引子:人生的“三味”即像茶:苦、澀、甘。
把茶味喻作人生味,也是一種生活體驗的精髓。茶味中有三味,第一道茶其味甚苦,是人生的創(chuàng)業(yè)期,總是有著許多的艱辛與難奈;第二道是茶雖苦,但帶甜,表明,只要挨過了艱苦,甘甜就在不遠處。第三道即是他的現狀,回味著人生,品著清茶。這三種滋味,我在做汪稔這個采訪的時候尤為感觸。不言而喻,在中國典故中的“三味”也含有人生百味之意,所以更寓意人世間的冷暖已有閱歷。如此形容現在帶著十幾個博士生的博導汪稔,恰如其當。
一花、一草、一壺茶,這是我對汪稔辦公室留下的初始印象,房間頗大,獨自享用,一進門他招呼我們坐下,自己就去倒茶。接下來的采訪中他就一只手握著自己的一柄紫砂茶壺,壺不離手是貫穿我在和他談話中的印象。
一、茶之初道 苦中作樂
汪稔是一個地道的北京爺們,那種隨口拈來的風趣中又透露著學者的嚴謹,當你開玩笑似的誤漏數據的時候,立馬會嚴而糾正你的偏差。上個世紀80年代他就讀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院)地質找礦專業(yè),大學時相識了現在的夫人,兩人成家后定居武漢。大學畢業(yè)分配到中科院,一直在巖土力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九十年代初期,任職巖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掛職宜昌五峰縣科技副縣長一職,時任湖北最年輕的副縣長。目前任巖土力學所研究員兼
對于一個有閱歷、人生經驗豐富又不乏激情的智者,總能創(chuàng)造許多其神來之筆、思異想來化解一個又一個難題,攻破一項又一項難關,用他自己的表達方式就叫做:“很多事情往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就像當初從北京來到湖北,在武漢成家立業(yè)都是事先無法預想的,但都是真正的人生必然過程。當初選擇了這個地質找礦專業(yè),就做好了常年在外苦磨硬泡的準備,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我個人感覺更應該把這個過程變成一種經歷來享受,學會苦中作樂。”
二、茶之宜道 澀之透清
像那個時代的諸多年輕人一樣,正值年輕的汪稔精力旺盛,充滿理想和抱負。在他的中學時期,河北的唐山發(fā)生了特大地震,當時的這件事情在少年的他心中也刻下了一道殘影,但又愛莫能助。此時的他就幻想有朝一日能做一個胸懷天下的男人,能揭開這種災難背后的難題。70年代恢復高考的之后,他就帶著夢想南下,不遠千里就讀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院,報讀了找礦專業(yè)把專業(yè)變成了一的事業(yè)和愛好。
按照汪稔的回憶描述,在大學期間為了增強身體素質,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他入學就加入的校運動隊,訓練非常辛苦,但是樂在堅持,當時離家一千多公里,一邊是學業(yè)的進修另一邊是運動隊的訓練,在身心都在接受磨練的那時,常常因為條件不好吃不好,常常餓著肚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也讓他跟現在的愛人走到一起,他說:“當時都是大學同學,休假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能去她家里喝上一大碗排骨湯就覺得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幸福了,也正是這個困難的時候感受到被人照顧的溫暖,也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畢業(yè)后他們成了家,在武漢留了下來。
隨著他經歷背井離鄉(xiāng)的4載求學時光,遂后融入到工作中的這段過程他對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工作中,你所要做的不是對那個理想中的工作過分的期待,而是不斷地挖掘自己、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培養(yǎng)各種應變能力和良好的心態(tài)。從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化被動為主動,使你所從事的事情能成為你的興趣和愛好,把你的興趣和愛好打理成你可以從事的事業(yè)。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滿意的人生。換句簡單的話也就是”使工作等你,非你等著工作”,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目前的生活變成你喜歡的,只有這樣你未來的生活才能被你所喜歡。在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心態(tài)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zhàn)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工作中用美好的感覺與信心和目標去影響他人,自己可以得到快樂,別人也喜歡跟積極樂觀的你在一起。“
一個人優(yōu)秀素質的培養(yǎng)是通過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得來的,而良好的習慣源于生活細節(jié)的貫穿,這其中 “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是催化劑。所有有大成就的人都不乏一些共同的品質,這就是踏實、謙虛、勤奮和持之以恒。不要不屑于這些古老的字眼,把其中一條貫穿起來成為良好習慣,而后厚積薄發(fā),足夠你享用一輩子一時的。要戒驕戒躁,更不能急功近利,做事和做人都是這個理兒。此時的他,已經在青澀中尋找到了人生中的清新味。
三、茶之淳道 清甜方甘
俗話說,人到50多歲知天命,此時的他閑談中總能露出兩句,聽似有趣,聞之亦有理的句子。作為學會的領導者理事長之一,“我能為學會做些什么,帶來什么,怎樣使會員單位在學會中受益”,是汪稔身為理事為學會工作的理念,他的目光不僅局限于中國,而是整個世界,在他眼中學科不分國界。他關心南海關系,他修過青藏鐵路,他在宜昌五峰為那些不能解決的巖土缺水問題和村民飲水用水難題至今心有余悸,因為他喝過五峰的茶,飲過五峰的酒,做過五峰村民的父母官,飲水思源回漢后他還每年回去為開發(fā)五峰農民的農業(yè)和收入問題考察獻策。
認為未來巖土力學的發(fā)展方向在哪兒時,他介紹道: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成,將來的巖石力學問題會朝著大深度、大范圍以及新型問題發(fā)展,包括應對環(huán)境問題以及氣候變化問題。因此“科研工作要緊隨國家發(fā)展的需求”。在他的心目中,科研沒有地域沒有國界、只有為國家作出貢獻,解決國家需要的巖土難題都是他和他的學生們的發(fā)展方向。
巖土學發(fā)展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主要的,一方面是學科發(fā)展的現狀。作為巖石工程領域,發(fā)達國家的基礎建設已基本完成,而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大規(guī)模進行著,包括鐵路交通、水利水電、能源礦山、市政城建等等,這之中會出現許多的技術困難需要解決,而巖石力學的發(fā)展必須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這給巖石力學研究帶來了很好的機遇?!熬蛶r石工程建設而言,我國擁有令世界矚目的大型工程項目,包括三峽、南水北調等等”
最后他一直強調著一句話:“人要看遠一點,成功了,不要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妄自菲薄。對于生活中的是非可以有抱怨的話語,但萬不可有抱怨的心態(tài)。相信天道酬勤,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真正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莫不如此?!边@不正是因為那份淡然與清雅才贏得別人的認可嗎?有人說喜飲茶之人是為了健康與一份舒適,再則,能憑添幾分生活的情趣。我感覺其實喝茶是一種對生活的享受,因為它可以讓人靜下來,去探索自己所擁有的美麗,平靜淡然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擁有著一份云卷云舒的心境。
有的時候,在我聽他的故事同時,也在想,人總是要經歷過大風大浪后才漸漸的懂得平淡是如何的珍貴。人生也不過如此,最轟轟烈烈的故事以及傳說,總有一天也會像茶葉慢慢的沉甸在杯茶底下,隨著時光的推移,杯留香味,人歸于平靜。所以,有的時候我會自己很喜歡聽一些年長的人,平靜的講述著他們年輕時的風風雨雨,到了遲暮之年,唯獨平淡的茶,卻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 什么是他們的職業(yè)生命,那就是創(chuàng)新和堅持,也許研究五年十年十幾年一輩子都沒有解開的科學疑問,數不勝數。如同品茶能品出各式各樣茶的滋味,才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其實,人生也是如此,要品得有滋有味的人生,總不免會有所感觸,或許失落,或許欣然,或許無奈,感觸得越多,收獲就越多,滋味就會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