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獨(dú)特風(fēng)格和輝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藝術(shù)和傳統(tǒng)。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為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lián)P名,故又被譽(yù)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后共重建達(dá)29次之多,屢毀屢建。2001年元月核準(zhǔn)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歷史簡介
名樓之一
滕王閣與黃鶴樓、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古典建筑的巔峰代表之作,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為南方現(xiàn)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筑。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肮?,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保?A href="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v42768907.htm;jsessionid=df255a414074ecadb3f2acb70227de5d"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jù)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diào)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shí)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 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diào)任江南 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滕王閣序
“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yù)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yù)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后大文學(xué)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chuàng)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后來的文人學(xué)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xí)。
象征意義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6050921.jpg)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6050921.jpg)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fēng)水建筑,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fù)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xí)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fēng)水建筑,一般為當(dāng)?shù)刈罡?A href="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v10780678.htm;jsessionid=f6f6296d674a387683dda4a82bfdc81b"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標(biāo)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yù)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梢?A href="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v8647178.htm;jsessionid=4b097c8adc789035bd433acc012c9bf5"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jù)的神圣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hù)。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jīng)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 開國皇帝 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zhàn)大勝陳友諒后,曾設(shè)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重建歷史
滕王閣歷經(jīng)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dá)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guī)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于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痹?A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jīng)戰(zhàn)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tǒng)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于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保蝗f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fā)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 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滴跛氖迥辏?A href="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v63452473.htm;jsessionid=68a64a9f198065ffc729513a72d9da90"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1706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幸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fù);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dá)開奉命出鎮(zhèn)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jìn)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wěn)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nèi)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guī)模大不如前。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于軍閥混戰(zhàn),贛軍師長岳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fēng)歧、岳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沒有重修。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筑。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繼承和發(fā)展。宋代的樓閣建筑極窈窕多姿,建筑藝術(shù)造型達(dá)到極高成就。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jù)“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筑師們以此作為依據(jù),并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shè)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jié)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于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jié)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紛至沓來的中外游人。
湖南岳陽市的岳陽樓、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和被人們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建筑,“樓,重房也”;“閣,樓也”。樓是指兩層一上的的房屋,而閣則是指建于一種類似城墻上的兩層以上的的房屋。今天的滕王閣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為南昌市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新樓為仿宋朝木結(jié)構(gòu)樣式,凈高57.5米,共九層,采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回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筑面積有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高臺閣座,高12米。主樓入口處為毛澤東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銹鋼楹聯(lián)。西大廳內(nèi)有銅制1:25的滕王閣模型。二樓有一副長卷丙烯壁畫《人杰圖──江西歷代名圖卷》,描繪了歷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淵明、徐孺子、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畫高2.55米,長43.9米。
三樓內(nèi)廳有丙烯壁畫《臨川夢》,表現(xiàn)的是湯顯祖戲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的意境。四樓的壁畫則為《地靈圖》。
五樓正中有一個天井,再往上的是最高層的歌舞樓臺“九重天”,有一仿古戲臺 凌霄,每天進(jìn)行古裝歌舞表演。戲臺兩側(cè)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復(fù)制品,有編鐘、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
而在主樓下的一片范圍內(nèi),建有一個小型蘇州式園林“俯暢園”,內(nèi)有盆景陳列館以及餐廳、飯店設(shè)施。
在市政規(guī)劃中,滕王閣周邊的榕門路上的建筑都必須與滕王閣本體風(fēng)格一致,這里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寶店鋪集中的地方。
建筑特點(diǎn)
建筑介紹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7283318.jpg)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7283318.jpg)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yù)。雄踞南昌撫河北大道,坐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依城臨江,瑰偉絕特,步入閣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shù)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xiàn)王勃創(chuàng)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shí)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lǐng)風(fēng)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xiàn)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jìn)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guān)。
總體外觀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nèi)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shè)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chǎn)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dá)3.5米。勾頭、滴水均特制瓦當(dāng),勾頭為“滕閣秋風(fēng)”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fēng)雨橋。樓閣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筑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墻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chǎn)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而從飛機(jī)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體現(xiàn)了設(shè)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dú)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遍L碑左側(cè)為花崗巖《竣工紀(jì)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jì)名》碑,右側(cè)為花崗石《奠基紀(jì)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chuàng)建紀(jì)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dá)二級高臺(象征城墻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于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墻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chǎn)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jīng)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shè),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主閣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9296763.jpg)
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diào),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jié)華裝”。室內(nèi)外斗拱用“ 解綠結(jié)華裝”,突出大紅基調(diào),拱眼壁也按此色調(diào)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nèi)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nèi)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nèi)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蓶|抱廈的正門入閣, 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 5米長的不銹鋼拱聯(liá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里久久駐足觀賞,并與導(dǎo)游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大廳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30239043.jpg)
走進(jìn)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這是根據(jù)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xiàn)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邊為王勃被風(fēng)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邊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gòu)圖采用時空合成的現(xiàn)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diǎn)、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tǒng)雕塑手法,并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yuǎn)迷人的意境中。
各層介紹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2比25的比例制作。臺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nèi)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lián)。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采光和通風(fēng)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shè),體現(xiàn)的是“人杰”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 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素質(zhì)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tǒng)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杰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fēng)。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diào)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正廳兩側(cè),設(shè)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進(jìn)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 與《人杰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 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澤民、李鵬等游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guī)格都是1.5米× 4.5米。東為“江山入座” ,西為“水天空霽”, 南為“棟宿浦云”,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nèi)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 側(cè)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于“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 由蘇州制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于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赌档ねぁ穭”緦懗捎诿魅f歷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chuàng)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臺逐漸演變成戲曲舞臺。畫面以灰藍(lán)色為基調(diào),采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xiàn)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夢幻來體現(xiàn)湯公對黑暗現(xiàn)實(shí)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xiàn)出強(qiáng)烈的愛憎。
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dú)秀”。東墻上有1.85米 ×2.65米的銅浮雕《唐伎樂圖》,畫面著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傳說唐玄宗曾聽得月宮仙樂,玄宗默記下一半,后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獻(xiàn)上《婆羅門曲》,與玄宗記下的仙樂相符,玄宗將此曲潤色并重新填寫歌詞,改名《霓裳羽衣曲》。其音樂、舞蹈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三名舞伎周圍,分別雕刻有馬術(shù)、摔跤、斗牛、橫吹等一系列民間游藝競技場面以及星相等,兩側(cè)是操持各種樂器奏樂的藝人。整個畫面體現(xiàn)了唐代國富民強(qiáng)、盛世升平之景象。銅浮雕之下,有春秋朝代青銅器文物的復(fù)制品:虎牛祭案、牛頭鼎、四足人面鼎、人面鼎等六件。地面鋪有紅色龍紋地毯。兩邊有磨漆大花瓶,其高如人,上繪有江西省省花紅杜鵑。黑底襯托,分外艷麗。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xiàn)“地靈”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丙烯壁現(xiàn)《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 梅關(guān)、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yán)謹(jǐn),功力深厚,充分表現(xiàn)了江西“鐘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jìn)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lián)堂”。
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nèi)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yuǎn)”。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31031006.jpg)
東廳中央,陳列了滕王閣規(guī)劃全景模型。西墻上鑲嵌了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guī)格都是2.6米×2米。原畫為已故江西當(dāng)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秋園先生所作。左邊這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于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傳說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臺”,供他們學(xué)習(xí)時使用。后來,師徒二人結(jié)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diǎn)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shù)年后,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右邊這幅是黃秋園先生臨摹五代畫家關(guān)仝的《西山待渡圖》。關(guān)仝的原畫本已模糊不清,黃先生精心研究,采用枯骨皴筆法,勾線線粗壯雄健,其風(fēng)骨神韻盡得原作精髓,令人嘆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rèn)為:“黃秋園先生的山水畫,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睎|廳兩側(cè),為“翰墨”、“丹青”二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shù)家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極佳環(huán)境。這里也是前來游覽參觀的名人題詞留言的所在。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總書記在兩度登閣乘興吟誦王勃序文之余,揮毫?xí)鴮懙钠渲芯洹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李鵬同志”高閣重臨江渚,層樓再出云天”的題詞;有鄧力群同志“長江三樓,一樓勝過一樓”的墨跡。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jīng)復(fù)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jù)滕王 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jù)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為“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dāng)時非常珍貴,有詩云:“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dāng)價”。這幅磨漆畫寄托了今人對“滕王閣”創(chuàng)始人李元嬰的懷念。其制作工藝非常精妙:以三合板為底,貼金箔紙為底色,蝴蝶乃是用細(xì)銅絲勾勒線條,將貝殼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畫面下部盛開的白色花叢是南昌市市花金邊瑞香,花瓣用蛋殼拼成。磨漆畫有東方油畫之譽(yù)。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云,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nèi),雖是一個暗層,但設(shè)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墻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31258634.jpg)
由臺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shí)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通井, 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有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到小, 由下至上, 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采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鐘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制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仿佛在不斷旋轉(zhuǎn),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dú)具之處。藻井中央,懸掛精雕細(xì)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zhuǎn)動。
西廳稱為“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臺,戲臺上陳列有極為珍貴的古樂器復(fù)制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仿制件。編鐘為24件,可進(jìn)行演奏,曾獲得1985年的“百花獎”。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fā)音各異。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jìn)行小型的樂舞演奏。2000年后,文娛隊移至北園(俯暢園)進(jìn)行文藝演出。
大廳南北東三面墻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為“龍墻”,以男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據(jù)《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破叛將劉武周,軍中遂有《奏王破陣樂舞》之曲流傳,歌頌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后,親制《破陣樂舞》,其舞形及音樂“發(fā)揚(yáng)蹈厲,聲韻慷慨?!北诋嬛形璧刚吲讏?zhí)戟,作戰(zhàn)武士打扮,具有濃厚的戰(zhàn)斗氣息和粗獷雄偉氣勢。《破陣樂舞》的隊列當(dāng)中,有兩組舞蹈的表演者。右邊,兩名胡人表演以跳躍動作為主的《胡騰舞》,這種舞蹈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石國,也就是唐屬安西 大都護(hù)府管轄,今烏茲別克 塔什干一帶。舞蹈者頭戴珠帽,穿長衫,腰系寬帶,足登軟靴(多為黑色),有詩曰:“揚(yáng)眉動目踏花毯,紅汗交流珠帽偏”。左邊,兩名舞者執(zhí)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藝人公孫大娘善舞劍器,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繪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碑嬅嬷泻蟛浚枵呱砼{皮表演《五方獅子舞》。五名舞者裝扮成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子,各立一方,表演獅子“俯、仰、馴、狎”等各種情態(tài),有二人扮成“昆侖像”,就是戲獅的人,牽著繩,拿著拂塵彩球逗弄獅子,場面雄偉壯觀,與前面的《破陣樂舞》隊形有機(jī)地聯(lián)系在一起。畫面后部是樂臺上下的伴奏樂伎。
北面為“鳳墻”,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在三樓已對其進(jìn)行簡要介紹)。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其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帳步搖冠、細(xì)瓔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裙裾云欲生”。左邊,兩名女童踩蓮對舞,表演的是《柘枝舞》。此舞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hù)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的江布爾)。其舞姿節(jié)奏明快,旋轉(zhuǎn)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畫面中后部, 兩名舞伎在圓形地毯上快速輕盈地旋轉(zhuǎn),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 出自康國(唐代屬安西大都護(hù)府管轄,即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撒馬爾罕)。其舞姿動作輕盈,急速旋轉(zhuǎn),節(jié)奏鮮明,主要以鼓伴奏。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詩云:“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zhuǎn)蓬舞。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巳時”。畫面后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蹈場面設(shè)置在滿塘春水、綠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兩只仙鶴,一左一右,上下翩飛,烘托了輕歌曼舞、飄飄欲仙的氣氛。
周邊景觀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29296763.jpg)
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diào),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jié)華裝”。室內(nèi)外斗拱用“ 解綠結(jié)華裝”,突出大紅基調(diào),拱眼壁也按此色調(diào)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nèi)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nèi)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nèi)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蓶|抱廈的正門入閣, 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 5米長的不銹鋼拱聯(liá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里久久駐足觀賞,并與導(dǎo)游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http://www.amani64.com/ile/uploa/201903/15/0930239043.jpg)
走進(jìn)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這是根據(jù)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xiàn)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邊為王勃被風(fēng)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邊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gòu)圖采用時空合成的現(xiàn)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diǎn)、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tǒng)雕塑手法,并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yuǎn)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2比25的比例制作。臺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nèi)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lián)。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采光和通風(fēng)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shè),體現(xiàn)的是“人杰”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 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素質(zhì)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tǒng)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杰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fēng)。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diào)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正廳兩側(cè),設(shè)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進(jìn)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 與《人杰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 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澤民、李鵬等游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guī)格都是1.5米× 4.5米。東為“江山入座” ,西為“水天空霽”, 南為“棟宿浦云”,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nèi)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 側(cè)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于“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 由蘇州制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于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赌档ねぁ穭”緦懗捎诿魅f歷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chuàng)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臺逐漸演變成戲曲舞臺。畫面以灰藍(lán)色為基調(diào),采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xiàn)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夢幻來體現(xiàn)湯公對黑暗現(xiàn)實(shí)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xiàn)出強(qiáng)烈的愛憎。
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dú)秀”。東墻上有1.85米 ×2.65米的銅浮雕《唐伎樂圖》,畫面著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傳說唐玄宗曾聽得月宮仙樂,玄宗默記下一半,后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獻(xiàn)上《婆羅門曲》,與玄宗記下的仙樂相符,玄宗將此曲潤色并重新填寫歌詞,改名《霓裳羽衣曲》。其音樂、舞蹈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三名舞伎周圍,分別雕刻有馬術(shù)、摔跤、斗牛、橫吹等一系列民間游藝競技場面以及星相等,兩側(cè)是操持各種樂器奏樂的藝人。整個畫面體現(xiàn)了唐代國富民強(qiáng)、盛世升平之景象。銅浮雕之下,有春秋朝代青銅器文物的復(fù)制品:虎牛祭案、牛頭鼎、四足人面鼎、人面鼎等六件。地面鋪有紅色龍紋地毯。兩邊有磨漆大花瓶,其高如人,上繪有江西省省花紅杜鵑。黑底襯托,分外艷麗。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xiàn)“地靈”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丙烯壁現(xiàn)《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 梅關(guān)、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yán)謹(jǐn),功力深厚,充分表現(xiàn)了江西“鐘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jìn)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lián)堂”。
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nèi)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yuǎn)”。
東廳中央,陳列了滕王閣規(guī)劃全景模型。西墻上鑲嵌了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guī)格都是2.6米×2米。原畫為已故江西當(dāng)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秋園先生所作。左邊這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于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傳說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臺”,供他們學(xué)習(xí)時使用。后來,師徒二人結(jié)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diǎn)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shù)年后,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右邊這幅是黃秋園先生臨摹五代畫家關(guān)仝的《西山待渡圖》。關(guān)仝的原畫本已模糊不清,黃先生精心研究,采用枯骨皴筆法,勾線線粗壯雄健,其風(fēng)骨神韻盡得原作精髓,令人嘆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rèn)為:“黃秋園先生的山水畫,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睎|廳兩側(cè),為“翰墨”、“丹青”二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shù)家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極佳環(huán)境。這里也是前來游覽參觀的名人題詞留言的所在。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總書記在兩度登閣乘興吟誦王勃序文之余,揮毫?xí)鴮懙钠渲芯洹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李鵬同志”高閣重臨江渚,層樓再出云天”的題詞;有鄧力群同志“長江三樓,一樓勝過一樓”的墨跡。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jīng)復(fù)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jù)滕王 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jù)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為“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dāng)時非常珍貴,有詩云:“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dāng)價”。這幅磨漆畫寄托了今人對“滕王閣”創(chuàng)始人李元嬰的懷念。其制作工藝非常精妙:以三合板為底,貼金箔紙為底色,蝴蝶乃是用細(xì)銅絲勾勒線條,將貝殼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畫面下部盛開的白色花叢是南昌市市花金邊瑞香,花瓣用蛋殼拼成。磨漆畫有東方油畫之譽(yù)。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云,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nèi),雖是一個暗層,但設(shè)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墻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由臺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shí)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通井, 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有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到小, 由下至上, 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采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鐘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制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仿佛在不斷旋轉(zhuǎn),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dú)具之處。藻井中央,懸掛精雕細(xì)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zhuǎn)動。
西廳稱為“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臺,戲臺上陳列有極為珍貴的古樂器復(fù)制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仿制件。編鐘為24件,可進(jìn)行演奏,曾獲得1985年的“百花獎”。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fā)音各異。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jìn)行小型的樂舞演奏。2000年后,文娛隊移至北園(俯暢園)進(jìn)行文藝演出。
大廳南北東三面墻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為“龍墻”,以男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據(jù)《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破叛將劉武周,軍中遂有《奏王破陣樂舞》之曲流傳,歌頌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后,親制《破陣樂舞》,其舞形及音樂“發(fā)揚(yáng)蹈厲,聲韻慷慨?!北诋嬛形璧刚吲讏?zhí)戟,作戰(zhàn)武士打扮,具有濃厚的戰(zhàn)斗氣息和粗獷雄偉氣勢。《破陣樂舞》的隊列當(dāng)中,有兩組舞蹈的表演者。右邊,兩名胡人表演以跳躍動作為主的《胡騰舞》,這種舞蹈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石國,也就是唐屬安西 大都護(hù)府管轄,今烏茲別克 塔什干一帶。舞蹈者頭戴珠帽,穿長衫,腰系寬帶,足登軟靴(多為黑色),有詩曰:“揚(yáng)眉動目踏花毯,紅汗交流珠帽偏”。左邊,兩名舞者執(zhí)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藝人公孫大娘善舞劍器,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繪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碑嬅嬷泻蟛浚枵呱砼{皮表演《五方獅子舞》。五名舞者裝扮成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子,各立一方,表演獅子“俯、仰、馴、狎”等各種情態(tài),有二人扮成“昆侖像”,就是戲獅的人,牽著繩,拿著拂塵彩球逗弄獅子,場面雄偉壯觀,與前面的《破陣樂舞》隊形有機(jī)地聯(lián)系在一起。畫面后部是樂臺上下的伴奏樂伎。
北面為“鳳墻”,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在三樓已對其進(jìn)行簡要介紹)。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其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帳步搖冠、細(xì)瓔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裙裾云欲生”。左邊,兩名女童踩蓮對舞,表演的是《柘枝舞》。此舞為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hù)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的江布爾)。其舞姿節(jié)奏明快,旋轉(zhuǎn)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畫面中后部, 兩名舞伎在圓形地毯上快速輕盈地旋轉(zhuǎn),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 出自康國(唐代屬安西大都護(hù)府管轄,即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撒馬爾罕)。其舞姿動作輕盈,急速旋轉(zhuǎn),節(jié)奏鮮明,主要以鼓伴奏。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詩云:“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zhuǎn)蓬舞。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巳時”。畫面后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蹈場面設(shè)置在滿塘春水、綠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兩只仙鶴,一左一右,上下翩飛,烘托了輕歌曼舞、飄飄欲仙的氣氛。
新閣由南昌有色冶金設(shè)計研究院設(shè)計,自1989年重陽節(jié)主體工程竣工,對外接待游人,以后又不斷完善配套設(shè)施,逐漸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仿古建筑群。由東面榕門路進(jìn)入園區(qū),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 東為“滕閣秋風(fēng)”,西為“勝友如云”。穿過牌樓,來到東大門,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南北兩側(cè)為高低錯落的仿古街,店內(nèi)多銷售字畫、古玩、工藝品、旅游紀(jì)念品等等。大門朝西的門楣之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jìn)入園區(qū),園內(nèi)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huán)境優(yōu)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yán)雄偉,充分展現(xiàn)了當(dāng)年王勃所贊譽(yù)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干道。干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cè),立有“銅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游的標(biāo)志。干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cè),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歷史大事件
清閣頻頻遭災(zāi)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dá)十三次之多。其中毀于火災(zāi)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規(guī)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筑特色:木結(jié)構(gòu),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
明閣興廢七次興廢達(dá)七次,建筑規(guī)模均低于前朝。據(jù)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筑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fēng)。據(jù)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筑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元閣的修建建于城墻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筑形式:似宋閣,據(jù)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 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 高:4丈4尺(13.517米)
興廢達(dá)七次,建筑規(guī)模均低于前朝。據(jù)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筑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fēng)。據(jù)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筑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建于城墻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筑形式:似宋閣,據(jù)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 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 高:4丈4尺(13.51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