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cè),東長安街南側(cè),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是一座系統(tǒng)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國博藏品數(shù)量為100余萬件,集收藏、研究、展覽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
中文名稱: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外文名稱: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地 點: 中國北京
館藏精品: 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現(xiàn)任館長: 呂章申
總設計師: 張開濟
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是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shù)量120余萬件,展廳數(shù)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guī)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2012年觀眾接待量達到537萬人次,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cè),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并的基礎上組建成立。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本國古代、近代文物資料及研究歷史科學和有關學術問題的機構,擁有一支專業(yè)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和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國家博物館的考古研究力量擁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和航空遙感攝影考古的專門機構。館屬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yè)機構,具備一支專業(yè)的水下考古隊伍和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所屬“中國水下考古培訓基地”2003年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獨立發(fā)行刊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月刊)。
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jīng)走過百年的光輝歷程。百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發(fā)展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旗艦。這里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跡,展示著偉大祖國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發(fā)展的光輝成就,是中華兒女傳承歷史、開拓未來的精神家園。同時,這里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個人類文明的宏偉殿堂。
職能簡介
國家博物館的建設:要與我們的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相稱;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
國內(nèi)領先、國際一流。
人才立館、藏品立館、學術立館、服務立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理念,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宗旨。把優(yōu)秀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展示好、發(fā)展好,賡續(xù)民族血脈、弘揚民族精神,是國家博物館的光榮使命。同時,展示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國家博物館是我國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
為適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國家博物館要建設成為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歷史和文化知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接受審美教育與文明熏陶的生動課堂。
國家博物館一定更好地發(fā)揮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領文博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重要示范作用。
國家博物館是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基本職能為文物和藝術品收藏、陳列展覽、公共教育、歷史和藝術研究、對外文化交流。
概述
中國國家博物館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chuàng)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tǒng)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文物收藏極為豐富,陳列展出十分精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這里展出的頂級文物常常出歷史教科書中。
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年推出十余個常設和臨時性展覽,包括:常設基本陳列:《古代中國》、《復興之路》、《館藏現(xiàn)代經(jīng)典美術作品展》。常設專題陳列:《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中國古代錢幣》、《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友好往來,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筑設計展》、《百年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
國博還不定期推出特展、臨展、國際交流展,如:《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
《古代中國陳列》是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陳列》的最新發(fā)展,是國博的常設基本陳列,占據(jù)整個地下一層展廳。每逢開放日9:15、9:45、14:00、14:30有免費講解,每場2小時,集合地點在北側(cè)序廳。
《古代中國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xiàn)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fā)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各部分介紹與重要展品如下:
遠古時期
觀眾可以看到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物與復制品。打制石器、獵物殘骸、用火痕跡、骨針、獸牙貝殼裝飾品反映當時的生產(chǎn)生活內(nèi)容與審美情趣。從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則表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發(fā)展,農(nóng)耕技術的提高催生了手工業(yè)、文字、文化藝術和宗教,社會開始發(fā)生分化。
石磨盤、石磨棒:裴李崗文化。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陶鷹鼎:仰韶文化。生動塑造了一只雄鷹的形象,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是罕見的遠古陶塑精品,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人面紋飾精美神秘,可能與原始宗教有關,享譽海內(nèi)外。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仰韶文化。生動表現(xiàn)一鸛一魚一石斧的形象,是中國畫“沒骨”畫法的最早實例,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船形彩陶壺:仰韶文化。將陶壺塑造成船形并繪以網(wǎng)紋,造型罕見,是原始漁獵生活的珍貴例證。
渦紋四系彩陶罐:馬家窯文化。生動描繪了黃河滔滔的形象,紋飾精美,保存完整,是古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玉琮:良渚文化。長十九節(jié),是國內(nèi)所見節(jié)數(shù)最多的玉琮。
玉龍:紅山文化。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龍形象之一,是存世四件紅山玉龍中唯一的碧玉制品,有“中華第一龍”之美譽。
骨笛:裴李崗文化。能演奏完整的四至七聲音階,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表現(xiàn)氏族成員手拉手跳舞的情景,再現(xiàn)了先民們重大活動的熱烈場面。
刻畫符號陶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號仿佛一座山上矗立的一株大樹,被視為文字的萌芽。
夏商西周
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階段。王權政治得以強化并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鑄就了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銘文與甲骨文表明漢字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西周統(tǒng)治者推行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青銅爵:二里頭文化(夏代)。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為商周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礎。
青銅鏡:齊家文化。已知時代較早的青銅鏡之一,奠定了我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乳釘紋青銅方鼎:商代。目前所見商代前期體積最大的青銅器,證明其出土地鄭州曾是商代都城。
婦好三聯(lián)甗、婦好鸮尊、婦好偶方彝、后母辛?。航猿鲎陨掏跷涠r期的婦好墓,造型皆前所未見,華美瑰麗。
龍虎紋青銅尊:商代。紋飾繁縟華美,集線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對淮夷部落的影響。
四羊方尊:商代。可能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羊首造型獨樹一格,分鑄技藝復雜,蜚聲海內(nèi)外。
作冊般青銅黿:商代。罕見的以黿為原型的青銅器,為研究商周時期射禮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利簋:西周。迄今所見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準確記錄牧野之戰(zhàn)的日期,與《尚書》等史籍相印證,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宜侯夨簋:西周??赡苁菂菄跗诘囊娮C物,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資料。
禹鼎:西周。西周晚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銘文是反映西周與南淮夷、東夷之間關系與西周軍制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盤:西周。迄今所見商周時期最大的水器,銘文通篇有韻,內(nèi)容與《詩經(jīng)》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戰(zhàn)爭史、民族史與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玉鳳、雙性玉人、柄形跪坐式人玉佩、青玉簋:皆出自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玉鳳造型優(yōu)美,可能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鳳實物。雙性玉人是罕見的雙面直立兩性玉人像。柄形跪坐式人玉佩真實反映了商人的發(fā)飾、服飾與生活習俗。青玉簋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簋之一,也是僅有的兩件商代玉簋之一。
刻干支表牛骨:商代。干支紀日法的物證,干支紀日法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
荒帷印痕:西周。罩在周代高級貴族棺木外的刺繡織物所留下的痕跡,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墓內(nèi)裝飾圖案實物。
春秋戰(zhàn)國
西周以來的禮制分崩離析,社會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學術思想百花齊放,民族間相互融合,華夏民族主體形成,整個社會在征戰(zhàn)兼并中逐步走向統(tǒng)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國。器身上的龍形怪獸飾物是我國最早的失蠟法實例之一,在長篇銘文中使用鳥篆體也十分罕見,因此被譽為楚式鼎之冠。
吳王夫差鑒:春秋吳國,器主為一代名主吳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吳晉關系的重要資料。
朱繪陶獸耳方壺:春秋燕國,造型與紋飾均仿青銅器,以陶土為材質(zhì)極為少見。
三輪青銅盤:春秋。迄今僅見的三輪盤,極富東夷或吳人地方特色。
曾侯乙盥缶:戰(zhàn)國曾國。迄今所見東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
曾侯乙青銅冰鑒:戰(zhàn)國曾國。由一方鑒和一方尊缶組成,用來冰酒,堪稱世界最早的冰箱之一。
欒書缶:戰(zhàn)國楚國。我國早期銅器錯金銀技藝的代表。
鄂君啟節(jié):戰(zhàn)國楚國。楚懷王頒給鄂君啟的水路運輸免稅通行憑證,這種青銅節(jié)迄今為止僅此一例。
狼噬牛紋金牌飾:戰(zhàn)國。狼噬牛紋是典型的中亞草原風格,牌飾的對稱布局又是中原特點,體現(xiàn)了文化的交匯創(chuàng)新。
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時代。瑯琊刻石、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漢兵馬俑、綠釉陶樓、五銖錢紋銅鼓、扶風紙等則展示了西漢的強盛、東漢豪強勢力的擴張、各民族聯(lián)系的加強、中外交流的空前發(fā)展以及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
瑯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東巡留下刻石七處,現(xiàn)僅存兩處,瑯琊刻石為其一,是秦皇統(tǒng)一功績的珍貴例證,石上小篆文相傳為李斯所書。
楊家灣彩繪陶兵馬俑:西漢。陶俑描繪精、數(shù)量多、配套全、品種繁新、步武嚴整,為漢代出土文物所罕見。
金縷玉柙:西漢。又名金縷玉衣,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使用玉片1203枚,金絲2567克。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西漢。大雁銜魚形象生動,燈具拆卸方便,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西漢。犀牛形象逼真,通體裝飾細如游絲的錯金銀云紋,熠熠生輝,華美無比。
“滇王之印”金印:史書記載漢武帝在西南滇國設郡賜印,金印的出土證明了這段史實,是中央政府與西南民族間關系的見證。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西漢。全器塑造房屋1間、各種人物127個,生動表現(xiàn)了西南民族設壇立盟的風俗。
“始建國二年”青銅鏡:新莽。迄今所見最早有確切紀年的青銅鏡之一。
“國寶金匱直萬”青銅錢:新莽。幣值相當于黃金一斤或五銖錢一萬枚,堪稱中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錢,因未正式流通,故存世量極少。
陶船:東漢。精確塑造船艙、船碇、船舵等部件,是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船舵形象資料。
旱灘坡帶字紙:東漢。出土時已碎裂,殘存文字墨跡,證明當時造紙工藝已經(jīng)完善,紙張不再僅僅用于包裝物品,而是可以直接書寫。
擊鼓說唱俑:東漢。生動表現(xiàn)了俳優(yōu)說唱的形象,是中國雕塑史上的杰作。
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表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進程。青瓷與黑瓷反映了中國瓷器的新成就。社會的變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則通過《職貢圖》卷、鄧縣畫像磚等文物體現(xiàn)出來。
陶院落:三國吳。如實表現(xiàn)了廳堂、正房、廂房、前后門、門樓、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孫吳宗室特有的隨葬品。
陶耳杯:三國魏。出土于曹植墓,墓內(nèi)隨葬品多為陶器,反映了這位歷史名人的凄涼晚景。
青瓷羊形燭臺:三國吳。瓷羊形體雍容,釉色勻凈,色澤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青釉虎子:三國吳。銘文“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詳細記錄了制作年代、地點和工匠,斷代意義重大。
騎馬陶俑:西晉。陶馬一側(cè)有三角形馬鐙,雖然僅供上馬時使用,仍是世界上有關馬鐙的最早實物證據(jù)。
青瓷香薰:西晉。造型新穎,采用堆貼、印花、鏤空等裝飾手法,表現(xiàn)了當時的審美情趣。
青釉仰覆蓮花尊:北朝。器形高大,裝飾有復雜的寶相花、飛天、蟠螭、蓮瓣紋,是北朝青瓷中的罕見精品,存世僅四件。
黃釉樂舞紋扁壺:北齊。圖案刻畫一舞者和四樂人表演胡騰舞的場景,是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
鄧縣畫像磚:南朝。總共數(shù)十種模印畫像磚表現(xiàn)了車馬出行、孝子故事、宗教信仰等豐富內(nèi)容。施彩豐富,線條流暢,全景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活。
永固陵石券門:北朝。永固陵是著名女政治家、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馮太后)的陵墓。石券門浮雕童子、孔雀等精美圖案,是北魏石雕藝術的杰作。
蕭繹《職貢圖》卷北宋摹本(復制品):南朝。梁元帝蕭繹畫作的北宋摹本,描繪數(shù)十名周邊民族及外國使者像,是各民族與中外交流的珍貴見證。
隋唐五代
中國歷史進入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無論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還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的社會變革和發(fā)展轉(zhuǎn)折,其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均為前代所無法比擬。當時經(jīng)濟得到較快發(fā)展,內(nèi)地和周邊民族關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許多科技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三彩駱駝載樂俑:唐代。生動塑造了一頭駱駝與五名男子形象,巧妙夸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釉色鮮明潤澤,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錢鏐鐵券:唐代?!暗F券”的珍貴實物,作用相當于“免死金牌”,是我國最早也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件御賜鐵券。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形式罕見。原物有一對武士,各肩負一青龍和鳳鳥,早年被盜出國,后追回鳳鳥件,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得知后將所藏青龍件捐贈國博。
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唐代。描繪兩人月下把酒、彈琴賞玩的情景,人物衣飾、禽鳥羽翼等刻畫極其細致精細,是螺鈿工藝的代表。
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唐代。鏡背密布用金銀片刻成的人物花鳥等圖案,是唐代金工與漆工完美結合的典型范例,是唐代平脫漆工藝的代表。
彩繪釉陶文官俑和武官俑:唐代。采用極其復雜的彩繪釉陶工藝,難度極大,歷經(jīng)千年仍色彩如新。
秘色瓷碗:秘色瓷是唐末五代時期僅供皇室和高級貴族使用的越窯精品瓷器,首見于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世所罕見,極其珍貴。
白瓷茶具及陸羽像:五代。陪葬用茶具模型,陸羽在當時被奉為茶神,而迄今能夠確認的陸羽像僅此一件。
安濟橋石欄板:隋代。兩面雕龍,造型生動,出土于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安濟橋的橋下淤泥,應為隋代原物。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鏈:隋代。由28個金質(zhì)球形鏈珠組成,每個鏈珠由12金環(huán)焊成,鑲嵌10枚珍珠,項鏈下段鑲嵌極品雞血石和青金石,出土于迄今考古發(fā)掘過的等級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
玄奘題名石佛座:唐代。高僧玄奘供養(yǎng)之物,出土于陜西銅川玉華寺,玄奘曾在此譯經(jīng)并最終圓寂。
遼宋夏金元
中國從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走向統(tǒng)一。宋元名窯瓷器反映了手工業(yè)的重大發(fā)展,紙鈔的應用表明商品經(jīng)濟愈加活躍。城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遼代。帶有明顯唐代金銀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僅見的銀質(zhì)雞冠壺。
《中興四將圖》卷(復制品):南宋。傳為劉松年作,所繪人物比例準確,姿態(tài)自然,是南宋肖像畫中的杰作。
綠釉鴟吻:西夏。古建筑正脊兩段的構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構件。
“丁都賽”戲曲雕磚:宋代。模印一女性戲裝全身像,磚雕右上方刻有“丁都賽”字樣,史載為北宋著名雜劇藝人。這塊雕磚由此刻畫了我國最早的戲曲人物形象,丁都賽也成為第一位有形象傳世的女藝人。
倪瓚《水竹居圖》軸(復制品):元代。被譽為“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僅有兩件設色山水畫存世,此為其一,為其早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
銅壺滴漏:元代。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銅壺滴漏,自制成之日一直使用到1900年前后,歷時近700年。
青銅火炮:元代。炮身外壁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1332年)字樣,是現(xiàn)存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火炮。
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體系的最后階段,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京城規(guī)劃圖、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榮。但是,中國這一農(nóng)業(yè)文明古國正與后起的工業(yè)文明大國悄然拉大差距,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佚名《皇都積勝圖》卷:明代。20余米長卷展示了從盧溝橋橫穿北京城至居庸關的繁榮街景,清晰提供了有關城市結構和商業(yè)分布的歷史場景。
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卷:明代。描繪明憲宗朱見深欣賞元宵節(jié)活動的場景,細致刻畫了雜技、魔術、煙花、燈市等活動,是明代風俗畫的代表作。
鄭和銅鐘:明代。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平安鑄造的銅鐘,是鄭和一生壯舉的見證。
開荒執(zhí)照: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頒發(fā)給麗江府魯?shù)槿松沉⒛康耐恋貞{證,附有民國四年(1915年)云南財政廳頒發(fā)的驗契,證明這塊由沙家開墾的土地一百多年間一直在沙家名下。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鎮(zhèn)御窯專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海晏堂即為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安放處,1860年慘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海晏河清尊因此愈顯珍貴。
徐揚《乾隆南巡圖》卷:清代。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歷史畫卷,共12卷,分為紙本和絹本。絹本已散佚,紙本全12卷皆藏國博。
青花嵌花把皮鞘腰刀: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時贈予清廷的禮物之一。英國使團的通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于是英國艦隊數(shù)十年后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
明孝靖皇后鳳冠:明代。飾有9條金龍、8只點翠金鳳、100余粒紅藍寶石、5000余顆珍珠,是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之一,四冠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清帝退位詔書(復制品):清代。1912年2月12日,清室頒布退位詔書,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帝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包括這件詔書在內(nèi),與清帝退位有關的四件詔書合稱《遜清四詔》,皆藏國博。
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展覽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最新發(fā)展。近代部分以2300 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展現(xiàn)了從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 多年的歷史。當代部分則與近代部分相銜接,反映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進程。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和現(xiàn)代的革命歷史文物,再現(xiàn)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概貌。中國革命博物館當時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基本陳列是“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
參觀須知
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16:30清場,17:00閉館)周一閉館(含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觀眾可在開放時間(9:00-15:30)于西門票務中心憑有效證件(包括:身份證、駕照、護照、軍官證、士兵證、中小學學生證)排隊領取僅當日有效的免費參觀券。但由于旺季期間排隊時間較長,國博有可能在博物館觀眾數(shù)量達到飽和時暫?,F(xiàn)場領票服務。
國博建議參觀者通過短信和網(wǎng)絡預約的方式獲得參觀券,預約方法參見國博網(wǎng)站,預約成功者請在北門票務中心憑預約信息換取參觀券并入館參觀。
國博部分特展和臨展有可能采取有償售票的方式,參觀者可以在北門票務中心購票入館,或者從西門領票入館后在收費展廳外購買門票。
國博常年推出豐富的講座和互動體驗活動,預約方式參見國博網(wǎng)站和國博講堂信息。
國博一層大廳服務臺提供手機自助導游服務(租機40元或者下載客戶端30元)和普通導覽器(30元)。各展廳有志愿者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國博專職講解員在特定展廳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服務,具體安排如下:
《古代中國》:9:15、9:45、14:00、14:30在地下一層北側(cè)《古代中國》序廳集合,每場約2小時。
《復興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層大廳北側(cè)《復興之路》序廳集合,每場約1.5小時。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cè)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基于國家博物館藏品舉辦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觀眾可以拍照留念,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引進的臨時性展覽,將依據(jù)辦展協(xié)議確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將在展廳內(nèi)設立明顯的提示標識。
請勿吸煙。請勿觸摸展柜。
觀眾自帶液體飲料經(jīng)本人試喝檢驗后可以帶入場館,觀眾自帶食品經(jīng)安檢后可以帶入場館;
請勿將各類管制刀具、打火機、光盤、危險品及寵物帶入場館;
為快速完成安檢,請盡量不要攜帶箱、包入場(尤其是雙肩包和單一尺寸超過40厘米的大包),如已隨身攜帶箱、包,請先持國家博物館門票經(jīng)安檢、存包后再進入場館參觀;
違禁的私人物品請存包或于館外自行處理;
參觀前請您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nèi);
參觀時請勿大聲喧嘩并請將手機設置為靜音以免影響他人參觀;參觀時請勿觸摸展品;
請您在指定區(qū)域就餐;場館內(nèi)請勿吸煙;場館內(nèi)請勿奔跑、追逐、攀爬、躺臥。
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存包須知
存包處是國家博物館觀眾臨時寄存行包的重要場所,其他游客箱包物品請不要在此存放;
觀眾存包前請自覺接受安全檢查,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易腐蝕性化學物品和國家明令禁止的物品;
存包處不予存放現(xiàn)金、首飾、易損易碎等貴重物品;
觀眾如要求存放電子產(chǎn)品、藝術收藏類等特殊物品,應先行登記并由本人簽字后方可存放,存放期間出現(xiàn)損壞等后果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觀眾應妥善保管好存包憑證,領取箱包時憑證取包。存包憑證如有丟失,應立即辦理掛失手續(xù)(需繳納存包卡工本費20元),丟失期間所存包件若被冒領,所造成的損失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辦理存取手續(xù)一律在存包處前臺,禁止進入存包室內(nèi);
所存物品請于當日17:00前取出,閉館后不再辦理取包手續(xù);
當日未取物品,每超過8小時按照箱包收費標準再計費一次;
留存物品出現(xiàn)變質(zhì)、自然損壞等由物品所有人承擔。(食物類物品在存放期間發(fā)生變質(zhì)等情況,工作人員有權進行銷毀處理)超過30天仍未取走將視為丟棄,工作人員將進行銷毀處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存包收費標準
30公分以下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2元;
30-60公分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5元;
60公分以上及《物品存放登記表》登記物品箱包,每次存放收費10元。
觀眾請勿攜帶物品清單
槍支、軍用或警用械具類(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爆炸物品類,包括炸藥、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制品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管制刀具類,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以及其他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刀等;
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鈍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藝品刀、剪刀、鋼(鐵)銼、斧子、錘子等;
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機、火柴、發(fā)膠、摩絲、指甲油、染發(fā)劑、去光劑等;
帶有毒害性(汞、劇毒農(nóng)藥等)、腐蝕性(鹽酸、硫酸等)的危險物質(zhì);
液體類物品(各類軟、硬包裝的飲料制品經(jīng)本人試喝檢驗后可以帶入場館);
違反相關法律規(guī)定涉及政治、宗教、商業(yè)等宣傳展示活動的印刷品、宣傳品;
任何可能影響參觀秩序的標語、條幅、旗幟;
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國法律法規(guī)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響觀眾參觀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地址:中國北京東城區(qū)東長安街16號
公交:天安門東站:途經(jīng)公交車:1、10、120、126、2、20、203、205、210、37、52、59、728、82、90內(nèi)、90外、99、專1、專2
天安門廣場東站:途經(jīng)公交車:120、126、2、20、203、210、22、5、專1、專2
前門站:途徑公交車:120、127、17、20、203、22、301、48、5、59、626、646、66、67、69、690、692、71、723、729、8、快速公交1線、特11、特7、特4、專1、專2
前門西站:途徑公交車:212、301、337、44內(nèi)、44外、608、67、673、9、901快、特2、特4、特7
前門東站:途徑公交車:201、209、44內(nèi)、44外、673、729、8、9、特2
地鐵:1號線:天安門站;2號線:前門站
自駕車:國博地下停車場尚未對外開放,建議觀眾乘坐公共交通前來參觀。
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在國子監(jiān)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這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
1917年,教育部決議將紫禁城端門至午門一帶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址。
1918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遷入館址,并將午門正樓、雁翅樓及四角亭辟為10個陳列室,東西廡各三間為辦公室,東西朝房為儲藏室,總計館舍150余間,文物五萬余件。
1924年8月1日,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對外公開展覽。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49年10月1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成立,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黨組成立“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籌建小組”,負責兩館的籌建工作。
1959年8月31日,新館大樓落成,成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由兩館共同使用。10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公開預展。
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1年7月1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兩館恢復獨立建制,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28日兩館再次合并,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當時總面積65,000多平方米,中央部分和兩翼的中部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門廊。穿過門廊,走進中央大廳,整個建筑分成互相對稱的南北兩部分。
2007年1月31日,國博閉館開始擴建,設計方案于同年春季公布。工程從2007年4月到2010年3月1日歷時3年,投資25億元人民幣。建筑面積由6.5萬平方米增加到19.19萬平方米,使該館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展廳數(shù)量為48個。
2010年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將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代管的約40萬件文物移交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佛像2萬余件,玉器8萬余件,瓷器20余萬件,書畫、雜項10余萬件,至此國博藏品數(shù)量突破100萬件。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此后試運營一年舉辦50余個展覽,接待國內(nèi)外觀眾410多萬人次。
20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國博劇場舉行。
2013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6集紀錄片《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引起很大反響。
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07年進行改擴建工程,2010年完成改擴建,建筑面積由6.5萬平方米增加到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之一。作為“十一五”期間我國重大文化建設工程項目,改擴建后的國博建筑面積由過去的6.5萬平方米增加到近20萬平方米。800—2000平方米展廳達到49個,藏品數(shù)量超過105萬件。
博物館的西、南、北三面整體保留,進行加固改造和維修。新館部分鑲嵌在老館中間并向東擴建。建筑風格與老館保持一致,建筑體量比老館略高。改擴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要由文物保管區(qū)、展陳區(qū)、社教區(qū)、學術研究區(qū)、公共活動區(qū)、休閑服務區(qū)、行政業(yè)務辦公區(qū)等部分組成,各項設施進一步完善、配套和現(xiàn)代化。無論從文物藏品、展覽規(guī)模、硬件設施還是從人員組合上都達到了與其相配的規(guī)模和水平,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博物館。
擴建后的雄偉壯姿
2007年3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改擴建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9.2萬平方米,2009年底基本建成,2010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成為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下設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于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紀念館,2001年7月成立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2年4月正式開館。一般稱為“紅樓”。1919年,這里曾孕育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61年,紅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計時牌樹立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c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門,來提醒公眾迎接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
為迎接香港回歸,“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牌”于1994年12月19日,即《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署十周年之際樹立,這個倒計時牌自揭幕起到1997年7月1日零時止。
為迎接澳門回歸,“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倒計時牌”于1998年5月5日,即澳門特區(qū)籌委會成立當日揭幕,這個倒計時牌自揭幕起到1999年12月20日零時止。
為迎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雅典奧運會閉幕后,北京正式進入奧運周期,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于2004年9月21日下午六時啟動“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牌”,直至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為止。
為迎接上海世博會,設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計時牌”。
孔子雕像
2011年1月11日,為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4月20日,國家博物館北門外廣場的孔子塑像遷入國家博物館雕塑園,是中華文化百家爭鳴的儒家代表之一。歷史上統(tǒng)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華各種思想、百花齊放的發(fā)展。
孔子青銅雕像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介紹,雕像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tài)當中,氣勢磅礴,展示出中華儒家文化的代表與氣象。
隨著孔子雕像的落成,歷時3年半、投資25億元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已全面竣工,2011年3月開館。
在中外游客的好奇目光中,耗資25億元、歷時近4年改擴建的國家博物館悄然以煥然一新的恢弘外觀,重新聳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cè)?!┙ㄖ耐饬⒚骐m經(jīng)翻新,但仍保持著原來的建筑外貌和風格;里面大廳寬敞、色調(diào)明亮、裝飾莊重大氣。國博館長呂章申說,無論是從6.5萬平方米擴大到19.2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還是各種硬件設施,改擴建后的國博都已達到或超過了世界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化博物館的水平。
【油畫做成浮雕】1940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艱難時刻,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畫。如今,這幅中國油畫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被做成一幅寬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在國博西大廳正面墻上迎接著每一位參觀者。浮雕對面,是7扇十多米高的銅門,透過門上的青銅鏤空圖案,可以看見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
西大廳是觀眾進入國博的重要集散區(qū)域,在大廳的南北兩側(cè),兩個設計精巧的寬大樓梯拾級而上,像兩個張開的臂膀,歡迎著四方參觀者。
【華麗視覺效果】國博新館共有49個展廳,最小的面積700平方米,最大的中央大廳達2000平方米,每年可接待800萬至1000萬觀眾。庫房容量達到了100萬至120萬件。還有四個貴賓廳,分別用磚、木、銅、石來裝飾,其中的“磚廳”,在我國磚雕的三大流派中選擇了蘇州磚雕風格。木廳以純楠木裝飾,是東陽的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先生精心雕成的。銅廳的正面是一面青銅屏風,上面的銘文選用的是大盂鼎的銘文,則是由銅雕藝術家朱炳仁先生精制而成。
在新館的屋頂上,設有380個藻井,通過采用我國古代這種特有的建筑結構和裝飾布燈、通風、安設吊點,產(chǎn)生華麗的視覺效果。藻井外面的頂上,將來會擺放花壇,和新館屋頂已經(jīng)種下的2萬平方米綠地及平臺上放置的藤椅一起,為觀眾提供北京最大的屋頂花園和休閑場所。
【功能大大拓展】在新館的各層走廊上,還新設了不少供觀眾休閑、購物的區(qū)域。呂館長說,新的國博大大拓展了功能,觀眾除到國博來看展覽,還可觀賞電影、戲劇,體驗文化休閑。新館頂層有2000平方米的區(qū)域是為觀眾提供餐飲服務的,其中玉廳可同時容納500來人就餐。
在地下的兩層里,分布著有714個座位的劇場、600平方米的電視演播室、26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兼數(shù)碼影院,以及能容納600多輛車的停車場。
【月底陸續(xù)開展】隨著新館的落成,一系列的展覽也將陸續(xù)向觀眾展出。包括兩個基本陳列:“古代中國”將占據(jù)10個展廳,用近3000件文物精品來展現(xiàn)從遠古直到明清時期的燦爛中國文化;“復興之路”將在2月底開放,占據(jù)8個展廳。還有中國古代青銅器、佛造像、瓷器、書畫、家具、錢幣等多個專題藝術陳列,以及占據(jù)1/3展廳面積的各種臨時展覽,第一批將推出潘天壽、李可染、黃胄三位藝術大師展,囊括了他們的山水、花鳥、人物藝術精品。
國際、國內(nèi)的交流展也是未來國博展覽的重頭戲。4月1日,與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等三大館聯(lián)合舉辦的大型主題展覽《啟蒙的藝術》將開展,來自德國的藝術品達579件(組),展期一年。緊接著“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紀的古代秘魯”將于4月28日開幕。
2011年3月1日,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暨復興之路展覽復展儀式”將隆重舉行,歷時3年修建,投資25億的新國博,將首次掀開神秘面紗。
全新亮相的國家博物館建筑面20萬平方米,屋頂綠地2萬平方米,堪稱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館藏文物100多萬件,開放后預計年接待觀眾達1千萬人次。中央臺實地探訪國博新館,獨家對話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都海江。
走進國博大廳,給人強烈的感覺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設計,氣勢恢宏又不失中國特色,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在新館設計中到處可見,比如大廳正對天安門廣場的大門,是七扇采用傳統(tǒng)的青銅鏤空的銅門,紋飾取自古代青銅器物,由朱炳仁大師建造設計。大廳中央是大型石質(zhì)浮雕《愚公移山》,建筑之奇、裝飾之美,參觀者無不流連忘返。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都海江把新落成的國家博物館概括成三個和諧。
新國家博物館地上共有三層展廳,南北對稱。超過1000平方米的展廳有49個,其中,最大的展廳為地下一層的常設展覽(古代中國)所在的展廳,面積為10000平方米,單層高度近40米。其中藝術長廊“南北軸線”長330米。外觀氣派,裝修到位,那么服務設施如何,功能怎樣,都海江副館長介紹說延長服務時間、拓寬服務范圍也是重要舉措之一。劇場、影院,采用單獨售票的方式,觀眾除了在白天開放時間享用外,晚上也可專門觀看。
都海江介紹說,內(nèi)部參觀路線設計體現(xiàn)以人為本,新國博館藏文物100多萬件, 就聽眾所關心的國博何時全面開放,有哪些展覽推出,是否免費,都海江副館長介紹說除了硬件上的大量更新改造,新國博的軟件也在不斷升級。國博還與電信運營商合作提綱手機導覽服務,在手機上安裝國博客戶端,就可以享受各種自助導覽服務,還可以進行音視頻點擊播放,即便沒有到現(xiàn)場參觀,也可以通過定制服務進行各種信息的查閱。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從2011年3月1日14:00開始接待公眾參觀。
3月2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大型基本陳列,中國古代青銅、佛造像、瓷器藝術展,潘天壽、李可染、黃胄等國畫大師代表作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新國博實行參觀人數(shù)總量控制,每天接待量設定為8000人。
館長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與工會、團委合署辦公)
人事處
資產(chǎn)財務處
安全保衛(wèi)處
外事處
紀檢監(jiān)察審計辦公室
藏品保管一部
藏品保管二部
文物科技保護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
展覽一部
展覽二部
展覽策劃與管理中心
美術工作部
社會教育宣傳部
蠟像館
學術研究中心(雜志社)
綜合考古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研究中心)
圖書資料部(圖書資料中心)
信息網(wǎng)絡部
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管理中心
物業(yè)發(fā)展與企管中心
端門管理經(jīng)營處
后勤管理服務處
工程設備管理處
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物業(yè)管理部籌備組
根據(jù)中國歷史博物館2003年網(wǎng)站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80年》、《中國革命博物館50年》等資料整理,按任職時間先后排序。
胡玉縉 1912年7月9日—1918年7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彥德 1918年7月—192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徐協(xié)員 1925年—1927年8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孫樹 1927年8月—1929年8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裘善元 1929年8月—1943年8月 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郭建勛 1938年—1943年 北平歷史博物館代理主任
羅黼 1943年9月—1945年8月 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余遜 1945年8月—1947年9月 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韓壽萱1947年9月—1949年9月 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1949年10月—1959年9月 北京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1959年10月—1966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王冶秋1950年3月—1950年7月 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兼任)
1950年7月—1958年6月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兼任)
徐彬如 1952年12月—1958年6月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副主任
1958年6月—1961年2月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1959年夏—文革初期中央革命博物館黨總支書記
1962年6月—1966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1983年12月—1990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名譽館長
李昭 1955年—1959年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黨支部書記
1959年夏—文革初期中國革命博物館黨總支副書記
陳喬 1958年10月—1959年9月 北京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1959年10月—1966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1976年—1983年1月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文士楨 1959年9月—1962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任行建 1959年10月—1966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高嵐(女) 1960年—196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1969年9月—1970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兼黨總支書記)
1980年9月—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顧問
李兆炳 1961年2月—1966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1966年9月—1972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兼黨總支書記)
趙品三 1962年6月—1966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龍潛 1962年7月—1966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王克 1963年4月—1966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劉樹桐 1969年9月—1972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主任,軍宣隊代表
楊振亞 1972年5月—1982年1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姚仲達 1972年5月—1983年1日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董謙 1972年10月—1983年2月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陳光 1978年9日—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汪士漢 1979年5月—1982年12月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胡志學 1980年5月—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顧問
沈慶林 1982年3月—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1983年4月—1984年10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組長
1984年10月—1992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王宏鈞1982年3月—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1984年4月—1987年3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胡德平1982年3月—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林宗華1983年4月—1984年10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黃高謙 1983年4月—1984年10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1984年10月—1992年5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1986年8月—1998年11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副書記
1992年5月—1998年11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代理)
徐文伯 1983年12月—1984年1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杜永鎮(zhèn) 1984年4月—1987年3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孔祥星 1984年4月—1987年1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1998年7月—2000年8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2001年8月—2001年10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張夢雷 1984年8月—1991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萬岡 1984年10月—1991年3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羅仲言 1984年10月—1992年1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
俞偉超 1986年8月—1987年3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1987年3月—1998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杜耀西 1987年9月—1998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吳代封 1987年11月—1998年1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臨時黨委負責人、副書記、黨委書記
馬俊海 1992年1月—2001年4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夏燕月(女) 1992年5月—1998年11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1998年11月—2000年3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兼黨委副書記
2000年3月—2001年3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兼黨委書記
2001年3月—2003年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2003年2月—2008年2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顧問
祝文煜 1992年5月—1998年11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趙賢成 1992年8月—2003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江友京 1998年1月—1999年1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臨時黨委副書記
1999年1月—2003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朱鳳瀚 1998年7月—2000年7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2000年7月—2003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兼黨委副書記
2003年2月—2005年12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兼黨委副書記
高崇理 1998年11月—2003年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2003年2月—2007年8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姜豐義 2001年3月—2003年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書記
2003年2月—2009年5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館長
李季 2000年4月—2003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2003年2月—2003年9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王曉田 2000年4月—2003年2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2003年2月—2004年9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周志強 2005年12月—2009年3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馬英民 2000年4月—2003年2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
潘震宙名譽館長
呂章申館長
黃振春黨委書記、副館長
都海江副館長
董琦副館長
張威副館長
金祥紀委書記
陳履生副館長
王玉雪館長助理
早年就讀于湟里鎮(zhèn)初級中學、蘇州市第二中學。1960年考入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1964年參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64年在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歷任中文系助教、中共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黨總支秘書。1971年調(diào)入江蘇省委寫作小組工作。1972年到江蘇省委宣傳部寫作組工作。1979年任中共江蘇省委機關期刊《群眾》雜志編輯室副主任。1983年9月-1985年7月在是共中央黨校干部培訓班學習。1986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1987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90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黨組書記;1993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江蘇省文化廳廳長。1996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共文化部黨組成員。2003 年2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2005年9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2008年2月起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名譽館長,兼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
呂章申,1955年12月生于河北大名,高級建筑師。1977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師從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李道增等先生,并跟隨著名畫家王乃壯、華宜玉等先生學習美術。
1980年分配到文化部,先后在文化部計劃財務司和藝術局計財處工作,1992年—2000年在中國美術館任副館長、黨委書記。2000年—2005年,先后擔任文化部計劃財務司司長、人事司司長。2005年9月起,擔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書法作品近百幅,并被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和個人收藏。2005年5月出版《呂章申書法集》,由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題寫書名并作序。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致信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全體員工和離退休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胡錦濤在賀信中指出,100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始終以繼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員工篳路藍縷、拼搏奮斗,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促進我國文博事業(yè)發(fā)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養(yǎng)、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了突出貢獻。
胡錦濤強調(diào),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希望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以建館百年為新的起點,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進一步豐富館藏內(nèi)容、提升科研水平、改進展陳方式、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優(yōu)化服務質(zhì)量、拓展對外交流,加快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步伐,更好地發(fā)揮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領文博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再創(chuàng)輝煌。
2012年7月9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大會在該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得“學術成就與突出貢獻獎”的4位文博界老專家頒獎。紀念大會前,李長春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紀念大會。劉云山在會上講話時,希望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在賀信中提出的要求,堅持人才立館、藏品立館、業(yè)務立館、學術立館,努力把中國國家博物館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