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佛爾宮

編輯 鎖定
盧佛爾宮(又譯盧浮宮)是世界最壯麗的宮殿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它原為法國王宮,法國大革命后,1793年改為國立美術(shù)博物館。
中文名
盧佛爾宮
外文名
The Louvre
始建時間
1546年
地理位置
巴黎市中心
始建者
P.萊斯科
又    稱
盧浮宮

目錄

盧佛爾宮介紹

編輯
中世紀時,盧佛爾宮原是國王的一個舊離宮。1546年,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委派P.萊斯科建造新宮。設(shè)計采用16世紀法國流行的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建筑的形式,平面是一個帶有角樓的封閉式四合院,53.4米見方。但萊斯科只建了西面的一部分,這就是現(xiàn)在盧佛爾宮院的西南一角。內(nèi)院的立面裝飾由下而上逐漸豐富精致,第一層是科林斯柱式,檐壁有些浮雕;第二層是混合柱式,檐壁上的浮雕比第一層深,窗子上的小山花也刻著精致浮雕;閣樓的窗間墻上布滿雕刻,檐口也有一排纖巧的裝飾 [1] 

盧佛爾宮歷史

編輯
1642年,路易十三擴建盧佛爾宮,由J.勒梅西埃建造,面積擴大到120米見方。但他只是延長了萊斯科方案中已建成的西面,照原樣建起對稱的一翼,加了中央塔樓,形成西面的主體。
路易十四時期,著名建筑師L.勒沃又設(shè)計了盧佛爾宮院南、北、東三面的建筑。它們朝內(nèi)院的立面都按原有的建筑形式設(shè)計。路易十四指定勒沃和C.勒布蘭、C.佩羅合作改建外立面,建成了著名的盧佛爾宮東柱廊。東立面總長183米,高29米。整個立面在橫向可分成五部分,占主導地位的是兩列長柱廊。廊子采用科林斯雙柱手法,柱高12.2米,貫通二、三兩層,底層則作為基座,以增加雄偉感。東立面是皇宮的標志,它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和復雜的輪廓線,以簡潔嚴肅的手法取得紀念性的效果(見彩圖)。此后,用同樣手法重建了盧佛爾宮院的南、北兩個立面。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地理 ,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