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shěng),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名稱。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是現(xiàn)代省級行政區(qū)的開端,行省屬于中央行政機構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腹里地區(qū)(今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東、內蒙古部分)則由中書省直轄。時全國共10個行省、1個中書省轄地、1個宣政院轄地。
明朝初沿元制,后以行省權力太大,將行省一分為三。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皆為省級行政區(qū)最高機關,分別掌握行政、司法、軍事權力。時全國共14個布政使司、2個直隸地區(qū)以及其他邊疆行政區(qū)。
清朝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qū)直接通稱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時全國共18個布政使司(省)等25個省級行政區(qū)。
- 中文名
- 省
- 外文名
- Province
- 國 家
- 中國
- 行政機構
- 人民政府
- 總數(shù)量
- 34個(截至2018年末)
- 省
- 23個
- 自治區(qū)
- 5個
- 直轄市
- 4個
- 特別行政區(qū)
- 2個
省歷史沿革
編輯省名起源甚早,魏晉時期已有尚書省、中書省之稱,然皆為中樞要署,不直轄地方。隋文帝于開皇八年(588年)伐陳,曾置淮南行省于壽春,但不久即廢。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現(xiàn)過行省制度,在外地設立行尚書省,但為時短暫。蒙古人興起之后,仿金實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一方面將尚書省并為中書省,總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設立若干行中書省,作為朝廷中書省在外地的代理機構。它最初是一種臨時設置,并只管軍事,后演變?yōu)榧婀苊裾?,其長官也由中央官吏演變為地方官吏。其間從伐金到滅宋,歷經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區(qū)劃單位。
省元省制
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滅金的前三年,始立中書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家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入主中原后于憲宗初年(1251年),在燕京等處置設行尚書省。中統(tǒng)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書省,其后屢屢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貞年間(1295—1296年)行省的設置和轄區(qū)還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來,直到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元成宗時期才開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區(qū)劃。
1.行省
元英宗至治時(1321—1322年),全國劃分為12個一級行政區(qū):1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中書省為中央機構中書省的直轄地區(qū),又稱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和內蒙的部分地區(qū)。十一行中書省為嶺北、遼陽、陜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云南、四川、甘肅、征東。其中,征東行省即高麗國,行省負責人由高麗王兼,性質與內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認為只有10個行中書省。元末,又分出許多行省,如中書省分出山東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挥行┬惺^(qū)域過大,又劃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內置建寧、汀州、泉州分省。可見,元末行省制也已開始混亂。
2.行省以下的單位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qū)劃略同于宋,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但也有不轄縣的路、府、州;不隸于路的府、州,而直隸于行省。直隸于行省的府、州稱為直隸府、直隸州;隸于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從圖11可以看出,當時與路平級的直隸州、直隸府為數(shù)不少。另外,元仿宋的“軍”行政區(qū)劃,置有軍和安撫司,為數(shù)不多,都在邊境少數(shù)民族的區(qū)域內置設。軍有直隸于行省的,也有歸路統(tǒng)轄的;安撫司都直隸于路。元代在一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軍4,安撫司15,縣1127。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qū)劃雖略同于宋,元代的行政區(qū)劃已與宋朝的有原則上的區(qū)別:(1)最高一級的行政區(qū)劃是行?。ɑ蚝喎Q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路,在元朝已降為第二級行政區(qū)劃單位;(2)在宋朝,府、州是轄于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府、州成為直隸府、直隸州,與路并列;(3)宋是三級行政區(qū)劃系統(tǒng),元則有三級、四級,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縣四級區(qū)劃系統(tǒng)為主。
省明省制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廢元中書省,轄境分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和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同時改江南行中書省為中書省,以示國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現(xiàn)混亂,不全面改革整頓已難以維持國家權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區(qū)劃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總一省的行政大權,其性質仍同行省,因此習慣上還稱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為加強皇權,罷中書省,六部直屬皇帝,原中書省所轄的地區(qū)也歸六部,名為直隸。于是,把當時國都所在的應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區(qū)改稱直隸,也稱京師。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年間遷都順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將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qū)改稱為直隸(即京師),而原直隸改稱南直隸,又稱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國統(tǒng)分為兩京、13布政使司。兩京是京師(即北直隸)和南京(即南直隸);13布政使司簡稱13司,俗稱13省,為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因習慣上也稱一個直隸區(qū)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說。布政使司(?。┫螺牳?,府下領州,州下領縣。州有兩種:直隸布政使司的直隸州;隸于府的散州。明代布政使司(?。┮韵碌男姓^(qū)劃單位有這樣幾項改革:(1)在宋代為最高行政區(qū)劃的路,在元朝還是主要的第二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在明朝則被完全廢除了;(2)唐朝創(chuàng)立的府,在明代第一次成為高于州一級的行政區(qū)劃單位,明代的府相當于元代的路;(3)與元朝一樣,實行三、四級行政區(qū)劃系統(tǒng),而且以省(布政使司)—府—州—縣的四級區(qū)劃系統(tǒng)為主。據統(tǒng)計,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縣千一百三十八”;另有“羈縻(即藩屬)之府十九,州四十七,縣六”。
省清省制
清初為便于統(tǒng)治明代故土,清世祖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滴醭?,改布政使司為省,因認為全國區(qū)劃為15省,其制過大,所以分湖廣為湖南、湖北兩省,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分陜西為陜西、甘肅兩省,全國共為18省。
在邊疆,清王朝施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區(qū)劃,乃由中央設轄區(qū),委派重臣,如在東北地區(qū)設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和在外蒙古設烏里雅蘇臺、在新疆設伊犁5個將軍轄區(qū),在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qū),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轄的內蒙古盟旗,連同內地18省,全國共為26個政區(qū)。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臺灣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qū)為省,加上內地18省共為23省。因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賣國求榮的馬關條約,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所以史稱22省。清朝的22省,為中國現(xiàn)代省的政區(qū)劃分奠定了基礎。
清代省以下的各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散州和縣。所不同的有以下幾點:(1)增加了行政區(qū)劃單位——廳。這是清代在新開發(fā)地區(qū)所設置的區(qū)劃單位,
有直隸廳和散廳之分,直隸廳與府、直隸州平行,直隸于省,絕大多數(shù)不領縣;散廳隸屬于府,與散州、縣相平行,成為最基層的行政區(qū)劃單位。(2)在元、明兩代不論是直隸州,還是散州,一般均領縣。(表8、9)在清代省轄的直隸州才領縣,而府轄的州則不領縣。(表10)(3)元、明兩代的行政區(qū)劃系統(tǒng)都是由三級和四級系統(tǒng)混合組成,并以省—府—州—縣的四級體系為基本的系統(tǒng)。在清代則是三級行政區(qū)劃系統(tǒng),且以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為主。(4)在邊遠轄區(qū)和省,除了在部分農業(yè)區(qū)設置府、州、縣外,在內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東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建立盟、旗行政區(qū)劃單位。盟相當于內地的府,旗相當于內地的縣。在西藏則設立營。在清代,直隸廳的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隸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區(qū)劃單位的稱呼一般為府、廳、州、縣。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自清德宗光緒年間置22省,有府、廳、州、縣1700多。
省省級政區(qū)
編輯省一級行政區(qū)劃
中國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域名。源于古代省制。在古代,省指天子所居之所,宮禁。唐有三省六部,“尚書省”為其一。最初是金國在重要的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省”,又于各路(各行政區(qū))設“行中書省”(中書省派出的機關),簡稱“行省”,最后簡稱為“省”。“省”由此發(fā)展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人民政府,是省人民代表大會的執(zhí)行機關,由省長、副省長、秘書長、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組成,每屆任期5年,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負責并報告工作。省人民政府實行省長負責制,主要職權有:貫徹執(zhí)行省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及國務院的決議和命令,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規(guī)章,發(fā)表決議和命令,規(guī)定行政措施,領導所屬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依法定權限和程序任免、獎懲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管理本省的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民政、公安、民族事務、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建設等。 截至2011年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F(xiàn)列表綜述如下:
省直轄市表
省省列表
川或蜀
| ||
青
|
省自治區(qū)表
自治區(qū)
| 簡稱
| 首府
|
新
|
省特別行政區(qū)表
省建設兵團表
省由來
編輯省河南
以大部分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曾設開封,后移至鄭州。 主要城市:鄭州、鶴壁、周口、開封、洛陽、商丘、平頂山、安陽、新鄉(xiāng)、焦作、許昌、南陽、信陽、濮陽、濟源。
省河北
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曾設保定、天津,建國后改設石家莊。 主要城市: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臺、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
省北京
北京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是“薊”,從先秦時代的北方重鎮(zhèn),到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城,這座城市經歷了數(shù)千年復雜而漫長的演化歷程。歷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省天津
天津最早的名稱叫做直沽寨,元代改為海津鎮(zhèn),正式稱為天津是在明代。朱棣做了皇帝后,就把他率兵“渡直沽,晝夜兼行”曾經路過的渡口賜名“天津”?!敖颉笔侵付煽凇!疤旖颉钡囊馑季褪恰疤熳咏浻芍煽凇?。 當然,天津也被叫做“天津衛(wèi)”。這也和朱棣有關。“衛(wèi)”在當時是軍隊的設置名稱,由于天津和都城北京離得很近,是北京的門戶擔負著安全護衛(wèi)的任務。于是朱棣在公元1404年將天津設立了衛(wèi),10個月后又設立左衛(wèi),公元1406年又設立右衛(wèi)。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將左右2個衛(wèi)歸并到天津衛(wèi),三衛(wèi)合一。民國期間曾作為河北省省會。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并在新中國成立那天正式成為直轄市。
省山東
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濟南、菏澤、濱州、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德州、聊城、臨沂、日照。
[3]
省山西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晉城、忻州、臨汾、運城。
省黑龍江
省吉林
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長春、四平、吉林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白城、遼源、通化。
省遼寧
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盤錦、鐵嶺、朝陽、葫蘆島、興城、海城。
省浙江
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置浙江省,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一直在杭州。 主要城市: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麗水。
省江蘇
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代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后合并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初設蘇州市,抗戰(zhàn)時設于鎮(zhèn)江市,建國后設于南京市。 主要城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揚州、鎮(zhèn)江、鹽城、宜興、太倉、張家港、江陰。
省上海
唐宋時期,上海舊城廂一帶是個漁村,在它的東面有兩條河注入東北方的華亭海(今高橋、長江口一帶)。東面一條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漁村的一條叫上海浦,漁村即以此為名,叫上海。1292年,上海改鎮(zhèn)為縣。民國初年,上??h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從江蘇劃出設立上海特別市;1949年,原上海特別市再次劃入原屬江蘇的崇明、青浦、南匯等地設立直轄市。
省安徽
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初設安慶,建國后設于合肥。 主要城市:合肥、蕪湖、蚌埠、淮南、馬鞍山、淮北、銅陵、安慶、黃山市、阜陽。
省江西
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南昌、九江、贛州、上饒、宜春、撫州、吉安、景德鎮(zhèn)、萍鄉(xiāng)、新余、鷹潭。
省湖南
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長沙。 主要城市:長沙、郴州、株洲、湘潭、衡陽、永州、岳陽、張家界、益陽、常德、懷化。
省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省會武漢(初期為原武昌)。主要城市:武漢、黃石、十堰、荊州、襄陽、宜昌。
省新疆
以其為故土新歸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tǒng)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烏魯木齊、克拉瑪依、昌吉、塔城、伊寧、庫爾勒、阿勒泰、阿克蘇、喀什。
新疆建設兵團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命令駐疆人民解放軍大部集體轉業(yè)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享有省級行政權限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雙重管轄。兵團的土地面積7.4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農墾總面積的1/5,兵團下設14個師(其中包含1個建筑工程師)及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筑工程團),主要城市:石河子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五家渠市。
省云南
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大理、麗江、景洪、潞西、瑞麗、香格里拉。
省貴州
省福建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三明、漳州、龍巖。
省臺灣
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由福建省分設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臺北、高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
省寧夏
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wèi);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唤▏蟪废⑷敫拭C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wèi)、青銅峽。
省西藏
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拉薩、昌都、日喀則。
省四川
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梓州路,分峽西路為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成都、綿陽、自貢、攀枝花、瀘州、德陽、西昌、宜賓、南充、雅安。
省重慶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惇先被封為恭王,然后立即又繼承了帝位(宋光宗),自己認為這是雙喜臨門,于是將恭州改名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1997年,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qū)由原四川省分設出設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市。
省內蒙古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xiàn)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tǒng)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qū),后均改?。?947年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赤峰、呼倫貝爾、烏蘭浩特、通遼、錫林浩特。
省廣西
以嶺南東道、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幻駠灾?;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政府駐地初期在桂州(桂林),后移至南寧。主要城市: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玉林、北海、百色、防城港。
省海南
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qū),仍屬省;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qū),仍屬廣東省,1988升格為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三亞、儋州、瓊海、萬寧、文昌、通什、東方、三沙市。
省青海
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wèi)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西寧、德令哈、格爾木。
省甘肅
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幻鳛殛兾餍卸妓?;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主要城市: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酒泉、敦煌、武威、張掖、定西、平涼。
省陜西
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huán)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主要城市:西安、寶雞、咸陽、漢中、延安、榆林、安康、渭南、銅川、商洛、楊凌示范區(qū)。
省廣東
以嶺南東道、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隸于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jié)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皬V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區(qū),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廣東巡撫駐廣州),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廣州。廣東主要語言粵語,潮汕話,客家話。主要城市: 深圳、廣州、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湛江、江門、中山、東莞等。
省香港
舊時屬于廣東省,明朝時期,香港以生產及出口香木為主,常于石排灣(即今日之香港仔)把香木用船運往廣州,故有「香港」之稱,意思為「香木的港口」,而當時位于港灣一帶的村落,則名為香港村。 后來,英軍第一次抵達香港時,途經香港村,英軍詢問該處地名,引路者地方口音說了「香港」二字,英軍即便稱此處為「HONG KONG」,「HONG KONG」(香港)自此成為全島的總稱。
省澳門
舊時屬于廣東,從十六世紀上半葉開始,“蠔鏡澳”或“澳門”已經成為這一地區(qū)最常見的稱謂?!跋栫R”一詞緣自此地處在江水入海處,盛產“蠔”,即牡蠣;而主要產區(qū)南灣、北灣位于澳門半島西部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碧波粼粼,“規(guī)圓如鏡”,故名“蠔鏡”。明、清兩代在提及蠔鏡的典籍中,大多將“蠔”字改為“濠”或“壕”。清代第一、第二任澳門同知印光任、張汝霖在其合撰的中國第一部澳門地方志《澳門記略》中釋為:澳門“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huán)。二灣規(guī)圓如鏡。故曰濠鏡,是稱澳焉”?!鞍拈T”之名,出處有二。一說澳門半島有南臺、北臺(即今日西望洋山,東望洋山),兩山相對如門;一說澳門半島之南有氹仔島、路環(huán)島與大、小橫琴島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門,亦稱澳門。
省速記歌謠
編輯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速記歌謠:
省版本一
兩湖兩廣兩河山
五江云貴福吉安
雙寧西四北上天
慶蒙臺海青甘陜
還有港澳和兵團
1、本歌謠最初由周恩來總理創(chuàng)作,后幾經傳播修改,又因海南、重慶相繼建省,再加擴充。此處選用的為人教版初中地理書中的版本。
2、內容注解:
兩湖:湖南,湖北;
兩廣: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
兩河山: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五江:江蘇,江西,浙江,黑龍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云貴福吉安:云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雙寧: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遼寧;
西四北上天:西藏自治區(qū),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慶蒙臺海青甘陜:重慶,內蒙古自治區(qū),臺灣,海南,青海,甘肅,陜西;
港澳和兵團: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注:以上是34個省級行政區(qū),加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35個)
省版本二
京津滬,遼吉黑,冀魯豫,晉陜甘,
閩粵瓊,川滇黔,蘇浙皖,湘鄂贛,
青新寧,蒙藏臺,渝港澳,桂兵團。
省版本三
京華余香,前績蒙譽。京華渝湘,黔冀蒙豫。
傲盡傾岳,窮劊黑擄。澳晉青粵,瓊桂黑魯。
憫疾惋葬,勻閃干護。憫吉皖藏,云陜甘滬。
鬼顛汰獰,療輒龍?zhí)K。貴滇臺寧,遼浙隴蘇。
穿津扼港,勤干新曙。川津鄂港,秦贛新蜀。
省版本四
兩湖兩廣兩河山
五江二寧青陜甘
云貴西四北上天
內重臺海福吉安
還有港澳好河山
省版本五
中華大陸,二三省圖;港澳特殊,臺灣待復。
北京首都,地位突出;政治中樞,精神支柱。
上海稱滬,經濟為主;東方明珠,穿云破霧。
天津陪護,太子讀書;濱海輸出,國際服務。
重慶山路,水脈為輔;鑲嵌天府,地上火爐。
直轄有數(shù),四個已足;自治民族,一手有五。
互通有無,關系鞏固;歡欣鼓舞,盛世宏途。
湖北千湖,中部門戶;河南臨屋,炎黃二祖。
江蘇勞務,打下基礎;廣東起舞,大國征途。
黑龍寒苦,雄雞頭顱;福建在腹,經商為富。
貴州提速,更加幸福;四川重塑,地震走出。
云南邊路,風景獨樹;青海凝露,戈壁珍珠。
遼寧有虎,生態(tài)修復;山東為魯,孔孟之儒。
河北守護,京城舒服;山西資助,善能陳醋。
吉林巡撫,東北總督;浙江杭蘇,煙雨如哭。
安徽風俗,曾屬孫吳;江西文物,革命出處。
湖南有汝,天意相助;陜西黃土,埋葬大墓。
甘肅石窟,眾多民族;海南島庫,熱帶生物。
內蒙稱古,喜好歌舞;廣西壯族,山水一路。
西藏放牧,大山藏布;寧夏回族,禮儀湯沐。
新疆維吾,爾來歡呼;首府烏魯,木齊為都。
各省交互,高速飛渡;直通網路,善用百度。
一一綜述,地理有數(shù);付坤發(fā)布,流傳千古。
1.本歌謠名為中國地理賦,老河口付坤創(chuàng)作,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 參考資料
-
- 1. 省 .維基百科[引用日期2016-05-25]
- 2.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 .廣東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0]
- 3. 統(tǒng)籌規(guī)劃濟萊工業(yè)布局——論濟南萊蕪行政區(qū)劃調整 .山東省人民政府網.2019-01-16[引用日期2019-01-26]
- 4. 澳門名稱由來
詞條標簽:
V百科往期回顧
- 詞條統(tǒng)計
-
- 瀏覽次數(shù):次
- 編輯次數(shù):91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日韓AV女優(yōu)
- 1 歷史沿革
- 1.1 元省制
- 1.2 明省制
- 1.3 清省制
- 2 省級政區(qū)
- 2.1 一級行政區(qū)劃
- 2.2 直轄市表
- 2.3 省列表
- 2.4 自治區(qū)表
- 2.5 特別行政區(qū)表
- 2.6 建設兵團表
- 3 由來
- 3.1 河南
- 3.2 河北
- 3.3 北京
- 3.4 天津
- 3.5 山東
- 3.6 山西
- 3.7 黑龍江
- 3.8 吉林
- 3.9 遼寧
- 3.10 浙江
- 3.11 江蘇
- 3.12 上海
- 3.13 安徽
- 3.14 江西
- 3.15 湖南
- 3.16 湖北
- 3.17 新疆
- 3.18 云南
- 3.19 貴州
- 3.20 福建
- 3.21 臺灣
- 3.22 寧夏
- 3.23 西藏
- 3.24 四川
- 3.25 重慶
- 3.26 內蒙古
- 3.27 廣西
- 3.28 海南
- 3.29 青海
- 3.30 甘肅
- 3.31 陜西
- 3.32 廣東
- 3.33 香港
- 3.34 澳門
- 4 速記歌謠
- 4.1 版本一
- 4.2 版本二
- 4.3 版本三
- 4.4 版本四
- 4.5 版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