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得知趙惠王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假裝以15座城池與他交換來騙取它。趙惠王派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計騙回和氏璧,并派人連夜將它送回邯鄲城。
價值連城成語解釋
編輯【注音】jià zhí lián chéng
【釋義】連城:連在一起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價值連城成語典故
編輯成語故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典 故】秦昭王得知趙惠王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想假裝以15座城池與他交換來騙取它。趙惠王派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計騙回和氏璧,并派人連夜將它送回邯鄲城,秦王氣得要殺死藺相如。
[1]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并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沉浮 :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陜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后,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于湖中,祀神鎮(zhèn)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后,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于秦。
秦末戰(zhàn)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后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于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后,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并傳于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后發(fā)現(xiàn)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尸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后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tǒng),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的時代?!皞鲊癍t”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xiàn)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后獻給陳武帝。
真假傳國玉璽:
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fā)現(xiàn)。如宋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后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里得玉璽,由陜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哪里?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2]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tài)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后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貽笑千載?!鼻甯咦谟啤秶瘋鲗氂洝芬舱f:“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于義未當?!?/div>
語言
,
成語
,
字詞
典故:春秋時候,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在楚山得到一塊玉璞(里面蘊藏有美玉的石頭),把它獻給楚厲王,厲王讓加工玉石的匠人鑒別,匠人不識貨,將其誤認為是石頭,于是卞和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左腳。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獻玉璞,但鑒別的結果仍說是石頭,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后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干了,眼睛里哭出了血。文王派人問他為何哭得這樣悲痛,卞和說:“我所傷心的并不是被砍去了雙腳,而是這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這明明是塊寶玉,卻被認為是石頭;我本來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士,卻被認為是欺君罔上的無知狂徒——這是最使我傷心的??!”文王讓匠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上等的美玉,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功績,就將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從此,和氏璧成為稀世之寶。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聽說后非常羨慕和嫉妒,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成語示例
◎ 那一次貧協(xié)主席楊窮人對兒子說著說著已經哽咽得泣不成聲了,似乎是即將要把一件價值連城的傳家寶交付給兒子。
◎ 歷盡風霜,幾經浩劫,價值連城的國寶文物尚且蕩然無存,何況這幾近湮沒的書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諸如什么先賢手澤,文書寶卷自然是沒有的。
◎ 綺麗和金橋是親兄弟,明算帳,從不為生意上的事翻臉,只要商業(yè)上需要,趙綺麗隨時有可能把他準備在大陸推出的系列產品的廣告權,移交給省、市廣告公司,至于趙綺麗和傅逸泉的私交則是另一回事,圣誕,聽說趙老板送給傅太一個法國中古時期的燭臺,價值連城。
[1]
價值連城詞語辨析
編輯【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無價之寶、連城之價。
【相反詞】一錢不值、無足輕重。
成語辨析:
【正音】值;不能讀作“zí”;城;不能讀作“céng”。
【辨形】連;不能寫作“聯(lián)”。
- 參考資料
-
- 1. 3COME故事會
- 2. 和氏璧與傳國玉璽(文物與考古)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3-02-15]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