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惠公祠

編輯 鎖定
蔡忠惠公祠,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下藤路150號。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今仙游縣楓亭赤湖蕉溪村)人。為北宋書法家、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端明殿大學士,主持建造了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的中國四大名橋之一泉州洛陽橋,他曾二度任福州知府,其后裔遷倉山下藤路,于明朝初年建祠紀念,清代與民國均有重修。該祠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有門樓拜亭、正殿,占地585平方米,正門上嵌楷書“蔡忠惠祠”,左右兩側有小門坊刻字清晰。正殿面闊3間,進深5間,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F(xiàn)已立碑保護?,F(xiàn)辟為福州市倉山區(qū)博物館和福州蔡襄紀念館。
中文名稱
蔡忠惠公祠
地理位置
福州市倉山區(qū)
景點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
明朝初年

蔡忠惠公祠蔡襄生平

編輯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今仙游縣楓亭赤湖蕉溪村)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19歲中進士甲科,授漳州軍判官,官至端明殿學士。為北宋政治家、書法家。
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為四忠臣遭貶鳴不平,贊揚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剛直不阿,京都人爭相傳抄傳閱,因而聲震天下。蔡襄主張去邪惡,進賢才,支持推行“慶歷新政”。
慶歷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慶歷七年(1047年),改任福建路轉運使。他在任職期間,修復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農田受益;讓閩人自煎自販海鹽,分享鹽利;遏減免丁口稅,減輕人民負擔;提倡醫(yī)學知識,遏止巫醫(yī)歪風;改革陋俗弊習,樹立良好風氣。蔡襄下令在福州12縣古道旁遍栽松樹(一說榕樹)。從福州大義渡口至泉、漳間700里路旁兩側,皆植松樹。民間歌謠傳頌:“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知開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閩縣、懷安三個縣興修水利。閩縣擴大東邊護城河(今晉安河)。蔡襄禮賢下士,勸學興善。為糾正當時儒生沉溺雕琢之文的積弊,聘請宿儒周希孟、鄭穆、陳烈等人,教授“明理盡性”的道學,還親自至學舍執(zhí)經講授。蔡襄倡導“文章與禮法并重”的方針,使文化教育普及,州民知書識禮,促進民風淳化,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yè)。
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并親自撰書《萬安橋記》,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為翰林院學士,權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后丁母憂回里,病逝家中,贈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謚“忠惠”。
蔡襄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是北宋大書法家之一。福州鼓山靈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題刻。所著《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藝栽培學專著,所著《茶錄》,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被譯成英文、法文傳播國外。另有《端明集》(亦稱《蔡忠惠集》)傳世 。
蔡忠惠公祠內景 蔡忠惠公祠內景

蔡忠惠公祠建筑布局

編輯
祠堂為三進木結構,首進為祠堂廳、二進為祭廳、廳前是拜亭、三進是正廳,正廳后為議事廳。進大門,庭中陳列一座兩米多高的香爐銅鼎。銅鼎鑄造精美玲瓏,四周鐫刻“慶歷名臣”、“剛正廉明”、“詆奸祛邪”、“忠國惠民”等四句銘文。廳兩側回廊墻上為碑刻的蔡襄公楷、行、草真跡。字體充滿妍麗溫雅氣息,翔龍鳳舞之態(tài)。
前廳檐前懸掛“慶歷名臣”鎏金四大字匾額,乃藤山伯起公支派裔孫錄宋丞相文天祥的題詞,另有兩幅鎏金匾額懸掛廳前四柱,為“盡忠垂后世,剛正定中原”。正廳供奉蔡襄公神位,并塑有蔡襄公銅身像,肅穆尊嚴,后立一幅脫胎屏風。屏風正面為蔡襄故里仙游名勝景點“鯉湖飛瀑”圖,背面為蔡襄詩“福州越門外石橋看西山晚照”。屏風上梁高懸一塊“忠國惠民”金字匾額。前后廳紅柱上掛滿蔡氏后裔敬獻的金字楹聯(lián)。正廳左右兩邊木板墻上各懸掛了四幅畫軸,描繪蔡襄一生業(yè)績,并陳列蔡襄遺著、墨跡及文物資料。正廳后為議事廳,內懸掛蔡襄公巨幅彩色畫像。

蔡忠惠公祠旅游信息

編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下藤路150號
郵編:350007
詞條標簽: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