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 [1]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xué)家、茶學(xué)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后任館閣???/a>、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xué)士、樞密院直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三司使、端明殿學(xué)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 [2]  ;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貢茶“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jié)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jīng)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xué)著作” [3]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概述內(nèi)圖片來源:清人繪蔡襄畫像 [4] 
本    名
蔡襄
別    稱
蔡忠惠、蔡端明
字    號
字君謨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興化軍仙游縣
出生時間
1012年3月7日
去世時間
1067年9月27日
主要作品
茶錄》《荔枝譜》《蔡忠惠集》等
主要成就
書法、茶學(xué),政績卓著 [2] 
官    職
禮部侍郎、端明殿學(xué)士
追    贈
吏部侍郎少師
謚    號
忠惠
地    位
宋四家”之一

蔡襄人物生平

編輯
蔡襄畫像 蔡襄畫像
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 [5]  。蔡氏家族世居福建路泉州府(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湖蕉溪(楓亭驛以西,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zhèn)九社村青澤亭自然村蔡坑)。 [1]  母親盧氏,惠安縣名士盧仁之女。
蔡襄童年時受到外祖父盧仁的嚴格教育。他十五歲參加鄉(xiāng)試,十八歲游京師,入國子監(jiān)深造。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xiāng)試,獲第一名。 [6] 
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在職四年。后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a>等職。 [7] 
慶歷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同時執(zhí)政,歐陽修王素、余靖同為諫官,蔡襄作詩稱賀,受歐陽修等三人舉薦,被仁宗任命為知諫院。 [8]  他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guān)系天下利弊、一時緩急。蔡襄認為國家安危取決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于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quán)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慶歷四年(1044年),調(diào)知福州。慶歷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蔡襄在福州時,見百姓患病不就醫(yī)而向巫覡求拜,多為蠱毒所害,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勸病者就醫(yī)治療,并采取措施,取締巫覡,“禁絕甚嚴,凡破數(shù)百家,自后稍息?!辈滔暹€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議官吏,發(fā)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故民謠歌頌道:“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fēng)”。
慶歷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蔡襄畫像 蔡襄畫像 [9]
皇祐三年(1051年),回朝修《起居注》,參預(yù)政事。次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nèi)詮。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xué)興善,傳播醫(y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xí),監(jiān)督官吏深得民心。
宋仁宗至和、嘉祐(1054年-1063年)年間,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后朝廷發(fā)現(xiàn)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xí)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寬五里,有渡口名萬安渡?!懊匡L(fēng)潮交作,數(shù)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并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眾負擔(dān)。
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fā)生旱災(zāi),他調(diào)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guī)》,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zhuǎn)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眾飲用和灌田。治平(1064年-1067年)年間,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
蔡襄全身像 蔡襄全身像
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此時,宋廷財政入不敷出,“積貧”已深。蔡襄善于理財,“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不久,宋英宗繼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提出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采納,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于容身,請求外任。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在拜端明殿學(xué)士后才去上任。次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歲。朝廷追贈吏部侍郎,后加贈少師。葬于楓亭鋪頭村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孫蔡洸為蔡襄奏請謚于朝,孝宗賜謚“忠惠”。
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題聯(lián)云:“四諫經(jīng)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

蔡襄主要成就

編輯

蔡襄書法

主詞條:宋四家
蔡襄像 蔡襄像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fēng)格的典型代表?!八嗡募摇敝?,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yīng)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fēng)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fēng)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fēng)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蔡襄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shù)蘇軾、歐陽修。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xué)深至,心手相應(yīng),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薄睔W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保ā渡焦任募罚?a target=_blank href="/item/%E6%B2%88%E6%8B%AC">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fēng)云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a target=_blank href="/item/%E8%AE%B8%E5%B0%86">許將《蔡襄傳》說:“公于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xù)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xué)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div>
蔡襄像 蔡襄像 [10]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fēng)氣已完全轉(zhuǎn)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chuàng)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fā)展上不可缺的關(guān)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11] 

蔡襄水利

蔡襄書法 蔡襄書法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并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它被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茅以升)。它的建成,對福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qū)帆墻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yīng)不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wù)。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筑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chuàng),是橋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為“筏型基礎(chǔ)”。他并種海蠣以固橋基,于橋上下兩側(cè)灘涂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cè)基礎(chǔ)。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學(xué)運用于建筑上的先例。
橋成之后,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并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guī)模?!岸蓪嵢ズ?,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yōu)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為著名的書法珍品
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為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tài)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為此作詩贊之:“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fēng)。”
蔡襄各類形象
蔡襄各類形象(3張)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群眾抗旱,興修水利,生產(chǎn)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dān)。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lǐng)官員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zé)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彼且源伺e來勸告各僚屬要關(guān)心民瘼,組織農(nóng)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
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shù)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為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斗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詳為考察,為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nóng)耕,相應(yīng)加強相鄰各鄉(xiāng)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lián)誼,特制定《龜湖塘規(guī)》(后世稱為《先宋塘規(guī)》),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guī)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nóng)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guī)》時,按規(guī)定執(zhí)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guī)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為有蔡襄的《龜湖塘規(guī)》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為瀕湖農(nóng)民流澤千余年。據(jù)《晉江縣志》載:“自蔡襄定塘規(guī)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chǎn)量往往二、三倍于他鄉(xiāng)?!边@是對泉州水利建設(shè)的貢獻,后人因此為之立《德政碑》。

蔡襄茶業(yè)

蔡襄不僅是政治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xué)家。他為官清
蔡襄全身畫像 蔡襄全身畫像 [12]
正,以民為本,注意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為福建茶業(yè)及茶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茶園,就是在建州(今在建甌市),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市)。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chǎn)于“建州,系月澗云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chǎn)品茶統(tǒng)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為專門生產(chǎn)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shè)立“龍焙”,監(jiān)制“建茶進御”。指定專制“龍茶”。歷史發(fā)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zhuǎn)運使,監(jiān)制御茶時,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數(shù)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為珍品。
到了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蔡襄創(chuàng)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于丁謂,而成于蔡君謨”。的確,蔡襄為福建轉(zhuǎn)運使,把北苑茶業(yè)發(fā)展到新的高峰,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zhì)花色入手,求質(zhì)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品質(zhì)上采用鮮嫩茶芽作原料,并改進制作工藝。為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ㄞD(zhuǎn)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制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制作茶業(yè)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對蔡襄在發(fā)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為詳細而客觀的記載,肯定了蔡襄負責(zé)監(jiān)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質(zhì)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云龍”和“瑞云翔龍”。對于茶葉制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jié)“又茶茁其芽,貴在于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梢姟昂貌锠幭嗥贰⑸w因品質(zhì)珍”。就蔡襄本人,對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云:“建安斗試以水痕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輕醒醐,斗茶香兮薄蘭芷”??梢姳痹酚鶊@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于蔡襄為福建轉(zhuǎn)運使時的監(jiān)制而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新工藝。這茶業(yè)發(fā)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蔡襄半身像 蔡襄半身像 [13]
蘇軾在《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此詩作于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轉(zhuǎn)運使二十五年后,此時蘇軾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嘗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為贊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lián)翩,不禁聯(lián)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zāi)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chǎn)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zhuǎn),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軾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yīng)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監(jiān)制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chǔ)上有所更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zhì)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zhì)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shù)革新、茶與茶藝術(shù)融為一體。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fā)展。也促進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這種技術(shù)創(chuàng)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yīng)功歸于蔡襄。 [14] 

蔡襄藏書

蔡襄家富藏書,南宋文學(xué)家劉克莊題跋蔡端帖時說:“又一借六典劉茂才,何人藏書,乃富于蔡公耶?”其收藏書法作品和圖書在當時富于一方。 [15] 

蔡襄個人作品

編輯
蔡襄 蔡襄
蔡襄為官三十余年,不僅政績顯著,在科學(xué)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曾撰《荔枝譜》一卷、《茶錄》二卷(或作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紹荔枝的專著。他所創(chuàng)制“小龍團”茶,品質(zhì)較“龍鳳茶”更精。
蔡襄在當時,除了精心制作了“小團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馳名全國外,又鑒于陸羽的《茶經(jīng)》,未能把閩產(chǎn)指出,使建茶淹沒不彰;而丁謂所著的《茶圖》,僅論及采制,沒有說明烹試的方法,于是,蔡襄將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寫成《茶錄》一書,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都屬于烹試的方法。憑他豐富的經(jīng)驗,獨特的見解,再配以當世優(yōu)秀的書法,使這一著作,堪稱“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與蔡襄的提倡和推薦是分不開的。據(jù)說,當時論茶者,沒人敢在蔡襄面前發(fā)言,恐班門弄斧,自討沒趣?!恫桎洝烦松线M給皇帝鑒賞外,還勒石以傳后世。這不但對福建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日本具有美學(xué)藝術(shù)的“茶道”和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十七世紀初,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及其它地區(qū),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并且有日漸風(fēng)靡之勢。蔡襄的《茶錄》,對福建茶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蔡襄精于書法,學(xué)虞世南、顏真卿,并取法晉人。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書跡有《書謝賜卿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
他著有詩詞370首,詩文清妙;奏議64篇,雜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共三十六卷,另有《別紀》十卷)。另有《龍壽丹記》(此書有五朝小說本)、《蔡忠惠奏議》十卷、《蔡襄治平會計錄》六卷、《墨譜》一卷、《茶果》一卷、《荔枝故事》一卷、《講〈春秋〉〈左傳〉疏》一篇、《蔡莆陽詩》六卷、《蔡忠惠詩集全編》四卷、《蔡忠惠詩集全編》二卷(《別紀補遺》二卷)、《蔡福州外紀》十卷、《蔡端明別紀》十二卷(也有十卷、一卷)、《蔡忠惠公別紀補遺》等不同版本,已佚失不少。

蔡襄人物評價

編輯
蔡襄題跋像 蔡襄題跋像 [16]
歐陽修:誰謂閩遠,而多奇產(chǎn)。產(chǎn)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一作闕)。間歸干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yī),學(xué)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17] 《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陳東:余聞之先生長者。 [18] 《茶錄
王稱:襄于朋友重信義,聞其喪,則不御酒肉,為位而哭。……工于書,人得其字,以為珎藏,仁宗尤稱愛之。 [19] 東都事略
王淮:立賢無方,湯之執(zhí)中也。必曰有章子厚、呂惠卿,不有曾公亮、蘇頌、蔡襄乎? [20] 宋史》引
周必大:仁宗朝蔡忠恵公昌言直道,文章政事,廷臣鮮出其右。 [21] 《中大夫贈特進蔡公神道碑》
陸游:先生(梅堯臣)當吾宋太平最盛時,官京洛,同時多偉人巨公,而歐陽公之文,蔡君謨之書,與先生之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22] 《梅圣俞別集序》
脫脫:蔡襄、王素、余靖,皆昭陵(宋仁宗)賢御史也。襄數(shù)論治體,推韓琦、范仲淹之賢。素請罷不急之賞,論仁宗納二女子為非。靖黜夏竦、王舉正為不可用。蓋仁宗銳于求治,數(shù)君子提綱振紀而扶持之,卒成慶歷之治,良有以也。夫襄精于民事,吏不敢欺;靖用兵蠻徼,卒收功名;素在西邊多惠政,其尹開封,雖頗厭煩劇,再為渭州,邊民老幼,至相率稱賀,其惠之在民者,深矣哉。 [23] 《宋史》
陶宗儀:博古尚氣節(jié),工字。學(xué)大字,巨數(shù)尺,小字如豪發(fā)。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結(jié)密;小者不失寬綽。至扵科斗、篆籀、正、隸、飛白、行草、章草、顛草,靡不臻妙,而尤長扵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fēng)味,筆甚勁而姿媚有余。自珍其書,以謂有龍翔鳳舞之,執(zhí)識者不以為過,而復(fù)推為本朝第一也。論者以謂真、行、簡札、今為第一,正書為第二,大字為第三,草書為第四,其確論歟! [24] 書史會要
董其昌:當學(xué)蔡君謨書,欲得字字有法,筆筆用意。 [25] 鈍吟書要》引
朱軾:若襄者,蓋深厚雄杰之一也。當其在朝,受仁宗顧遇,所言皆當世初務(wù),而人之所不敢言。及退歷州郡,詰奸恵良,以富而教。其豐功殊跡施于后代者,歷久猶未忘也。豈不偉哉! [26] 《史傳三編》)
馮班:宋人蔡君謨書最佳,今人不重,只緣不學(xué)古耳。 [25] 鈍吟書要
王夫之:韓、富、范、馬諸公,雖以天下為己任,而不能自超出于此術(shù)之上。于是石介、蘇舜欽之流,矯起于庶僚,而王素、唐介、蔡襄、余靖一唱百和,唯力是視,抑此伸彼,唯勝是求。天子無一定之衡,大臣無久安之計,或信或疑,或起或仆,旋加諸膝,旋墜諸淵,以成波流無定之宇。 [27] 宋論

蔡襄逸聞趣事

編輯

蔡襄百衲碑

韓琦曾在家鄉(xiāng)修建晝錦堂,歐陽修為其撰文,蔡襄書丹,時人稱之為“三絕”。蔡襄每一個字都一定寫數(shù)十張,等到字合于法度之后才采用,世人稱其為“百衲碑”。 [28] 

蔡襄詩名遠揚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與宰相呂夷簡爭執(zhí),被黜知饒州。當時秘書丞余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guān)系,愿一起降官貶黜;館閣???a target=_blank href="/item/%E6%AC%A7%E9%98%B3%E4%BF%AE">歐陽修責(zé)備高若訥身為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fā),蔡襄當時也作《四賢一不肖》詩,攻擊高若訥。此詩在東京流傳,人們都爭著傳寫,買書的人在街上售賣此詩,獲利頗厚。遼朝的使者來訪,偷偷將其買回。后來張中庸出使遼朝經(jīng)過幽州時,在舍館看見有人將蔡襄此詩寫在墻上。 [29] 

蔡襄置髯何處

蔡襄有一把美胡須。仁宗一天偶然回頭問蔡襄說:“你的胡須非常漂亮,晚上睡覺時把它蓋在被子之下嗎,還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無法回答。回到家后,晚上睡覺時,蔡襄思索仁宗的話,把胡須放在被子里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適,一個晚上無法睡著。 [30] 

蔡襄蛇精轉(zhuǎn)世

蔡襄知福州時,曾因病多日到官署辦公,每天晚上都夢到登上鼓樓靠著鼓睡著。通判奇怪擊鼓之人多日沒有在三更打鼓,那人回答說這幾天有一條大蛇盤踞在鼓上,他因而不敢接近。蔡襄病愈后,向通判說了自己的夢,正巧與擊鼓之人說的話相同,人們便認為蔡襄是蛇精。 [31] 

蔡襄上元罷燈

蔡襄在福州任職,一次適逢上元日,他讓百姓點七盞燈,陳烈制造大燈一丈多,上面用大字寫道:“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fēng)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蔡襄看見后,下令罷燈。 [32] 

蔡襄事母至孝

蔡襄對待母親非常孝順,他曾經(jīng)步行碰到一個婦人,樣貌非常衰老,蔡襄詢問她的年齡,她說:“我活了一百單二歲了?!辈滔灏萘擞职莺笳f:“希望我的母親的年紀也能像您一樣?!焙髞砉幌袼f的一樣。 [33] 

蔡襄地下閻羅

蔡襄病重時,興化郡守李遘夢到一位神仙紫綬金章,自稱是來迎接下任的。李遘詢問是誰,神仙說:“我是閻羅王,蔡襄將要接替我?!贝稳?,蔡襄即去世,李遘作挽詩道:“不向人間為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34" data-ctrmap=":34,"> [34]  謝肇淛也在《五雜俎》中提到“人有死而為閻羅王者,如韓擒虎、蔡襄、范仲淹韓琦等,皆屢見傳記?!?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35" data-ctrmap=":35,"> [35] 

蔡襄廿一日酉

蔡襄畫像 蔡襄畫像
據(jù)說蔡襄任泉州刺史時,奉母親之命,準備在泉州灣附近建一座萬安橋(即今洛陽橋)。修建時工匠們遇到了難題,當時海灣水深,難以為橋打樁。于是蔡襄便叫手下文吏部給海神寫信,請求海神幫忙并派人下海送信。送信的人認為自己此行必死無疑,便到酒店痛飲了一場,然后醉臥海灘,想讓海潮將自己卷去了事。豈料海潮并沒有把他卷走,等他醒來后,竟發(fā)現(xiàn)信封已換過,他連忙帶回呈給蔡襄。蔡襄看見“海神”在信上只寫了一個“醋”字,琢磨很久,認為醋字可拆為“廿”、“一”、“日”、“酉¨四個部分,這就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廿一日酉時。蔡襄頓時醒悟,“海神 ”要他在“廿一日酉”動工建橋。有趣的是,到了這一天,海水退潮,人們順利地打下了橋基,萬安橋就這樣建成了。從此,“醋”字被成為“廿一日酉”的說法也傳開了。

蔡襄親屬成員

編輯
輩分關(guān)系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蔡顯皇不仕。
祖父蔡恭后贈工部員外郎。
父親蔡琇后贈刑部侍郎。
母親盧氏封長安郡太君,享壽九十余歲。
——妻子葛氏封永嘉郡君。
子輩長子蔡勻官至將作監(jiān)主簿,先于蔡襄逝世。
次子蔡旬官至大理評事,先于蔡襄逝世。
幼子蔡旻曾任秘書省正字。
女兒蔡氏著作佐郎謝仲規(guī)。
孫輩孫子蔡傳字永翁,官至通判南京留守司。
孫女蔡氏太師文彥博的外孫女,嫁秘書郎范雩。
歐陽修撰《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稱蔡襄有“女三人”,但除表中嫁謝仲規(guī)一女外,其余二人生平均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17]  [36] 

蔡襄相關(guān)爭議

編輯
據(jù)方志記載,蔡襄于宋慶歷五年(1045年)4月至慶歷七年 (1047年)11月,以右正言直史館知福州;慶歷七年 (1047年)11月至慶歷八年 (1048年)10月,升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嘉祐元年(1056年)8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5月,以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郎中再知福州。在福州擔(dān)任要職的5年多時間里,“修復(fù)古五塘”是蔡襄的主要政績之一,也是蔡襄研究的一個學(xué)術(shù)焦點。然而,“修復(fù)古五塘”的地點到底是在福州,還是在莆田(時稱興化軍),或者是兩地兼而有之,一直困擾著蔡襄研究者。事實上,古人對這一問題早有文獻記載,也早有了答案。如果說福州的學(xué)者持第一種觀點的話,還情有可原,比如肖忠生的論文《蔡襄對福州的貢獻》。但莆田的學(xué)者金文亨發(fā)表的《北宋名臣——蔡襄》和楊祖煌撰寫的《蔡襄的業(yè)績》以及蔡慶發(fā)出版的《蔡襄評傳》等,甚至連莆田市方志委新編的《莆田市志·蔡襄傳》也采用了第三種的觀點,那就更引人深思。
其實,只要仔細查閱宋、明時期的福建地方志和有關(guān)史料,并進行認真分析和對比,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首先,根據(jù)宋人的記載:
據(jù)梁克家《三山志》水利卷云:“嘉祐二年(1057年),蔡密學(xué)襄命三縣疏導(dǎo)渠浦”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游橋下開,沿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三山志》是福建自古一直保存完好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地方名志,作者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晉江人,南宋狀元,曾入閣任右丞相,后出知福州府。由他主纂的《三山志》具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水準和歷史價值,在方志界享有盛譽,受到歷代有識之士的珍視。該志成書于宋淳熙九年(1182年),距蔡襄逝世(1067年)不到120年時間,應(yīng)該說記下的史料是比較可靠的。在這本志書里,雖然未設(shè)蔡襄人物傳,但記錄了他第二次擔(dān)任福州郡守時興修水利的史實,卻沒有記載蔡襄在福州“修復(fù)古五塘”之事。
又據(jù)黃巖孫《仙溪志·蔡襄傳》云:“蔡襄字君謨,年十八試進士,為開封第一人。天圣八年,登進士甲科,…十月,以親老出知福州,遂為福建都轉(zhuǎn)運使,復(fù)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閩人丁口稅之半”。根據(jù)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的統(tǒng)計,我國宋代修的方志約有700部,其中福建就有40多部,由于年代久遠,宋代方志大都已失傳,如今福建現(xiàn)存宋代的地方志只有《三山志》、《仙溪志》、《臨汀志》3部,而《仙溪志》是如今全國唯一現(xiàn)存的宋代縣志。作者黃巖孫,字景傅,福建泉州人,宋寶祐二年(1254年)任仙游縣尉。該志成書于寶祐五年(1257年),距蔡襄逝世只有190年時間,況且仙游是蔡襄的家鄉(xiāng),蔡襄傳的史料也是比較可信的。
另據(jù)歐陽修的《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人也。天圣八年,舉進士甲科,…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復(fù)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立,為公立生祠于塘側(cè),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睔W陽修與蔡襄同朝為官,應(yīng)該說同時代的人記下來的事情是更可靠的。
此外,《宋史·蔡襄傳》亦云:“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舉進士,……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元人脫脫編纂《宋史·蔡襄傳》的材料基本上出自歐陽修的《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喻政修纂的萬歷版《福州府志·蔡襄傳》亦云:“蔡襄字君謨,仙游人。慶歷間,由左正言直史館,乞郡養(yǎng)親,出知福州。未幾,改轉(zhuǎn)運使。復(fù)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蔚v初再知福州,復(fù)疏導(dǎo)附城湖浦”。該志水利卷記載與《三山志》相同,也沒有記載蔡襄第一次知福州時有“修復(fù)古五塘”之舉,只記錄了他第二次擔(dān)任福州郡守興修水利的事情。
綜上所述,蔡襄“修復(fù)古五塘”的地點不可能在福州,那么,持第三種觀點的依據(jù)就站不住腳。正確的答案應(yīng)該是第二種觀點,即蔡襄擔(dān)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期間在莆田“修復(fù)古五塘”。 [37] 

蔡襄史料記載

編輯
文忠集·卷三十五·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 [17] 
東都事略·卷七十五·列傳第五十八》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 [23] 
宋元學(xué)案·卷五》 [38] 

蔡襄后世紀念

編輯

蔡襄祠堂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qū)萬安街道橋南社區(qū)內(nèi),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蔡襄祠始建于宋朝,據(jù)傳是在洛陽橋竣工不久后泉州百姓為紀念蔡襄所作貢獻而建。

蔡襄紀念館

主詞條: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東沙村,金沙宮旁,面積1600平方米,為五層框架結(jié)構(gòu)。館內(nèi)設(shè)有陳列室、書畫廳、會議廳等,收藏和陳列蔡襄生平活動的文物遺作、書簡、字貼和各種版本蔡氏族譜,還收藏有300多幅中國名家的書畫。

蔡襄陵園

主詞條:蔡襄陵園
楓亭鎮(zhèn)鋪頭社區(qū)蔡襄陵園 楓亭鎮(zhèn)鋪頭社區(qū)蔡襄陵園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于福建仙游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cè)。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9] 
1997年,海內(nèi)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shù)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墻、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shè)施。墓陵占地一畝,建造古老壯嚴,圍墻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huán)境幽靜優(yōu)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gòu)筑,橫匾前書“慶歷名臣”,后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刻有數(shù)幅對聯(lián),表達了后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yè)的評價和敬仰。
在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tǒng)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后裔)特致詞電賀,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共有134塊碑文,鐫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xiàn)有規(guī)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樓”正廳塑有蔡襄銅像,設(shè)有書法展覽廳,供游人參觀。

蔡襄故里牌坊

“蔡襄故里”牌坊坐落于福建省福泉高速楓亭出口和仙港大道交匯處,是仙游縣楓亭鎮(zhèn)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40]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 1.    《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人也。
  • 2.    蔡襄修建洛陽橋  .文化中國[引用日期2015-12-23]
  • 3.    福建仙游蔡襄:書法名世 箴銘誡子  .網(wǎng)易[引用日期2017-03-03]
  • 4.    清人繪蔡襄畫像,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 5.    蔡文福,《蔡襄年譜簡編》
  • 6.    《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公年十八,以農(nóng)家子舉進士,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
  • 7.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
  • 8.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慶歷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為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
  • 9.    蔡襄畫像取自順得堂收藏蔡氏譜碟長卷。
  • 10.    蔡襄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譜。
  • 11.    蔡襄簡介  .中國書畫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2-07]
  • 12.    襄全身畫像福建仙游博物館藏。
  • 13.    蔡襄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賢像傳略》。
  • 14.    中國茶界第一品茶大師蔡襄  .莆田文化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2-07]
  • 15.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16.    蔡襄題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 17.    《文忠集·卷三十五·居士集卷三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26]
  • 18.    《宋人軼事匯編·卷九》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11-03]
  • 19.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七十五》
  • 20.    《宋史·卷三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6-09-18]
  • 21.    《文忠集》  .國學(xué)大師[引用日期2017-11-03]
  • 22.    《渭南文集·卷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5-18]
  • 23.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5-02-19]
  • 24.    《書史會要·卷六》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1-11]
  • 25.    《鈍吟書要》  .古籍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6-11-11]
  • 26.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wǎng)[引用日期2016-12-08]
  • 27.    《宋論·卷四》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5-02-19]
  • 28.    《晝錦堂記》:韓魏公以上相作晝錦堂於相 ,時歐陽文忠以參政為之記,而蔡忠惠以三司使書之,時稱‘三絕’,又謂忠惠每一字必寫數(shù)十赫蹏,竢合作而后用之,以故書成特精絕,世所謂百衲碑者是也。
  • 29.    《澠水燕談錄》:景祐間,范文正知開封,忠亮讜直,言無回避。左右不便,因言離間大臣,自結(jié)朋黨,落天章待制,黜知饒州。余安道上疏論救,以朋黨坐貶。尹師魯言:“靖與仲淹交淺,臣與仲淹義兼師友,當從坐?!辟H監(jiān)郢州稅。歐陽永叔貽書責(zé)司諫高若訥不能辨其非辜,若訥大怒,繳其書,降授夷陵縣令。永叔復(fù)尹師魯書曰:“五六十年來此輩沉默畏怖,在世間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灶間老婢,亦為驚怪?!睍r蔡君謨?yōu)樗馁t一不肖詩,布在都下,人爭傳寫,鬻書者市之,頗獲厚利。虜使至,密市以還。張中庸奉使過幽州,館有書君謨詩在壁上。
  • 30.    《鐵圍山叢談》:伯父君謨,美髯須。仁宗一日偶顧問曰:“卿髯甚美,長夜覆之于衾下乎,將置之外乎?”君謨無以對。歸舍,暮就寢,思圣語以髯置之內(nèi)外,悉不安,一夕不能寢。蓋無心與有意,相去有間,凡事如此。
  • 31.    《東齋記事》:蔡君謨知福州,以疾不視事累日,每夜即夢登鼓樓憑鼓而睡。通判怪鼓角將累日不打三更,因?qū)?shù)夜有大蛇盤據(jù)鼓上,不敢近。君謨既愈,與通判言所夢,正與鼓角將所說同,人遂以君謨?yōu)樯呔?/span>
  • 32.    《柳亭詩話》:蔡君謨守福州,上元日,令居民然燈七盞,陳烈作大燈丈余,大書曰:“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fēng)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本円娭瑸橹T燈。
  • 33.    《獨醒雜志》:蔡端明事母至孝。嘗步行遇一嫗,貌甚龍鐘,問其年,曰:“百單二矣?!倍嗣髟侔菰唬骸霸肝崮钢畨廴鐙灐!焙蠊溲浴?/span>
  • 34.    《續(xù)同書》引:蔡襄病革,興化守李遘夢神人紫綬金章,自云來迓代者。遘詢之,曰:“余閻羅王,蔡襄當代我?!泵魅障遄洌芡熘唬骸安幌蛉碎g為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span>
  • 35.    《五雜俎·卷十五·事部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6-24]
  • 36.    《資政殿大學(xué)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考雩終左奉議郎、秘書郎,贈少師,母秦國夫人蔡氏,莆陽忠惠公之孫,而文潞忠烈公外孫也。
  • 37.    蔡襄“修復(fù)古五塘”地點之考辯  .莆田晚報.2012-06-12[引用日期2016-03-21]
  • 38.    《宋元學(xué)案·卷五》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5-02-19]
  • 39.    蔡襄陵園  .湄洲日報[引用日期2013-02-07]
  • 40.    莆田新增標志性景觀 仙游楓亭“蔡襄故里”牌坊建成  .人民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2-12]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藝術(shù)家 美術(shù)家 , 文化人物 , 人物 , 中國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