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榆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阮雪榆(1933年1月6日—2019年2月3日),壓力加工專家。廣東省中山市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畢業(yè)于交通大學(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F(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和中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lián)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級顧問、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雜志編委、德國《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雜志編委、國際環(huán)境保護與制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
2019年2月3日14時52分,阮雪榆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86歲。 [1] 
中文名
阮雪榆
出生地
廣東中山人
出生日期
193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2019年2月3日
職    業(yè)
教授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CAD/CAM等
代表性論文
集成反向工程系統(tǒng)研究
所在院系
塑性成形工程系
任教專業(yè)
工學-材料類

阮雪榆人物簡介

編輯
阮雪榆(1933年1月6日至2019年2月3日 ),廣東省中山市人,阮雪榆祖籍廣東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亞華僑,外祖父是泰國華僑,父母移居中國。父親是上海的工商業(yè)者,母親是著名的醫(yī)師。
1933年1月,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靜安寺路(現(xiàn)南京西路)“靜安別墅”內,時值日軍侵占中國山海關之時,山海關又名榆關,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關恥辱之意。阮雪榆小學是在上海當時由廣東旅滬同鄉(xiāng)會辦的郇光小學就讀的,畢業(yè)后轉入上海新閘路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時轉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學。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時任南洋模范中學教師的趙憲初教授他三角課程,趙的嚴格教風和教學方法使阮雪榆終身受益。
1950年,阮雪榆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在大學期間,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師——莊禮庭教授。莊教授不僅在業(yè)務上對他嚴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對他關懷備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說:“我的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莊禮庭教授的指導。”
1953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54年至1956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進修。
1953年,阮雪榆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助教,從事材料塑性成形技術研究, [2] 
1959年,阮雪榆開始冷擠壓技術方面的研究?!俺脽岽蜩F”是鍛造的基本概念,但這種工藝費時費力,而且產品質量難以提高。阮雪榆的創(chuàng)新能力表現(xiàn)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鐵”的冷鍛技術(冷擠壓技術),即一種少、無切削加工技術來改變這種落后的生產工藝,使產品加工不僅省時、省力、省料,而且質量大大提高。阮雪榆憑借扎實的機械學、力學、材料學等基本知識,成功地在有色金屬冷鍛的基礎上,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為中國建立完整的冷擠壓工藝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1963年,阮雪榆30歲時寫出了《冷擠壓技術》一書,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問世,對中國冷擠壓技術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被北京工業(yè)學院作為教科書。 [2] 
1978年“冷擠壓技術”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被中國同行專家推崇為中國的“冷擠壓技術之父”。
1983年,在上海交大、二輕局和上海市領導的支持下組建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并任所長。 [2]  同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數(shù)字化制造技術與塑性成形技術(冷擠壓技術)專家,曾先后主持完成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還先后與國際知名企業(yè)建立了30多個聯(lián)合研究室,涉及汽車、造船、航空、裝備制造多個領域。阮雪榆院士曾獲得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著有專著4本,發(fā)表論文100多篇。 [3] 
1994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塑性成形工程系,阮雪榆任系主任。 [2] 
1996年,經國家計委批準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基礎上組建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阮雪榆任主任。

阮雪榆人物故事

編輯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54年至1956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進修。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數(shù)字化制造技術中心主任、數(shù)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學數(shù)字醫(yī)學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指導委員會首屆委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冷鍛技術教席負責人、國際冷鍛學會ICFG會員、《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期刊(德國SPRINGER出版)、英國《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期刊(荷蘭出版)編委。曾任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期刊、《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期刊(德國SPRINGER出版)編委、國際環(huán)境保護與制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lián)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顧問、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日本國國立熊本大學榮譽FELLOW。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數(shù)字化制造技術與塑性成形技術(冷擠壓技術)專家,曾先后主持完成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還先后與國際知名企業(yè)建立了30多個聯(lián)合研究室,涉及汽車、造船、航空、裝備制造多個領域。阮雪榆院士曾獲得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著有專著4本,發(fā)表論文100多篇。 [4] 
阮雪榆院士在國內率先將CAD/CAM、數(shù)值模擬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應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領域。并于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輕工業(yè)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的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項,成果轉移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qū)及美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多個國家,涉及輕工、電子、機械、航天、汽車和儀表等十多個行業(yè)。
阮雪榆院士領導的科研隊伍針對高新技術的特點,有效地實施了“研究開發(fā)、技術轉移和工程支持”的戰(zhàn)略,以模具為載體和切入點,在先進制造技術的實施和應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首次提出了與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聯(lián)合研究室,幫助企業(yè)解決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既得到了充分的資金支持,也學習到了國內外著名企業(yè)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戰(zhàn)略和技術信息。他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聯(lián)合研究室和應用中心。

阮雪榆初露鋒芒

“冷擠壓技術”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由于阮雪榆在這一領域的重大貢獻,他被中國同行專家推崇為中國的“冷擠壓技術之父”?!白邉e人沒有走過的路,一旦認準了方向,下定決心,就要一往無前地走下去”,這是阮雪榆最大的特點。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紛紛效法從事冷擠壓技術時,阮雪榆就預見到模具技術在中國潛在的生命力,及時地把注意力轉移到模具技術的開發(fā)上來。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輕局和上海市領導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阮
阮雪榆 阮雪榆
雪榆任所長兼總工程師。阮雪榆把建所的目標定位成“創(chuàng)建一個有自激勵、自完善,既保證人才的相對穩(wěn)定,又能相對流動,能支持年輕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既能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與國際接軌,又能對中國生產更好地促進,將中國外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所貢獻的研究機構”。他希望能建立起一個高起點、能消化、吸引、發(fā)展國外先進技術能力的模具技術開發(fā)研究中試基地,走出一條科研、生產、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一條研究機構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坦途。 80年代初,用計算機進行模具設計不要說中國還沒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阮雪榆則看準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將是今后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下決心要把模具所的研究轉移到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M上。此時,國外有人告誡他,模具CAD沒有前途!但他認準了,不為所動,他知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歷史提供給模具所的一個機遇,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科技新生長點,就會真正使模具所立于不敗之地。 [5] 
1984年阮雪榆冒著風險向銀行申請并獲得了99萬美元的貸款,并用此款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和最新的設計軟件。其后的幾年,阮雪榆和他的同事在模具CAD/CAM/CAE領域,從事了圖形技術、數(shù)值模擬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模鍛過程反向模擬,注塑內高分子的流變數(shù)值模擬、溫度場模擬、三維造型模腔加工等國際前沿課題,在國際上首次研究成功集多域、動態(tài)、隨機、集成和智能為一體的智能注塑模設計系統(tǒng),受到中國外專家的高度評價,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輕工業(yè)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德、日召開的國際塑性加工會議上,阮雪榆被聘為榮譽委員與執(zhí)行主席。
阮雪榆認為,在研究所工作內容上,應當以三分之一的精力從事研究開發(fā),另外三分之一的精力則從事對工業(yè)企業(yè)的技術轉移,還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于對企業(yè)的工程支持。為了將科技轉化成生產力,必須進行有效的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而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的戰(zhàn)略上的一個更大特點是要將本所的科研成果對工業(yè)企業(yè)進行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他還應用“系統(tǒng)集成”的新戰(zhàn)略來實施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要進行系統(tǒng)集成,必須及時掌握中國、國際的科技信息,高層次的國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為此,阮雪榆領導模具所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EDS公司、日本三菱株式會社、日本沙迪克株式會社、日本松下電工株式會社、瑞士FEINTOOL公司等國際一流跨國公司建立了高層次的密切的技術經濟合作。與日本沙迪克共同創(chuàng)辦的“沙迪克軟件公司”,連續(xù)被上海市評為“明星軟件企業(yè)”。主要的軟件人員由模具所派出,并由阮雪榆進行人事和經營管理,投資者稱其為“管理上滿意、技術上滿意、效益上滿意”的“三滿意”公司。

阮雪榆科研之路

阮雪榆祖籍廣東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亞華僑,外祖父是泰國華僑,到父母一輩移居中國。其父親是上海灘有名的工商業(yè)者,母親是著名的醫(yī)師。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靜安寺路(現(xiàn)名南京西路)一幢幽靜的別墅內,時值日軍侵占中國山海關之時,山海關又名榆關,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關恥
阮雪榆 阮雪榆
辱之意。阮雪榆小學是在上海當時由廣東旅滬同鄉(xiāng)會辦的有名的郇光小學就讀的,小學畢業(yè)后阮雪榆轉入上海新閘路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時轉入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學。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時任南洋模范中學教師的趙憲初教授他三角課程,趙老師的嚴格教風和教學方法使阮雪榆終身受益。阮雪榆1950年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畢業(yè)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學期間,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師——莊禮庭教授,莊教授不僅在業(yè)務上對其嚴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對其關懷備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說:“的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莊廷禮教授的指導。” 阮雪榆從1958年后轉入冷擠壓技術方面的研究?!俺脽岽蜩F”是鍛造的基本概念,但這種工藝費時、費力,而且加工出的產品質量難以提高。阮雪榆的創(chuàng)新能力表現(xiàn)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鐵”的冷鍛技術(即冷
阮雪榆 阮雪榆
擠壓技術),用一種少、無切削加工技術來改變這種落后的生產工藝,使產品加工不僅省時、省力、省料、而且質量也大大提高。阮雪榆憑借著堅實的機械學、力學、材料學等基本知識,成功地在有色金屬冷鍛的基礎上,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為中國建立完整的冷擠壓工藝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其后,阮雪榆又編著出版了“冷擠壓技術”等4部共100余萬字的專著,對中國冷擠壓技術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拔母铩敝?,阮雪榆被戴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為了《冷擠壓技術》上的一個圖案還被列為“現(xiàn)行反革命”。1969年,阮雪榆被列為“控制使用”對象,才有機會繼續(xù)研究冷擠壓技術應用于工業(yè)生產。在受到“控制”的條件下,阮雪榆不顧當時的惡劣環(huán)境,將這項新技術應用在輕工、機械、航空、兵器等生產上。他與他的學生們先后在中國研究成功各種黑色金屬氏體不銹鋼、合金鋼、高溫合金等材料的冷擠壓和溫熱擠壓工藝40余項,不僅大幅度節(jié)約了原材料,而且成十倍甚至數(shù)百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阮雪榆人格品質

編輯
作為一名享譽中國外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術專家,阮雪榆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在國際中國廣泛的技術、學術交流和各項經濟活動交往中,也做到廉潔自律。面對許多不便謝絕或在禮節(jié)上不宜推脫的大小禮品、紀念品、禮金等(其中大部分是贈給阮雪榆個人的),阮雪榆都一一交給負責禮品保管的同志作好登記。據(jù)統(tǒng)計,僅1992年至1995年的3年間,就有總價值4萬余元的金牌、金飾品、小型攝像機、照相機、中文電腦記事簿、鑲金表、名酒、外煙、禮品等,以及許多無法計
阮雪榆 阮雪榆
價的珍貴工藝品。對這些禮品的處理,阮雪榆除通過適當途徑退還送禮者外,對本所有權處理的禮品,還擬了一個較好的處理方法:獎勵給對模具所做出貢獻的、有成效的職工;擺放在會議室陳列櫥窗內;留作所內辦公使用;作為所內聯(lián)歡會活動獎品。他還拿出個人積蓄,幫助來自貧困地區(qū)(尤其是一些父母雙亡或單親家庭)的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的學習生涯。
1995年國家批準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大規(guī)模投入,建立中國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在交大建校100周年之際,江澤民主席親臨上海交大并參觀了模具所,在聽了阮雪榆的匯報后,江主席稱贊說:“你把一個很大的道理濃縮得這樣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這是阮雪榆的座右銘,正是憑著這種信心和毅力,阮雪榆不斷探索和追求,實踐著一次又一次更高的飛躍。

阮雪榆人物成就

編輯
是中國冷擠壓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創(chuàng)冷擠壓許用程度理論,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先后九次獲得國家、部、市級獎勵。他創(chuàng)建了模具技術研究所,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成果顯著、人才輩出,對工業(yè)生產和技術進步有重大貢獻。他主編了《模具CAD/CAM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匯編》,利用模具CAD技術及其相關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模具CAD/CAM/CAE的圖形技術、數(shù)值模擬和人工智能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領導的博士點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A”級。國家教委決定在這個研究所基礎上成立國家級“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外首創(chuàng)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的冷擠壓技術
阮雪榆 阮雪榆
;曾先后主持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特-中國研究與發(fā)展基金項目;在中國率先將CAD/CAM、數(shù)值模擬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應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領域,并于 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輕工業(yè)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的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項,成果轉移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qū)及美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多個國家,涉及輕工、電子機械、航天、汽車儀表等十多個行業(yè);
1995年國家批準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地探索高新科技與中國、外工業(yè)生產相結合的道路;首次提出了與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聯(lián)合研究室,幫助企業(yè)解決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既得到了充分的資金支持,也學習到了中國外著名企業(yè)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戰(zhàn)略和技術信息,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聯(lián)合研究室和應用中心,如福特-上海交通大學C3P聯(lián)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 聯(lián)合研究室和美國ETA聯(lián)合軟件開發(fā)中心等。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術專家,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開拓者,在國內外首創(chuàng)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的冷擠壓技術,著有《冷擠壓技術》等4部專著,對指導和推動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后主持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特-中國研究與發(fā)展基金項目。阮雪榆院士獲得了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 [6] 
阮雪榆院士共指導博士生40多名,博士后8名,發(fā)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社會任職

編輯
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數(shù)字化制造技術中心主任、數(shù)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數(shù)字醫(y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指導委員會首屆委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冷鍛技術教席負責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lián)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級顧問、國際冷鍛學會ICFG會員、德國《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雜志、英國《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荷蘭出版)編委。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日本國熊本大學榮譽教授。曾任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雜志、德國《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雜志編委、國際環(huán)境保護與制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wǎng)友共同編輯,如您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行業(yè)人物 , 科研人員 , 教師 , 大學教師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