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是清朝期間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對應(yīng)年份為公元1862年至1875年。
- 中文名
- 同治
- 外文名
- Tongzhi
- 類 別
- 年號
- 使用時間
- 公元1862年至1875年
- 在位帝王
- 愛新覺羅·載淳
同治在位皇帝
編輯同治帝載淳的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咸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載淳是他的長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后追封為憫郡王),所以載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帝即位時,只有六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滿八位大臣專權(quán),聯(lián)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合謀發(fā)動辛酉政變,在護(hù)送咸豐帝梓宮回京之際,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達(dá),采納恭親王建議,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shí)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shí)權(quán),廢除八名顧命大臣所擬定的年號“祺祥”,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年號紀(jì)年
編輯年號 | 公元紀(jì)元 | 干支紀(jì)元 | 廟號 |
同治元年 | 1862年 | 壬戌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二年 | 1863年 | 癸亥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三年 | 1864年 | 甲子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四年 | 1865年 | 乙丑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五年 | 1866年 | 丙寅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六年 | 1867年 | 丁卯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七年 | 1868年 | 戊辰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八年 | 1869年 | 己巳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庚午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十年 | 1871年 | 辛未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十一年 | 1872年 | 壬申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十二年 | 1873年 | 癸酉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十三年 | 1874年 | 甲戌年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同治人物年表
編輯咸豐六年(1856年),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由年僅六歲的載淳繼位,依照咸豐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九月,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fā)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訢與慈禧太后奪權(quán)。 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同治六年,東捻軍被平定。 同治七年,西捻軍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 同治十一年,冊立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親政,同年陜甘回民起義及云南回亂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駕崩,享年十九歲。
![](https://bkssl.bdimg.com/static/wiki-lemma/widget/lemma_content/mainContent/tashuo/img/ta-logo-blue_6da9967.png)
- 參考資料
-
- 1.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_清史稿 趙爾巽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7-06-11]
詞條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