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市,是蘇州所轄的縣級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東瀕長江,與崇明區(qū)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qū)、嘉定區(qū),西連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1]
。全市總面積為823平方公里,長江水域面積143.97平方公里,陸地面積665.96平方公里。
[2]
轄1個街道、6個鎮(zhèn)和太倉港經濟開發(fā)區(qū)。
[3]
[3]
太倉文化屬吳越文化,太倉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太倉,作為距離上海最近的城市,與上海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語言文化相通的“同城效應”
[4]
。太倉離上海近,成為上海的“后花園”
[5]
太倉屬亞熱帶季風區(qū),四季分明。
[2]
太倉有金倉湖國家級風景區(qū)
[6]
、弇山園
[7]
、沙溪古鎮(zhèn)
[8]
等旅游景點。
太倉位居2013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科學發(fā)展百強縣市)第四位
[9]
。2014年和2015年太倉穩(wěn)居全國百強縣市第四名
[10]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直屬研究機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6年中國工業(yè)百強縣(市)發(fā)展報告》正式發(fā)布,其中太倉市排名前十位
[11]
。2019年1月9日,憑借江南絲竹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名單。
[12]
- 中文名稱
- 太倉市
- 外文名稱
- Taicang City
- 別 名
- 婁城,金倉,婁東
- 行政區(qū)類別
- 縣級市
- 所屬地區(qū)
- 江蘇蘇州
- 下轄地區(qū)
- 1個街道,6個鎮(zhèn)
- 政府駐地
- 太倉市城廂鎮(zhèn)縣府東街99號
- 電話區(qū)號
- 國際:(+86)512;國內:0512
- 郵政區(qū)碼
- 215400~215434
- 地理位置
- 蘇南地區(qū),上海以北,長江以南
太倉歷史沿革
編輯太倉為古婁地,屬吳。
戰(zhàn)國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此為越國婁邑地(越立婁邑)。戰(zhàn)國中期,楚滅越,為楚國婁邑地。
西漢初,曾為荊國婁縣地,后又為吳國婁縣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吳國除,會稽郡復為漢郡。境為漢郡婁縣地。
見舊志載:秦漢間于此地立惠安鄉(xiāng),隸屬婁縣。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婁縣更名婁治,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婁治復名婁縣,隸屬不變。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郡的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吳郡。婁縣地屬吳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策部將朱治逐吳郡太守許貢。自此吳地歸屬三國孫吳。
吳大帝黃武元年(222年),置吳郡,領縣十五,婁縣屬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國,統(tǒng)一全國,分全國為19州?;莅侧l(xiāng)隸屬揚州吳郡婁縣。
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屬揚州吳國婁縣。
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惠安鄉(xiāng)隨屬。大同二年(536年),分信義縣置昆山縣,屬吳郡昆山縣。太清三年(549年),候景置吳州,屬吳州吳郡昆山縣。大寶元年(550年)復州為郡,屬吳郡昆山縣。
陳后主禎明元年(587年),分揚州吳郡地置吳州,屬吳州吳郡昆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仍屬吳州吳郡昆山縣。隋開皇九年,隋平陳,吳州改蘇州,廢昆山縣,鄉(xiāng)屬蘇州常熟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復置昆山縣,屬蘇州昆山縣。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yè)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屬吳郡昆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吳郡復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又稱吳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吳郡又復名蘇州,昆山縣隨屬。
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镠為吳越王。鄉(xiāng)屬吳越國蘇州昆山縣。貞明三年(917年),蘇州升為中吳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為中吳軍,昆山縣隨屬,鄉(xiāng)隸不變。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太平興國蘭年(978年),吳越國表請納土,宋收其版圖,平江軍復稱蘇州,屬蘇州昆山縣。熙寧三年(1070年),見郟亶《吳門水利書》稱昆山之東,地名太倉。政和三年(1113年),蘇州升為平江府,屬平江府昆山縣。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為平江路,屬平江路昆山縣。元貞元年(1295年),升昆山縣為中州,屬平江路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年),將昆山州治遷至太倉。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隸屬隨改。次年,張士誠降元,隆平府復名平江路,屬平江路昆山州。
吳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屬蘇州府昆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為縣,改昆為昆屬蘇州府昆山縣。
明弘治十年(1497年),劃昆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xiāng);常熟之雙鳳鄉(xiāng);嘉定之樂智、循義兩鄉(xiāng)建立太倉州,并轄祟明縣,隸蘇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遂升太倉為江蘇直隸州,并析州地置鎮(zhèn)洋縣。直隸州轄鎮(zhèn)洋、崇明、嘉定、寶山四縣,隸江蘇布政司。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占蘇州,同年八月十四日攻占太倉,隸天朝蘇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軍撤走,恢復清制,隸屬關系不變。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爆發(fā)辛亥革命。同年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前清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告獨立,公舉為江蘇大都督,并飭電所屬府廳州縣一律懸掛白旗,以示光復。太倉州縣奉令合并。初稱“太鎮(zhèn)”,繼稱“太倉州”。至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由江蘇都督府頒發(fā)印信,始定名為太倉縣,隸江蘇都督府。民國3年,江蘇省置設5道,太倉縣隸滬海道。
民國16年,廢道存縣,直屬江蘇省。民國22年3月,全省劃分13個行政督察區(qū),隸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次年2月1日,全省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qū),太倉隸無錫區(qū)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4年9月,全省又改設10個行政督察區(qū),太倉隸無錫督察區(qū)。
民國26年11月14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太倉,接著成立偽太倉縣維持會,繼又改稱自治會。次年7月,成立偽太倉縣公署,隸偽江蘇省政府。民國29年9月,偽太倉縣公署改稱太倉縣政府,隸屬不變。
民國30年7月,日偽開展大規(guī)模“清鄉(xiāng)”,偽太倉縣政府改稱太倉縣特別區(qū)公署,隸屬清鄉(xiāng)委員會蘇州辦事處。次年2月,“清鄉(xiāng)”第一、二階段結束,復稱為偽太倉縣政府,隸偽江蘇省第一區(qū)清鄉(xiāng)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7年9月,國民黨軍統(tǒng)琴嘉太昆青松六縣“游擊司令”熊劍東委鄭鳳石為縣長,組建國民黨太倉縣流亡政府,活動于馮家橋、老閘一帶。民國28年1月,由國民黨
江南行署正式任命羅啟祥為太倉縣地下縣長,組織流亡政府,隸江南行署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0年2月,在鹿河鄉(xiāng)唐家宅成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太倉縣政府,隸蘇南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郭曦晨任縣長。建立了3個行政區(qū),委任了區(qū)、鄉(xiāng)長。并于敵占區(qū)建立了兩面政權,積極領導民眾開展抗日斗爭。
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zhàn)勝利。9月,國民黨太倉縣政府接收汪偽太倉縣政府。隸屬江南行署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江南行署撤銷,改設江蘇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3日,太倉解放,建立太倉縣人民政府,隸屬蘇南蘇州行政區(qū)專員公署。1950年10月,蘇南蘇州行政區(qū)專員公署改稱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qū)專員公署。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qū)專員公署改稱為江蘇省蘇州專員公署,太倉縣隨屬。
1955年7月,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行使選舉權利,選出各級行政機構,成立太倉縣人民委員會,隸屬不變。
1968年4月25日,成立太倉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江蘇省蘇州專區(qū)革命委員會。
1971年4月13日蘇州專區(qū)革命委員會改蘇州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又改蘇州地區(qū)行政公署。
1980年1月31日,太倉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恢復太倉縣人民政府名稱,隸屬蘇州地區(qū)行政公署。
1993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太倉縣,改設縣級太倉市,由江蘇省直轄,蘇州市代管。
太倉行政區(qū)劃
編輯太倉市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市人民政府駐地城廂鎮(zhèn)。2013年末,太倉下轄城廂鎮(zhèn)、瀏河鎮(zhèn)、浮橋鎮(zhèn)、沙溪鎮(zhèn)、璜涇鎮(zhèn)、雙鳳鎮(zhèn)、港口開發(fā)區(qū)、經濟開發(fā)區(qū)、科教新城
[15]
,有婁東街道辦和88個建制村(行政村)、3205個村民小組、67個居民委員會。
[16]
太倉地理環(huán)境
編輯太倉地理位置
太倉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北接常熟市;西連昆山市;南臨上海市寶山區(qū)、嘉定區(qū);東北瀕長江,與上海市崇明區(qū)
[17]
隔江相望。
[2]
太倉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洼圩區(qū)。
太倉氣候條件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干濕相間。太倉市平均氣溫接近常年,高溫日數(shù)略偏多;全年雨日接近常年,總雨量明顯偏少。雨量分布不均勻;日照略偏少,梅雨期降水分布不均勻,臺風影響較小,大霧少。全年氣候與往年相比較異常。全年平均氣溫16.3℃,比過去30年年平均值偏高0.1℃,比上年偏低0.3℃。年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極端最低氣溫-6.9℃。全年降水量853.8毫米,比過去30年年平均值少316.0毫米,比上年的1237.1毫米偏少31.0%,全年雨日127天(過去30年年平均值126.7天)。汛期(5月—9月)總雨量611.9毫米,比歷年(1959年到2010年,下同)平均值(674.3毫米)略少。汛期雨日72天,比歷年平均值(59.5天)偏多,超過50毫米的暴雨日3天,接近歷年平均值(2.6天)。全年出現(xiàn)5天超過17米/秒的大風。全年日照1858.1小時,比常年平均值(1906.6小時)略少。6月10日入梅,6月27日出梅(入梅、出梅均比常年平均偏早),梅雨期17天(歷年平均值24.3天),梅雨量256.5毫米(歷年平均值217.1毫米),梅雨期內出現(xiàn)暴雨2天。
[2]
太倉人口民族
編輯太倉人口
2013年年末,太倉戶籍人口47.45萬人,比上年增加1900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26.5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11‰,死亡率為8.03‰,自然增長率為-0.92‰;年末常住人口70.70萬人,城市化率為64.48%。
[18]
2017年末戶籍人口48.69萬人,比上年增加3932人;其中,男性23.54萬人,女性25.1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48‰,死亡率為8.62‰,自然增長率為-0.14‰;年末常住人口71.58萬人,城鎮(zhèn)化率為67.19%。
[13]
太倉民族
太倉為漢族聚居地區(qū),少量少數(shù)民族散居。
2013年末,全市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畬、水、東鄉(xiāng)、納西、達斡爾、仫佬、羌、布朗、仡佬、錫伯、俄羅斯、鄂倫春、赫哲等32個少數(shù)民族,527戶、711人(不含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回族、滿族和土家族居多。
[19]
市區(qū)夜景(3張)
太倉經濟
編輯2017年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1240億元(預計數(shù),下同),增長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7億元,增長10.2%
[20]
。2013年,太倉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1002.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36.84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yè)增加值532.46億元,增長9.0%;第三產業(yè)增加值432.98億元,增長12.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141785元,增長10.6%。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第二產業(yè)增加值比重為53.1%,第三產業(yè)增加值比重為43.2%。
[18]
太倉第一產業(yè)
2013年,太倉完成農林牧漁業(yè)總產值63.10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農業(yè)產值26.90億元,增長10.2%;畜牧業(yè)產值14.90億元,增長8.4%;漁業(yè)產值12.95億元,增長7.9%。糧食、棉花、油料種植面積分別為29.35千公頃、0.27千公頃和1.88千公頃,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總產量分別為214532噸、324噸和4824噸。年末生豬存欄19.41萬頭,生豬出欄26.03萬頭;年末家禽存欄464萬羽,家禽出欄1785萬羽。
[18]
2013年,太倉新增高標準農田4.5萬畝、高效設施農業(yè)0.6萬畝,新建水稻工廠化育秧點5個。新增農機具1779臺(套),農業(yè)綜合機械化率達92.7%。新增農民集中居住戶5323戶,集中居住率達63%。農村工業(yè)企業(yè)向園區(qū)集中度91.7%。新增合作農場2家,新組建合作聯(lián)社6家,9家社區(qū)股份合作社完成資產量化工作。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675萬元,比上年增長12%。
[18]
太倉第二產業(yè)
2013年,太倉完成工業(yè)總產值2564.3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1983.71億元,增長6.4%。年末全市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1193家,年產值突破億元企業(yè)319家,其中超20億元企業(yè)20家、超50億元企業(yè)3家。
[18]
2013年,太倉完成工業(yè)企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2446.15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1894.62億元,增長6.5%。實現(xiàn)利稅總額174.87億元,增長12.2%;利潤總額115.17億元,增長18.5%。其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利稅總額155.36億元,增長20.1%;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利潤總額104.12億元,增長24.8%。
[18]
2013年,太倉實現(xiàn)新興產業(yè)產值987.80億元,比上年增長6.9%,高于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產值增幅0.5個百分點,占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產值的比重為49.8%。
[18]
太倉第三產業(yè)
2013年,太倉實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按消費形態(tài)統(tǒng)計,批發(fā)和零售業(yè)零售額185.68億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yè)零售額33.02億元,增長26.1%。按經營地統(tǒng)計,城鎮(zhèn)消費品零售額151.49億元,鄉(xiāng)村消費品零售額67.21億元,分別增長17.5%和1.7%。
[18]
2013年,太倉新批外資項目85個,完成注冊外資7.9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0.6%。完成實際利用外資6.18億美元,下降23.8%,其中服務業(yè)到帳外資3.05億美元,增長162.1%。實現(xiàn)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6.94億美元,離岸執(zhí)行額2.93億美元,分別增長72.4%和58.4%。
[18]
太倉社會
編輯太倉科技
2013年,太倉全年授權專利6179件,其中發(fā)明專利334件。新增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人、省“雙創(chuàng)”人才8人;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69個,其中國家級26個;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等研發(fā)機構18家。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研發(fā)機構覆蓋率超過99%。新增高新技術企業(yè)39家、省民營科技企業(yè)56家、高新技術產品125只、國家重點新產品3只。
[18]
太倉衛(wèi)生
2013年,太倉各級各類醫(yī)
療機構223所,其中綜合醫(yī)院5所,中醫(yī)醫(yī)院1所,??漆t(yī)院2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站)23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17家,血站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急救中心1所,疾控中心1所,診所、醫(yī)務室66所,衛(wèi)生培訓與健康促進中心1所,衛(wèi)生監(jiān)督所1所,醫(yī)學會1所。年末衛(wèi)生機構擁有床位3297張,擁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3872人。
[18]
太倉行政中心(市政府)(3張)
太倉文化
2013年,太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10個,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檔案館3個,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84萬冊,已開放各類檔案3474萬卷,比上年增長105.7%。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成功。舉辦了中國太倉攝影展。名人館、美術館建成并對外開放。
[18]
太倉教育
2013年,太倉擁有小學29所,普通初中15所,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職業(yè)學校1所,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1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8所,社區(qū)教育中心7個,老年大學1所。全市在校學生7.6萬人,其中公辦學校6.6萬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為100%,初中畢業(yè)生升學率達到99.7%。全市中小學擁有教職員工4387人,其中公辦學校4012人。
[18]
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 | 太倉市弇山小學 | 太倉市實驗幼兒園 |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 太倉市實驗小學 | 太倉市弇山幼兒園 |
太倉市沙溪高中 | 太倉市經貿小學 | 太倉市三八幼兒園 |
太倉市明德高中 | 太倉市朱棣文小學 | 太倉市藝術幼兒園 |
太倉市第一中學 | 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一小學 | 太倉市婁東幼兒園 |
太倉市實驗中學 | 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四小學 | 太倉市機關幼兒園 |
太倉市第二中學 | 太倉市開發(fā)區(qū)小學 | 太倉市城廂幼兒園 |
太倉市新區(qū)中學 | 太倉市開發(fā)區(qū)第二小學 | |
太倉市陸渡中學 | 太倉市滬太外國語小學 | |
太倉體育
2013年全年承辦2項國際、5項全國和3項省級賽事;組織包括足球聯(lián)賽、百村籃球等各類群體活動約150項次,參與人數(shù)12萬多人次。新增了29套全民健身工程(點)。15個村(社區(qū))“三個一”工程基本完工。
[18]
太倉社會保障
2013年,太倉基本養(yǎng)老保險參保人數(shù)30.05萬人,參保率99.8%,參加失業(yè)保險職工24.35萬人。全市居民醫(yī)療保險覆蓋率99.9%。大病醫(yī)療保險平穩(wěn)運行。公積金繳存城鎮(zhèn)職工覆蓋率68.0%。
2013年,太倉組織培訓城鄉(xiāng)勞動力2.06萬人次,全市參加技能培訓1.3萬人,參加技能鑒定1.37萬人,頒發(fā)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1.14萬份。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為2.05%,比上年下降0.24個百分點。
2013年,太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650元,發(fā)放低保金2980萬元、貧困慰問金(慰問品)2895萬元、物價補貼156萬元。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救助范圍由8類擴展到15類。市頤悅園基本建成,33家日間照料中心(站)和43個助餐點完成建設。
2013年,太倉啟動公租房、廉租房和直管公房“三房并軌”,全年新增公租房(廉租房)1511套、經濟適用住房50套、限價商品住房550套,基本建成保障房3706套。
[18]
太倉城鄉(xiāng)建設
2013年,“智慧太倉—數(shù)字城市全覆蓋”系統(tǒng)啟動實施。339省道東延、沿江高速上海路匝道等建成通車,楊林塘及吳塘河航道工程全線開工。鹽鐵塘16.9公里、湖川塘二期3.9公里河道整治完工,完成110千伏直塘變等5項電網(wǎng)工程,新增主變容量23萬千伏安,實現(xiàn)電氣化村鎮(zhèn)全覆蓋。
[18]
太倉環(huán)境保護
2013年,太倉單位地區(qū)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4.6%,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5.9%、6.7%、18%和19.6%??諝赓|量優(yōu)良天數(shù)率達80.5%。環(huán)境綜合指數(shù)95.45分。新增綠化面積1.52萬畝,林木覆蓋率和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分別為17.6%和42.0%。
[18]
太倉友好城市
英國偉盧市
澳大利亞德溫特瓦利市
加拿大索里市
意大利羅索里納市
日本青谷町
肯尼亞馬林迪市
新加坡新加坡
德國 施佩耶爾市
太倉交通
編輯上海地鐵11號線-嘉定北站到太倉市區(qū)有太嘉快線連接,用時只需20分鐘;上海地鐵7號線-美蘭湖站到太倉市瀏河鎮(zhèn)亦有滬瀏快線連接,用時40分鐘。此外,太倉市公共交通卡現(xiàn)可在長三角范圍內的上海、無錫、蘇州、昆山、常熟幾市通用,亦可在安徽省阜陽、淮南兩市使用。
太倉公路
在太倉市區(qū)北部,太平北路與南京路交匯處建有全國縣級市最大的公共汽車客運站。太倉交通四通八達,現(xiàn)過境的干線公路有204國道與339、338省道。沿江高速和蘇昆太高速在境內互通,離滬寧高速蘇州出口僅20余公里。太倉汽車站發(fā)至全國各地有近千條客貨運專線。
太倉港區(qū)的國際客運站現(xiàn)已開通由太倉港發(fā)至日本下關港,臺灣基隆港、臺中港等地的客貨運專線。太倉全境河道密布,水上交通便利。
太倉鐵路
正在修建的滬通鐵路已敲定的有9個站,江蘇境內分別是平東站、南通西站、張家港北站、張家港站常熟站、太倉港站、太倉站等7個站,上海境內有安亭站、黃渡站2個站。這其中,由于滬通鐵路與規(guī)劃中的沿江城際鐵路共用張家港至安亭部分,所以在常熟還為沿海城際預留了常熟東站。
[21]
太倉港口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谀蟼?,太倉市東部??诎段挥陂L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河,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谧罱母劭?。港區(qū)范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wěn)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qū)開闊、穩(wěn)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
太倉文化藝術
編輯太倉歷史文化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xiāng)。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于境內傳布知識文化。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并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和優(yōu)美動聽的江南絲竹都源自太倉南碼頭一帶。
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后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yǎng)出眾多杰出人才 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yè)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fā)展,民間讀書成風。
太倉今日文化
太倉的文化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xiāng)、武術之鄉(xiāng)、龍獅之鄉(xiāng)、民樂之鄉(xiāng)等稱號。
太倉方言
太倉話(太倉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22]
由于太倉地理上屬于吳語區(qū),所以太倉話在上海或者蘇州等地交流基本沒有障礙。太倉話是在太倉地區(qū)悠久歷史中形成的方言,匯聚了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的精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太倉要努力建設成一個有個性特色的東方文化典范,理應繼承太倉語言文化的靈魂。
太倉特產
編輯大致有:中華絨螯蟹、新毛芋艿、太倉“三豆”、美術奇葩麥秸(桿)畫 、工藝鞋、紅木雕刻、太倉香蔥、太倉全羊宴、太倉糟油、太倉肉松、板橋西瓜、肉松骨頭、燠雞、太倉灶頭畫、太倉太師餅、長江四鮮、太倉白蒜、豬油米花糖、太倉珍蔬紫葛葉等。
[24]
太倉旅游
編輯金倉湖風景區(qū)(市區(qū)東亭北路),沙溪古鎮(zhèn)(金倉湖以北),城廂萬豐生態(tài)園(太沙路以西),太倉名人館(太平路縣府街路口),州橋,樂蔭園、墨妙亭(市區(qū)太倉公園內)、南園、憩園、弇山園,張溥故居、王錫爵故居(市區(qū)新華路)、高仁歧油畫館、港區(qū)碼頭、梅花草堂、鄭和紀念館、太倉博物館,宋文治藝術館。
太倉名人
編輯太倉古代
太倉近現(xiàn)代
陸寶忠、倪德、洪錫范、俞慶恩、項堯仁、蔣汝坊、俞鍔、李田文、呂品生、周斌、楊子清、朱屺瞻、宋文治、俞頌華、俞慶棠、錢抵千、錢旭滄、唐文治、朱增元、朱石麟、傅煥光、朱傳茗、浦太福、顧阿桃、 吳曉邦、蔣恩鈿、王健行、徐祖遠、姚永芳、顧薇。
著名科學家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優(yōu)秀科技專家
黎明、朱行、周?,?、蔡萌萌、謝文曉、曹全南、陳平、張安巡、任鴻基、 向貴、馬以榮、育麒。
太倉城市榮譽
編輯太倉是2017、2018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七名
[26]
。2017年12月7日,太倉被推選為“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7]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yè)百強縣。
[28]
首批全國農村社區(qū)建設示范單位。
[29]
2018年9月,榮獲“2018中歐綠色智慧城市獎”。
[30]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太倉簡介 .中國太倉港港口開發(fā)區(qū)[引用日期2014-10-12]
- 2. 地理環(huán)境 .太倉市政府[引用日期2014-05-09]
- 3. 太倉情況介紹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5-11]
- 4. 江蘇太倉市委書記陸留生:以港強市 接軌上海 .中國新聞網(wǎng)[引用日期2016-02-02]
- 5. 太倉:上?!昂蠡▓@”旅游添活力 .新華網(wǎng)江蘇頻道[引用日期2016-10-08]
- 6. 五湖擁城生態(tài)湖讓太倉更水靈 .太倉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3]
- 7. 太倉市弇山園備戰(zhàn)菊展開展 .太倉市政府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1-06]
- 8. 太倉兩岸民宿培訓基地項目落戶沙溪古鎮(zhèn) .江蘇旅游政務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1-16]
- 9. 2013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科學發(fā)展百強縣市) .中國中小城市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6-04]
- 10. 中國百強縣市排名揭曉 太倉穩(wěn)居第四 .太倉市政府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8-27]
- 11. 《2016年中國工業(yè)百強縣(市)發(fā)展報告》正式發(fā)布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6-10-17]
- 12.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公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名單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7]
- 13. 2017年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太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4-05]
- 14. 太倉歷史 .蘇州地情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5-28]
- 15. 鎮(zhèn)、區(qū) .太倉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6]
- 16. 區(qū)劃人口 .太倉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1]
- 17. 崇明區(qū)概況地圖 .行政區(qū)劃網(wǎng)[引用日期2016-08-28]
- 18. 2013年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太倉政府網(wǎng).2014-02-18[引用日期2014-02-23]
- 19. 區(qū)劃人口 .太倉市政府[引用日期2014-05-09]
- 20. 太倉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蘇州市政府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1-22]
- 21. 滬通鐵路方案報批力爭年內開工 江蘇境內已敲定7個站 .東方網(wǎng)>>中國頻道[引用日期2013-03-08]
- 22. 傅國通等.《吳語的分區(qū)(稿)》.1986年.
- 23. 江蘇又有28種美食將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名錄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4-11-23]
- 24. 名優(yōu)特產 .太倉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1]
- 25. 江蘇13市再登國家衛(wèi)生城市榜無錫名列其中 .江蘇文明網(wǎng) [引用日期2018-04-18]
- 26. 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出爐:前十蘇州占四,昆山得五個全國第一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18-10-09]
- 27. 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發(fā)布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2-07]
- 28. 中國工業(yè)百強縣(市)、百強區(qū)發(fā)展報告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2-19]
- 29. 看看您的家鄉(xiāng)在不在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qū)建設示范單位名單上 .澎湃新聞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2-24]
- 30. 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峰會召開 發(fā)布“寧波共識” .人民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9-08]
- 31. 2018年全國綠色發(fā)展百強縣市 .中國中小城市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0-10]
- 32. “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發(fā)布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1-26]
- 33.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yè)城市榜 .福布斯中國[引用日期2018-12-07]
- 34. 中國最佳縣級城市30強發(fā)布,昆山拔頭籌 .福布斯中國[引用日期2018-12-08]
- 35. 2018年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百強縣市 .中國中小城市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0-10]
- 36. 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百強縣市 .中國中小城市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0-12]
- 37. 幸福百縣榜單出爐,你的城上榜了嗎 .騰訊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1-12]
- 38. 工業(yè)百強縣(市)分布16省區(qū)市 蘇魯浙等繼續(xù)領跑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1-23]
- 39. 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shù)前100名 .中國經濟導報[引用日期2018-11-25]
- 40. 中國縣域經濟發(fā)展報告:經濟規(guī)模差距擴大,GDP超千億縣市增至24個 .經濟觀察網(wǎng) [引用日期2018-12-04]
- 41. 福布斯中國公布創(chuàng)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蘇州超越上海 .福布斯中國[引用日期2018-12-09]
- 42.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命名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引用日期2019-02-15]
- 收起
詞條標簽:
V百科往期回顧
- 1 歷史沿革
- 2 行政區(qū)劃
- 3 地理環(huán)境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氣候條件
- 4 人口民族
- 4.1 人口
- 4.2 民族
- 5 經濟
- 5.1 第一產業(yè)
- 5.2 第二產業(yè)
- 5.3 第三產業(yè)
- 6 社會
- 6.1 科技
- 6.2 衛(wèi)生
- 6.3 文化
- 6.4 教育
- 6.5 體育
- 6.6 社會保障
- 6.7 城鄉(xiāng)建設
- 6.8 環(huán)境保護
- 6.9 友好城市
- 7 交通
- 7.1 公路
- 7.2 鐵路
- 7.3 港口
- 8 文化藝術
- 8.1 歷史文化
- 8.2 今日文化
- 8.3 方言
- 9 特產
- 10 旅游
- 11 名人
- 11.1 古代
- 11.2 近現(xiàn)代
- 12 城市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