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1]
,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xiàn)代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間創(chuàng)作的和歸國后摹仿日本畫家的人物故事畫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實證的方式確認其對日本歷史畫直接的仿摹與復寫。
[2]
他擅畫山水,中年創(chuàng)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2017年6月5日晚,傅抱石《茅山雄姿》在北京保利上拍,現(xiàn)場以1.45億元起拍,1.625億元落槌,加傭金1.87億元成交。
[3]
- 中文名
- 傅抱石
- 別 名
- 長生、瑞麟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
- 1904年10月5日
- 逝世日期
- 1965年9月29日
- 職 業(yè)
- 畫家
- 畢業(yè)院校
- 江西第一師范學校
- 信 仰
- 道教
- 主要成就
- 國畫理論及創(chuàng)作、抱石皴
- 代表作品
- 《山陰道上》《鐘馗》《屈原》《江山如此多嬌》
- 畫 派
- 新金陵畫派
- 號 稱
- 抱石齋主人
傅抱石人物歷史
編輯
傅抱石珍貴照片(17張)
從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時間,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舉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chuàng)作了名作《麗人行》(1997年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1078萬元拍出)。后來,徐悲鴻贊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并題:“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抗戰(zhàn)勝利后,他和全家隨學校遷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上海舉行,郭沫若用“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來評價畫展。然而,這時國民黨政府的南京已是風聲鶴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機會,攜全家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現(xiàn)代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傅抱石開始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為江蘇國畫院院長,在1960年9月率領(lǐng)“江蘇國畫工作團”進行23000里的旅行寫生,并由此推動新山水畫在20世紀中期的發(fā)展,把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tǒng)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一個歷史的高潮。后來傅抱石以《煤都壯觀》為代表的社會性題材,在山水融合工業(yè)題材方面的努力,已經(jīng)明示了現(xiàn)代山水畫的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鏡泊飛泉》為代表的自然題材,則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靈的震撼和映現(xiàn)。1965年逝世。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yè)于省立第一師范藝術(shù)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任教。抗日戰(zhàn)爭期間定居重慶,繼續(xù)在中央大學任教。1946年遷南京。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美協(xié)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美協(xié)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并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shù)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
傅抱石代表作品
編輯
傅抱石作品集(10張)
《策賬攜琴》、《竹下騎驢》、《秋林水閣》、《松崖對飲》、《山水》、《云臺山圖(局部)》、《大滌草堂圖》、《初夏之霧》、《臨石濤山水》、《山水》、《萬竿煙雨》、《夏山圖》、《麗人行》、《將進酒》、《瀟瀟暮雨》、《大滌草堂圖》、《山水》、《擘阮圖》、《阮咸撥罷意低迷》、《晉賢圖》、《金剛坡麓》、《虎溪三笑》、《山水》、《山鬼》、《山陰道上》、《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詞意》、《搶渡大渡河》、《九老圖》、《屈子行吟圖》、《觀瀑圖》、《九歌圖——湘夫人》、《九歌圖——湘君》、《九歌圖——少司命》、《九歌圖——國殤》、《四季山水——春》、《四季山水——夏》、《四季山水——秋》、《四季山水——冬》、《平沙落雁》、《風雨歸舟》、《陽朔詩意》、《秦淮小景》、《山水》、《蘭亭圖》、《西風吹下紅雨來》、《深秋》、《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初春》、《比加茲列寧水電站》、《古文化城克羅什》、《大特達山麓飯店》、《克羅什古城堡》、《布拉格教堂》、《毛主席《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雨花臺頌》、《毛主席《清平樂·會昌》詞意》、《擬樸淵》、《關(guān)公橋》、《韶山》、《杜甫像》、《漫游太華》、《棗園春色》、《陜北風光》、《紅巖村》、《梅花山》、《黃河清》、《月落烏啼霜滿天》、《全家院子》、《呵!長白山》、《天池林?!贰ⅰ剁R泊消夏》、《鏡泊飛泉》、《待細把江山圖畫》、《雪景》、《二湘圖》、《虎踞龍盤今勝昔》、《鏡泊飛泉》、《三峽圖卷》、《虎跑》、《滿身蒼翠驚高風》、《不辨泉聲抑雨聲》、《天竺》、《雪山》、《西陵陜》、《李太白像》、《少陵詩意》、《聽泉圖》、《聽泉圖》、《湘君》、《鐘馗》、《井岡山》、《芙蓉國里盡朝暉》、《乾坤赤》、《長征第一橋》、《毛主席《七律·登廬山》詞意》、《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湘君涉江圖》、《中山陵》、《游九龍淵詩意》、《渭城曲》、《竹里館》、《過香積寺》、《終南山》、《琵琶行》、《自河南內(nèi)亂》、《問劉十九》、《后宮詞》、《客至》、《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佳人》、《廬山謠》、《怨情》、《長干行》。
巴山夜雨
傅抱石成名于20世紀40年代,但認知面并不覆蓋到社會各階層:給傅抱石帶來更大名氣,讓全社會都認同的份上,則是作于1959年秋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
1959年6月,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長沙、韶山一帶參觀寫生,創(chuàng)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有《韶山》手卷,《韶山聳翠》、《慈悅晚鐘》、《石壁浪泉》等韶山組畫及《毛主席故居》等20余幅。7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蘇省國畫院要他速歸的電報,大意是:抱石同志,中央來電,請你火速進京。于是他中斷了寫生創(chuàng)作急忙回家,到家后才知道是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聯(lián)名點將,要他為人民大會堂繪畫。于是,他冒著盛暑,匆匆趕到北京,下榻北京前門的東方飯店,任務是與嶺南畫家關(guān)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作畫。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首都落成了十大建筑,最宏偉的是人民大會堂。中央邀請全國各地著名畫家來京,按建筑布景需要分別作畫。原打算請傅抱石和關(guān)山月先生分別各畫一幅山水,時從北門拾級而上的步入宴會廳必經(jīng)之地的迎面開闊大墻上,因來不及布置大型浮雕,需改用國畫替代,故請已經(jīng)到京的傅先生和關(guān)山月先生合作,以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為內(nèi)容,合作畫幅大畫,題目叫《江山如此多嬌》
[5]
,是周恩來總理定的。
這個掛畫的地方,是所有進入大會堂宴會廳貴賓的必經(jīng)之地,位置極為重要。這是當時作為政治任務布置的工作,無疑是時代賦予畫家的一次特別的機遇。
“這次作畫,從探索主題,經(jīng)營位置……直到揮毫落墨,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黨的關(guān)懷和鼓勵?!标愐?、郭沫若、吳晗、齊燕銘等人到他們下榻的飯店和他們共同構(gòu)思:“從江山如此多嬌之‘嬌’字上下功夫,圖中應包括長城內(nèi)外,大河上下,季節(jié)也可包括春夏秋冬,只有這樣才能概括祖國的壯美江山,只有這樣才能‘嬌’得起來,才能體現(xiàn)‘多’的磅礴氣勢。”“主席寫這首詞的時候,全國還沒有解放,詞里有‘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墒牵裉烨闆r不同了,‘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東方紅’了,還不出太陽?它的光芒已以普照著祖國大地,畫面上一定要畫出一輪紅日。”
這幅作品雖然在構(gòu)圖等許多設想上,不得不聽取負責同志及其他有關(guān)方面的建議,難免有束手束腳之感,因此未能盡顯先生的技藝、才能,特別是“抱石皴”技法,但它的尺幅之大、氣勢之磅礴,卻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它產(chǎn)生的廣泛的社會影響,是其他畫家和作品無法企及的。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出席了國慶招待會,并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參加了國慶觀禮。全國各大報紙雜志,如《人民日報》、《新觀察》、《人民畫報》、《中國畫》、《北京晚報》、《中國農(nóng)報》、《新工商》、《雨花》、《東風畫刊》等相繼發(fā)表了《江山如此多嬌》彩色畫頁。
待細把江山圖畫
《待細把江山圖畫》,縱100厘米,橫115厘米,紙本水墨染以赭石淡彩,藏中國美術(shù)館。畫幅右上方題跋云:“待細把江山圖畫。庚子深秋隨江蘇國畫院漫游太華,歸來寫此并題稼軒詞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記。”
華山素以“險”聞名于世,傅抱石先生沒有具體去描繪險絕處,而是以飛動潑辣的“抱石皴”作“大塊文章”,氣勢雄闊、奔放。山腰間以留白形式表現(xiàn)縹緲不定的云彩,山腳則寫平緩坡地,以襯托華山的“高聳云端、壁立千仞、奇峭無倫”的“偉丈夫”氣概來。明代王履曾作有《華山圖》卷,寫出了華山的險峻,是一件傳世珍品,歷來為人稱道。但將華山賦予了人格精神和時代氣息,則非此圖莫屬。傅抱石先生曾有閑章“往往醉后”,他作畫時常常飲酒助興,他是將酒作為抒發(fā)激情的一個手段,因此他的畫多是縱筆揮灑,痛快淋漓,筆下似有千軍萬馬、勢不可擋。
傅抱石往事略集
編輯在踏上藝術(shù)道路的初始,傅抱石首先把用于謀生的刻字轉(zhuǎn)移到了藝術(shù)狀態(tài)的篆刻上,一本趙之謙《二金蝶印譜》成了他最初的范本和教科書。他不斷模仿使之習趙印章真?zhèn)坞y辨,連教他刻字的師傅也為之贊嘆。從此,南昌城里不斷有“趙之謙”的印章出現(xiàn),好事者常常津津樂道,而傅抱石也多了一條養(yǎng)家的生路。第一師范中的“印癡”成了南昌城里的知名人物。
在第一師范的這段時間,他不斷地去舊書店,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方面的著作。當他讀到記述石濤《瞎尊者傳》(陳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時,傅抱石頓開茅塞,并對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賞不已。為了表達自己對石濤的情有獨鐘,他不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還開始用“抱石齋主人”作為自己的別號。他用很多的時間去讀史論著作,并開始研究畫史畫論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從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到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他都一一涉獵。1925年,年僅22歲的學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
1926年,傅抱石從省立第一師范畢業(yè),并留校任教于附小。他又開始了《摹印學》的寫作,把自己多年來治印的體會融于其中。顯然,傅抱石對史論的興趣,為他未來在繪畫上的成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chǔ),表明了他藝術(shù)人生中的一個顯著的特色。1929年,傅抱石為編寫教學講義又完成了《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一書。在主本書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國繪畫的三大要素——人品、學部、天才”,還提出了“提高中國繪畫的價值”和“增進中國繪畫對于世界貢獻的動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對于中國藝術(shù)的一些獨特的思考。
一個偶然的機會,傅抱石結(jié)識了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教授徐悲鴻,在他的鼎力推薦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赴日留學的機會。1933年3月,傅抱石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輪船。
傅抱石留學日本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為到了東京帝國美術(shù)學院,拜于史學泰斗金原省吾的門下,從翻譯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繪畫》和《宋代之繪入手》,開始了對中國繪畫史的更為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研究。這一時期,傅抱石抓住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總是,對東晉顧愷之這一個案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時針對日本史學界中某一專家對這個問題的曲解,完成了《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接著,他開始撰寫關(guān)于石濤的評傳,以期通過此連接中國繪畫史的發(fā)展脈絡,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位著名畫家的景仰。不久,傅抱石又完成了《中國繪畫理論》和《論秦漢諸美術(shù)與西方之關(guān)系》的研究和寫作。這一時期,傅抱石在美術(shù)史論方面的成就,在許多領(lǐng)域都填補了美術(shù)史論研究中的空白,同時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于美術(shù)創(chuàng)作,為他形成獨特的畫風奠定了基礎(chǔ)。
在日本留學時,傅抱石專門拜訪了因“四一二”政變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早在任職一師附小的時候,傅抱石就就聆聽過郭沫若的報告,印象深刻。傅抱石在史論研究中經(jīng)常向郭沫若請教,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也不時得到郭沫若的批評,而郭沫若也在這種交往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傅抱石的藝術(shù)天分和才華,每見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為之題詠,并為傅抱石在日本的首次畫展題寫了展名,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梢哉f郭沫若廣博的學識和在日本的影響,為傅抱石在日本的發(fā)展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這種亦師亦友的深厚友情又一直延續(xù)到抗戰(zhàn),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傅抱石的個人畫集《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為之作序,并在序中提出了“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郭沫若還手書“南石齋”贈予傅抱石。而這本畫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國畫壇上奠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地位。
1934年5月10日,在導師金原省吾的幫助下,傅抱石的首個個展《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銀座松板屋舉行,著名畫家橫山大觀、篆刻家河井仙郎、書法家中村不折以及日本文部省大臣、帝國美術(shù)院院長正木直彥等都參觀了展覽。金原省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這個期待了這么久的展覽會終于成功了!”而這個成功的展覽在傅抱石此后的藝術(shù)之旅中對他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不久,傅抱石的篆刻《離騷》又奪得全日本篆刻大賽冠軍,使他的事業(yè)發(fā)展錦上添花。
正當傅抱石在日本一帆風順并籌備第二次展覽的時候,家中傳來了母親病重的消息,傅抱石像許多以孝為先的中國人一樣,不得不于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國。但當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時,母親已病故,傅抱石悲痛萬分。
傅抱石重慶歲月
傅抱石作品圖冊(16張)
1939年4月,傅抱石攜全家來到重慶,住在沙坪壩金剛坡,此后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山齋”。在初到重慶的一年里,因為政治部的工作沒有展開,傅抱石有了一個全力畫畫的機會,并利用這一時機,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畫風。同時,他又開始了美術(shù)史論的研究,以期通過學術(shù)研究來論證“中國美術(shù)的精神,日本是不足為敵的”,從一個側(cè)面鼓舞了抗戰(zhàn)時期國人的信心。這一年,傅抱石看到日本的《改造》雜志上發(fā)表了橫山大觀的一篇題為《日本美術(shù)的精神》的文章,對其中有“圣戰(zhàn)”的言論十分不滿,撰寫了《從中國美術(shù)的精神上來看抗戰(zhàn)的必勝》,鮮明地提出“中國美術(shù)是‘日本美術(shù)的母親’”,并指出中國美術(shù)有三種偉大的精神:“第一,中國美術(shù)最重作者人格的修養(yǎng);第二,中國美術(shù)在與外族、外國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國美術(shù)的表現(xiàn),是‘雄渾’‘樸茂’,如天馬行空,夭嬌不群,含有沉著的、潛行的積極性。這三種特性,擴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戰(zhàn)上,便是勝利的因素?!边@一時期,傅抱石還編著了《明末民族藝人傳》,同樣表達了傅抱石胸中的民族氣節(jié)。傅抱石在重慶時期的作品,分為人物畫和山水畫兩部分。人物畫主要表現(xiàn)歷史上的影響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蘇武、石濤,同時也以古代優(yōu)秀詩篇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如《琵琶行》、《長干行》、《唐人詩意》、山水畫以《夏山圖》為代表。
傅抱石人物(5張)
1944年9月,傅抱石創(chuàng)作出代表作《夏山圖》,這件作品是難得一見的落拓大幅,狹長高曠,說是表現(xiàn)唐人詩意,更多的還是蜀中山水秀美的景致,用筆瀟灑,用墨酣暢,并將水、墨、色融合一體,尤其是作品中的墨色表現(xiàn),濃墨處濃黑透亮,淡墨處秀逸而朦朧,蓊郁淋漓,氣勢磅礴,此外,作品中傅抱石用筆也變化多姿,在墨色將干未干時,以散鋒亂筆盡情揮寫,體現(xiàn)了傅抱石用筆經(jīng)典特征,也組成了作品畫面的有機節(jié)奏,正如畫家張安治所評論的:“一大片大片的水墨,簡直是西洋印象派以后的作風,畫山石的皴法亦前無古人,隨意縱橫,信筆點染,卻已做到物我忘我,離形去智的超然境地。是“前無古人的奇特之作,畫風雄肆奔放,筆飛墨舞,皴法則師心獨創(chuàng),于古人幾無跡可求”。此幅《夏山圖》作者自識“甲申九月新喻傅抱石寫唐人詩意于重慶西郊金剛破下山齋”。為傅氏“金剛坡”時期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之代表?!敖饎偲隆睍r期傅抱石也迎來了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箲?zhàn)爆發(fā)之后,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1939年傅氏攜全家遷往重慶,寓居沙坪壩金剛坡下,直至抗戰(zhàn)結(jié)束,這一時期的傅抱石,全力以赴投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藝術(shù)教學。這一時期的作品,皆會題署“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的字樣?!?a target=_blank href="/item/%E5%A4%8F%E5%B1%B1%E5%9B%BE">夏山圖》
[6]
亦如是。在“金剛坡”時期的作品中,堪稱大尺幅,而其題簽也為傅抱石親自書寫,可見對其重視程度。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7年,這件作品就曾由上海某知名拍賣公司拍賣,并以圖錄封面的形式重點推薦。當時,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還未對近現(xiàn)代書畫做出限制出境的具體規(guī)定,但在那次拍賣時這件作品卻被打上了星號,寓意其極為重要,要留在國內(nèi)。據(jù)了解,傅抱石《夏山圖》在十幾年后重返拍場,估價超過數(shù)千萬元。
同年9月,傅抱石又以詩圣杜甫的代表作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chuàng)作了世紀名作《麗人行》。徐悲鴻贊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一語點出此畫真諦。后,張大千題此畫:“開千年來未有奇,真圣手也。色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陳老蓮)所作亦當檢衽?!弊髌繁憩F(xiàn)了楊貴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時的盛況,“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真遠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腐敗。無疑,傅抱石此時此地的表現(xiàn),所指是顯而易見的。
傅抱石重慶時期的人物畫以形求神,刻意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氣質(zhì),雖亂頭粗服,而矜持恬靜。表現(xiàn)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主題。他繼承宋畫的宏偉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暢寫冊水之神情。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tǒng)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xiàn)山石的結(jié)構(gòu),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1945年8月15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曾經(jīng)蹂躪了中國人民八年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傅抱石舉起酒杯,用他特有的方式慶祝民族的解放。當年10月,他和全家離開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慶“金剛坡下山齋”,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傅抱石作品用紙
關(guān)于紙張問題,傅抱石畫人物畫喜歡用宣紙,山水畫喜歡用皮紙。但是在1938年以前,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都是用宣紙的。1938年至1946年,由于傅先生在四川,宣紙極難購買,貴州皮紙則到處可購到。這種紙質(zhì)地粗糙,色赭黃,但對墨色反映還有可取之處,所以這一時期畫人物的老人和山水常用貴州都勻縣出產(chǎn)的皮紙,畫仕女畫常用宣紙。1946年傅抱石由四川返回南京,帶回大量這種皮紙,故在1950年之前,在南京畫的山水作品亦都是用這種皮紙畫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傅抱石在浙江購得溫州出產(chǎn)的四尺手工皮紙,所以這個時期大量作品都是溫州皮紙繪成。傅先生喜歡用皮紙在皮紙的反面作畫。還有傅先生作畫時對紙從不揉搓,揉過紙的傅抱石作品皆為偽作。1956年傅抱石從北京榮寶齋用巨資購得乾隆丈二匹宣紙和乾隆皮紙,乾隆皮紙又分兩種,一種是幅面17厘米×78厘米,簾寬4厘米,紙質(zhì)純凈、色黃,紙面光潔,墨色反映極佳;另一種是幅面為丈六匹,480厘米×140厘米,簾寬1厘米,色黃,質(zhì)地一般,墨色反映尚佳,常用作巨幅創(chuàng)作。60年代傅抱石作畫用紙幾乎都是用這種乾隆宣紙和乾隆皮紙。
關(guān)于用墨。傅抱石是一位對作畫用品、工具都非常講究的畫家,特別是對墨錠的要求,更為認真。他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名墨,不是作為古董收藏,而是用來揮毫作畫之用。他慣用油煙、漆煙舊墨,磨硯作畫,從來不圖方便,以墨汁作畫,無一例外。觀察他的山水畫的重墨處,當是黑色晶瑩發(fā)紫光,黑中透亮閃發(fā)墨韻光彩。他說:“黑中自存光,墨中自留趣,筆墨當傳神”。如果不是用高品質(zhì)的墨錠作畫,是達不到此種效果的。因此,從畫幅墨中反映的效果中,也可鑒定真?zhèn)巍?/div>
傅抱石時代探索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批準發(fā)布了《關(guān)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新中國從新年畫工作中開始了改造舊美術(shù)的第一次運動。在當時,各個畫種的畫家都在畫新年畫的現(xiàn)實中,傅抱石也未能免俗。他也有心加入到時代的藝術(shù)潮流中去,但是一幅用朱砂重彩表現(xiàn)海陸空三軍的新年畫,雖然歌頌了人民解放軍,卻失去了傅抱石自己的風格。為此傅抱石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重新審視自己在新社會的作為,尋求自己藝術(shù)的方向。
傅抱石開始研究毛澤東的詩詞,并用他那慣用的表現(xiàn)文學作品的方法,在《清平樂·六盤山詞意》這幅作品中,雖然畫的是毛澤東的詞意,卻看不出有多少新的氣象,仍然是傅抱石一貫的風格。那獨特的“抱石皴”,那改良石濤的樹的畫法,都表明了傅抱石創(chuàng)作毛澤東詩意畫的始初,基本上沒有改變原來的畫法,只是那壓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隱若現(xiàn)的紅軍長征隊伍,和遠處的一群南飛雁,點明了一個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主題。但其題材上的突破為他獲得了新生,也顯示了傅抱石的過人之處。這與當時的流行的“新年畫”畫法相比,其淡化題材的處理方法,成了一個過渡時期的特色。
1950年,新創(chuàng)刊的《人民美術(shù)》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李可染的《談中國畫的改造》和李樺的《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此后有關(guān)中國畫的改造問題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53年,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畫家開始了山水寫生活動,此后全國仿效,山水畫家都希望通過寫生完成對舊山水畫的改造,此后山水畫也確實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面貌。可是這種寫生的山水畫以及反映新生活的山水畫與傳統(tǒng)的山水畫之間在審美上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了全國性的“關(guān)于國畫創(chuàng)作接受遺產(chǎn)問題”的討論。傅抱石抓住這個機遇,要求學生在學習技法的同時要提高理論水平,并鼓勵同學積極參加到這場全國性的討論之中去。為此,在傅抱石的輔導下,四年級的同學集體寫作了《我們對繼承和發(fā)展民族繪畫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意見》一文,發(fā)表在1955年第8期的《美術(shù)》雜志上。文章指出:“我們民族繪畫技法是科學的、寫實的,繼承發(fā)展其優(yōu)秀部分,是會指導我們今天的繪畫實踐的。當然,僅僅滿足因有技法,故步自封是不對的,我們對于那些不夠的地方應予以充實和發(fā)展。”這一論點反映并代表了傅抱石的觀點。
在探索中變革,在變革中探索,是傅抱石5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他以毛澤東詩意或毛澤東詩詞中提到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新題材,突破了傳統(tǒng)題材的束縛,同時在繪畫技法上探索新技法與新題材的結(jié)合,創(chuàng)作了《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等作品。1954年創(chuàng)作的《四季山水》四條屏,即以傳統(tǒng)的形式表現(xiàn)了四季山水中的新生活,其意境已與他往日所畫的蘭亭、赤壁等有很大不同。1956年,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雞鳴寺》則把他所探索的表現(xiàn)新生活的山水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那種古典的精神,已完全被一種現(xiàn)代的風情所替代。
傅抱石歐洲寫生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國第一個美術(shù)家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率領(lǐng)其他畫種的五名團員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進行友好訪問,并寫生作畫、舉行畫展,受到了兩國藝術(shù)家的熱烈歡迎。當中國藝術(shù)家到達布拉格的時候,羅馬尼亞文化部負責人在接見代表團的時候,提出要求中國畫家用自己的畫筆表現(xiàn)他們國家的美麗景色。當傅抱石等到達捷克首都時,對方要求把這座位于多瑙河畔的美麗城市畫下來,以便在當晚的電視臺播放。主人用游艇把傅抱石等中國畫家送到對岸,傅抱石在幾部攝影機的鏡頭前選景、落墨,一切從容不迫,最后題上“一九五七年六月九日傅抱石”。這不僅是傅抱石第一次在異域?qū)懮鳟?,而且也是傅抱石平生第一次寫生作畫?/div>
中華民族美術(shù)的建設是在先負起時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術(shù)的可言;是在造成統(tǒng)一的傾向,而后始有“廣大”“莊嚴”“永遠”的收獲?!吨腥A民族美術(shù)之展望和建設》,《文化建設》1935年5月;《文集》第100頁
藝術(shù)家
,
美術(shù)
,
人物
自1935年從日本回國后,傅抱石一直沒有邁出過國門,20余年后來到歐洲,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鮮。面對異域風情,開始思考如何用中國的筆墨表現(xiàn)外國的風景,并嘗試在發(fā)揮中國工具材料和筆墨形式特長的前提下,充分表現(xiàn)外國山川的特色。傅抱石的這些努力為中國的畫家開創(chuàng)了一條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同時通過對國外風景的表現(xiàn),使山水畫在新題材的表現(xiàn)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傅抱石的歐洲系列寫生中,為了突出歐洲風光的特色,一般都在畫面中安排教堂、城堡以及尖頂或紅瓦的建筑,并把國人認為不入畫的電線桿、火車軌道等搬上了畫面,應該說傅抱石的這一努力抓信了歐洲風景中的一些主要的特色。在表現(xiàn)上,傅抱石舍棄了國畫中常用的構(gòu)圖方法,特別是在一些空白的處理方面不以國畫中的奇險取勝,而是以一種比較平實和自然的畫面處理,突出寫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區(qū)別于那種人們所熟識的中國山水畫的構(gòu)圖程式?!端鼓α心崞潓m》、《將到西那亞為車中所見》、《羅馬尼亞風景》、《捷克風景》均表現(xiàn)了一種新鮮的感受,與傅抱石同時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但是這些作品又一眼看出是出自中國畫家之手。 在國外1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舉辦了觀摩展覽,對宣揚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作出了貢獻。
傅抱石繪畫地位
也就是在傅抱石為韶山和北京作畫前后,他的《四季山水》、《羅馬尼亞一車站》、《春到鐘山》、《水鄉(xiāng)吟》等一批作品先后參加了國內(nèi)外的多次展覽。1960年3月,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一書。同年8月,他當選為全國文聯(lián)委員和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9月,美協(xié)江蘇分會成立,他又當選為主席,同時還當選為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此時,傅抱石在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已經(jīng)完全確立。
傅抱石旅行寫生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lǐng)“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并由此推動了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fā)展。在長達三個月的旅行寫生期間,這批生長于“草長鶯飛”的江南畫家相繼走訪了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六個省的十幾個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參觀了祖國建設成就,游覽了風光名勝,達到了“開眼界,擴胸襟,長知識和向兄弟省市畫家們學習”的目的。而對于傅抱石來說,此行的最大收獲就是確立了這樣的觀點——“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將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tǒng)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潮。在旅行寫生之后,傅抱石以旅行寫生中的題材創(chuàng)作了《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陵峽》、《黃河情》、《棗園春色》等一批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后來和“國畫工作團”中的其他畫家的作品一起組成了《“山河新貌”畫展》。1961年5月,《“山河新貌”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展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好評。后來其中的部分作品又集結(jié)出版了《山河新貌》畫集,進一步奠定了這次寫生與展覽所具有的歷史地位。
幾乎是在《“山河新貌”畫展》展出的同時,傅抱石在有關(guān)方面的安排下又得了一次東北旅行寫生的機會。從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后到長春、吉林、延邊、長白山、哈爾濱、鏡泊湖、沈陽、撫順、鞍山、大連,然后渡海由青島回到北京。傅抱石的后來感嘆這次旅行是“茲游奇絕冠平生”,可見這次旅行寫生對傅抱石的影響。
傅抱石的東北旅行寫生,將自然和社會兩種題材的運用發(fā)揮到了到了極致。以《煤都壯觀》為代表的社會性題材,在山水融合工業(yè)題材方面,已經(jīng)明示了現(xiàn)代山水畫的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以《鏡泊飛泉》為代表的自然題材,則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靈的震撼和映現(xiàn)。應該說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氣質(zhì)的南方畫家,他嗜酒行為中的豪爽,助長了他用筆的奔入不羈。而以鏡泊湖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了他的才情,所以他在畫上題道:“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畫乎?”
從歷史的角度看,傅抱石自歐洲寫生至東北寫生的過程,其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藝術(shù)自身的范圍。如果說歐洲寫生表達的是一種新鮮的感受,那么二萬三千里和東北寫生則是一種主觀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識滲透到新鮮的感受之中,使那經(jīng)過幾十年磨練的筆墨適時的在新的景致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傅抱石事業(yè)高峰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業(yè)達到了新的高峰,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痛使他竟夜難寐,飲食不安。10月,浙江有關(guān)方面安排他全家到杭州休養(yǎng)。然而在杭州的半年時間內(nèi),傅抱石并沒有停止創(chuàng)作,從后來出版的《浙江寫生集》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勤奮。
1963年,他專程赴井岡山、瑞金,革命圣土之行雖然時間短暫,但《井岡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現(xiàn),才讓人們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義。從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開始醞釀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政治運動,藝術(shù)家作為一個人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的選擇。
這一時期,傅抱石又集中創(chuàng)作了《冬云》、《詠梅》、《登廬山》等一系列毛澤東的詩意畫。與50年代相比,這些毛澤東詩意畫已經(jīng)失去了那種早期樸素的情感,一種裝飾化的傾向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但是傅抱石在時代的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間斷地創(chuàng)作,使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在新山水畫中獲得了特殊的地位,新山水畫也因毛澤東詩意畫的表現(xiàn)而在國畫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視和廣泛的影響。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在家中辭世,享年61歲。
傅抱石傅氏畫論
編輯
傅抱石作品集(39張)
美術(shù)是民族文化最大的表白。若是這句話沒有錯誤,我們閉目想一想,再過幾百年或幾千年,有些什么東西,遺留給我們幾百年幾千年后的同胞?又有什么東西,表白現(xiàn)時代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美術(shù)史上的這張白紙,我們要不要去寫滿它?這許多疑問,為中國美術(shù),為中國文化,換句話,即是為民族,豈容輕輕放過!
《文集》第102頁
美術(shù)家,是時代的先驅(qū)者,是民族文化運動的干員!他有與眾不同的腦袋,他能引導大眾接近固有的民族藝術(shù);《文集》第103頁
中國繪畫的精神,乃源于廣大的國土和民族的思想,它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世界各國所沒有的一點,便是對作者“人品”的極端重視,這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發(fā)揮了鑒戒的力量,再從此出發(fā),逐漸把畫面的道德意識融化了作者個人,把畫面所再現(xiàn)的看做作者人格的再現(xiàn)。因此,不管花卉也好,山水也好,工筆的也好,寫意的也好,總而言之是“點”與“線”交織而成的心聲。——《中國繪畫在大時代》,《時事新報》1944年4月25日;《文集》第296頁
中國人的胸襟恢廓,我看和這山水畫的發(fā)展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大自然界給予我們的教育是活的,偉大而無異議,而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山水,更足以洗耳恭聽滌身心。繪畫思想上,寫實和自然的適切配合,再根源于前期傳統(tǒng),就非常燦爛地開辟了另一境界?!吨袊Y(jié)畫思想之進展》,1940年;《文集》第231頁
傅抱石畫作解讀
編輯傅抱石取材
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余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shù)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學中尤鐘情于詩,歷代佳作無不熟稔,體現(xiàn)在他的畫中。大致有三重點: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戰(zhàn)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心儀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悲壯結(jié)局,因而自號“抱石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圖早已蜚聲遐邇。另一個重點是石濤。先生青年時期編著《石濤上人年譜》,從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據(jù)精詳,故在藝術(shù)上受其影響也最深,且以石濤詩入畫,隨手拈來即成佳品。
作為重點中的重點,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還是唐詩。唐詩在創(chuàng)作的當時就深入民間,即至今日,歷朝士子必讀的《四書》幾乎塵封,但唐詩中的名篇卻依然孺子能背。古代典籍中有關(guān)哲學、道德等內(nèi)容能在一定條件下保存,而政治、社會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詩的藝術(shù)魅力卻永葆青春。畫家取材唐詩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創(chuàng)作的唐人詩意畫卻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傅抱石據(jù)詩立意
畫家運用古詩有兩種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湊古人的詩,譬如李白的《清平調(diào)》系借芍藥寫太真,而有人只畫花,卻把詩句全部抄上,其實畫面離主題甚遠。另一種是根據(jù)古人的詩立意,或從中汲取靈感,抓住其精神實質(zhì)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無須題詩而詩意盎然。抱石先生可稱后者之典范,他的古人詩意畫既有宏景巨制,又有小品點睛,雖在有些畫中題上詩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寫題目,有時僅題款,可是讀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詩。臻此化境,絕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的詩,他本身就具備詩人的氣質(zhì)。除了標明為詩意畫的以外,凡寫“胸中丘壑”或?qū)懮髌?,都是擷取大自然蘊蓄的詩意。描寫古人形象或其軼事,就是歌頌某一古人或吟詠某一場景的詩句。畫的語言即詩的語言,畫的意境即詩的意境。區(qū)別于一般所謂的“詩配畫”,而是詩即是畫,畫即是詩。
抱石先生對古人從深切理解達到思想感情的共鳴。筆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載”(劉勰《文心雕龍》語),屈原、李白、杜甫、石濤等古人,不僅是他研究的對象,還成了摯友。抱石先生以絕代天才與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筆下的人物不同于穿古裝的現(xiàn)代演員而是真正的古人。
[8]
傅抱石典范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與兩大幅《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后一幅題字作“下了襄陽便洛陽”,或許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筆誤),題材相同。巫峽煙云,長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應手的景色。大幅氣勢雄渾,小幅咫尺千里。在這幅冊頁中,筆勢飛動,重巒疊峰,若龍蛇騰舞,令人目不暇給。不論大幅小幅,都表現(xiàn)出舟楫在峽谷中順流而下,瞬息千里之勢,其精意就在一個“急”字,這正是杜工部當年聞家鄉(xiāng)收復,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
傅抱石年譜簡編
編輯傅抱石解放前
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11年——入私塾附讀,原名傅長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學徒,開始自學篆刻、書畫。
1917年——14歲,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師范附小,插班進四年級,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畢業(yè),升入江西省第一師范學校,開始美術(shù)創(chuàng)作和研究工作,自號“抱石齋主人傅抱石”。
1925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
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師范學校藝術(shù)科畢業(yè),留校任教;著北伐軍攻克南昌,聆聽北伐軍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講。
著《摹印學》,全書分總論、印材、印式、篆法、章法、刀法、雜識七部分。
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該書于一九三一年出版。
1931年,任教于南昌省立一中。夏,得黃牧夫印譜,以半月的時間整理出四千余方?!吨袊L畫變遷史綱》由上海南京書店出版。
1932年——獲江西省政府資助,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鎮(zhèn)瓷器的名義公派赴日留學。
1933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帝國美術(shù)學校研究部,攻讀東方美術(shù)吏,兼習工藝、雕刻;譯日本梅澤和軒著《王摩詰》。
1934年——五月,在日本東京舉行“書畫篆刻個展”,作品有《淵明沽酒圖》、《瞿塘圖》、《籠雞圖》及書法篆刻等一百七十余件。六月,譯日本金原省吾教授著《唐宋之繪畫》。
1935年——三月,所編《苦瓜和尚年表》在日本發(fā)表。五月,論文《中華民族美術(shù)之展望與建設》發(fā)表。七月,學成返國,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八月,所著《中國繪畫理論》一書出版。十月,發(fā)表論文《論顧愷之至荊浩之山水畫史問題》。
1936年——二月,編譯之《基本國案學》一書出版。七月,在江西南昌舉辦書畫個展,展出作品一百余件;論文《論秦漢諸美術(shù)與西方之關(guān)系》及《石濤年譜稿》發(fā)表。八月,譯作《郎世寧傳考略》發(fā)表。十一月,編譯《基本工藝圖案法》。
1937年——三月,《石濤叢考》發(fā)表,《中國美術(shù)年表》出版。五月,《漢魏六朝之墓磚》一文發(fā)表。七月,著《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發(fā)表《石濤再考》、《民國以來國畫之史的考察》及譯文《中國文人畫概論》。十月,完成《石濤畫論之研究》、《石濤生卒考》、《六朝初期之繪畫》諸論文。
1938年——1940年,在郭沫若先生主持之政治部三廳任秘書。經(jīng)常往來于株洲、衡山、衡陽、東安、桂林等地,做抗日宣傳工作。
1939年——四月,輾轉(zhuǎn)到達四川重慶,寓居西郊金剛坡下,自署居處為“金剛坡下山齋”。五月,所編《中國明末民族藝人傳》出版。六月,完成《中國美術(shù)史——古代篇》,作《關(guān)于印人黃牧父》。
1940年——四月,發(fā)表重要論文《晉顧愷之畫云臺山記之研究》。作《云臺山圖卷》,郭沫若先生為題四絕。八月,政治部三廳改組,隨郭沫若先生退出,回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任教。時該校已遷重慶沙坪壩。九月,著《中國篆刻史述略》;《木刻的技法》一書出版。
1941年——一月,發(fā)表《讀周櫟園“印人傳”》一文。四月,再畫《云臺山圖卷》。五月,完成《石濤上人年譜》。
1942年——三月,作《大滌草堂圖》,徐悲鴻先生為之題塘:“元氣淋漓,真宰上訴?!卑嗽?,郭沫若先生為《屈原》、《陶淵明像》、《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張鶴野詩意圖》等作品題詩。九月,在重慶舉辦“王午個展”,展出作品一百件?!洞鬁觳萏脠D》、《對牛彈琴圖》、《初夏之霧》及郭沫若先生題詩之《屈原》、《陶淵明像》等作品均在此次個展中展出。
1943年——在重慶舉行個展。在成都舉行個展。
1944年——金剛坡時期,精品倍出,代表作《夏山圖》堪稱精品,在重慶中蘇文化協(xié)會舉辦“傅抱石畫展”。在昆明舉辦“郭沫若書法、傅抱石國畫聯(lián)展”。1945年——二月,作《掌阮圖》、《晉賢圖》、《石濤詩意圖》、《大滌草堂圖》等畫;參加民主運動,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對時局宣言”上簽名。三月,作《蕭清暮雨》等圖。十月,作《金剛坡麓》、《虎溪三笑》及冊頁《九張機》等畫。
1946年——十月,遷回南京,繼續(xù)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在南京與徐悲鴻、陳之佛等舉行聯(lián)展。
1947年——八月,演講稿《中國繪畫之精神》發(fā)表。十月,在上?!爸袊囋贰迸e辦“傅抱石畫展”,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幅,且多鉅制,人物、山水各居半。
1948年——一月,精心之作《石濤上人年譜》一書出版;在南昌舉行個展。
傅抱石解放后
1949年——開始以毛主席詩詞為題材的國畫創(chuàng)作。作品有《七律·長征》、《沁園春·雪》、《清平樂·六盤山》等。作品參加“南京市第一屆美術(shù)展覽會”。
1951年——六月,當選為南京市文聯(lián)常委。七月,著《初論中國繪畫問題》。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shù)系教授。
1953年——七月,發(fā)表論文《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的藝術(shù)成就及其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性》。九月,“全國第一屆國畫展”在北京舉行,《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參加展出。
1954年——四月,為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作《東方紅》。
1955年——三月,在江蘇省文聯(lián)舉辦的“星期文藝講座”上,主講《中國古代繪畫》。在北京“第二屆全國美展”上展出《湘君》和《山鬼》兩幅人物畫。
1956年——一月,增補為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參加全國政協(xié)二屆二次會議。八月,在北京“世界文化名人雪舟等楊逝世四百五十周年紀念會”上,作《雪舟及其藝術(shù)》學術(shù)報告,后全文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十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南京分會籌委會成立,被推選為主任委員。
1957年——二月,開始籌建江蘇省國畫院,為主要負責人。五月至八月,率中國美術(shù)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作畫五十余幅,后出版寫生畫集二種。七月,《寫山要法》一書出版,該書根據(jù)日本高島北海原著《寫山要訣》編譯。八月,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紀念美術(shù)展覽會”上,展出與亞明合作之軍史畫《大軍南下,橫渡黃泛區(qū)》。十二月,所著《山水、人物技法》一書出版。
1958年——四月,《白石老人的藝術(shù)淵源》一文在《文匯報》發(fā)表。七月,所著《中國的繪畫》一書出版。十二月,《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先生作序并題簽。自選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五七年作品《桐蔭讀畫》、《萬竿煙雨》、《蘭亭圖》、《麗人行》、《平沙落雁》、《西風吹下紅雨來》、《暮韻》、《搶渡大渡河》等四十幅;在北京舉辦“江蘇省國畫展”,展出新作《蝶戀花》、《雨花臺頌》。
1959年——六月,“中國畫展”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開幕,展出山水畫《春》、《夏》、《秋》、《冬》及《羅馬尼亞一車站》;到湖南長沙、韶山寫生,后出版寫生畫集《韶山》,收入《韶山全圖》、《毛主席故居》組畫。七月至九月,在北京與關(guān)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毛澤東主席親為題句。
十月,參加全國先進工作者群英大會。
1960年——一月,《春到鐘山》、《水鄉(xiāng)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在南京展出。三月,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任院長;《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一書出版。四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正式成立,當選為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成立,任副會長。八月,當選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全國文聯(lián)委員。九月,率江蘇省國畫家在國內(nèi)六省十幾個城市旅行寫生,行程二萬三千余里,畫出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后舉辦了畫展,出版了《山河新貌》畫集。
1961年——二月,于《人民日報》發(fā)表論文《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三月,于《人民日報》發(fā)表《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shù)——齊白石作品集·印譜序》。五月,“山河新貌畫展”在北京舉行,《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陵峽》、《黃河清》、《棗園春色》、《陜北風光》、《紅巖村》、《山城雄姿》等名作展出。六月至九月,到我國東北地區(qū)旅行寫生,作《鏡泊飛泉》、《天池林?!?、《林海雪原》、《煤都壯觀》、《松花湖》等圖,后出版寫生畫集。
1962年——二月,《鄭板橋集》前言《鄭板橋試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八月,在“南京市美術(shù)展覽會”上展出《天池飛瀑》。十月,在“江蘇省肖像畫展覽會”上展出《屈原》、《杜甫》兩幅作品。十月至次年四月,赴浙江休養(yǎng)、寫生,后出版了《浙江寫生畫集》,收入《新安江印象》、《三潭印月》、《虎跑》、《九溪》、《龍井初春》等作品。
1963年——一月,與何香凝、潘天壽合作國畫多幅。三月,為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作大幅《華山圖》。十一月,回江西,訪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老根據(jù)地,以后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黃洋界》、《茨坪》、《長征第一橋》、《革命搖籃葉坪》等畫。
1964年——一月作《井岡山》。三月,著文《在更新的道路上前進》。九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大會。
1965年——一月,“全國美展”華東地區(qū)作品在京展出,大幅《虎踞龍盤今勝昔》參加展覽。九月,去上海,擬為上海虹橋機場大廳作畫。同月二十九日,腦溢血,病逝寓中,享年六十一歲。
傅抱石著作年表
編輯《國畫源流述概》1925
《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29
《摹印學》1926
《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1934
《中國繪畫理論》1934
《論秦漢諸美術(shù)與西方之關(guān)系》1934
《明末民族藝人傳》
《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1960
《中國美術(shù)史》1953年
《中國美術(shù)年表》本館索書號:J12/13
《石濤上人年譜》
《明末石濤上人朱若極年譜》
《中國的山水畫和人物畫》
《苦瓜和尚年表》
《石濤年譜稿》
《石濤叢考》
《山水人物技法》
《木刻的技法》
《中國繪畫之研究》
《中國山水畫人物技法》
《壯游萬里話丹青》
《美術(shù)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談》
《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
《怎樣欣賞藝術(shù)》 1944年出版
《文天祥年述》 1940年出版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首批20世紀美術(shù)作品國家檔案藝術(shù)家傅抱石簡介 .新浪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4-17]
- 2. 傅抱石受日本繪畫影響有多大?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6-12-15]
- 3. 傅抱石《茅山雄姿》1.87億 創(chuàng)今春中國書畫紀錄 .新浪[引用日期2017-06-06]
- 4. 搜盡奇峰打草稿​ .百度知道[引用日期2013-01-08]
- 5.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創(chuàng)意草稿亮相山西 .中國新聞網(wǎng).2012-12-28[引用日期2017-10-11]
- 6. 中國嘉德2014春季拍賣會即將開幕 .人民網(wǎng).2014-05-08[引用日期2017-10-11]
- 7. 傅抱石的用紙 .傅抱石簡介
- 8. 國畫大師傅抱石 .中華書畫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4-30]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