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yàn tǎ]  

大雁塔

(西安大慈恩寺佛塔)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nèi),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 
中文名
大雁塔
外文名
Dayan Pagoda
地理位置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大慈恩寺內(nèi)
建筑年代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文保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    譽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景區(qū)級別
AAAAA級
開放時間
08:00—17:30
門票價格
25元/人,淡季20元/人
著名景點
大雁塔遺址公園,玄奘三藏院
建議游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游玩季節(jié)
四季皆宜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陜西省西安市

大雁塔歷史沿革

編輯

大雁塔因寺建塔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梵文經(jīng)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zhí)陔方ǚ鹚?,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chuàng)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chuàng)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3]  ,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nèi),故又名“慈恩寺塔”。 [4]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jīng)和藏經(jīng)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jīng)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jīng)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規(guī)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4]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jīng),大雁塔內(nèi)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

大雁塔四次改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共有5層,高60米。后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筑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筑風格比起來有些不協(xié)調(diào),于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 [5] 
大慈恩寺南門玄奘像 大慈恩寺南門玄奘像
第二次: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yè)已形成的陽性奇數(shù)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shù)10層。(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5]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后來西安地區(qū)發(fā)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5] 
第四次: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占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5] 
大雁塔水景廣場

大雁塔建筑格局

編輯

大雁塔建筑結構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剎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面均有劵門。 [6] 

大雁塔雁塔地宮

2008年5月,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表示,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jīng)歸來后,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內(nèi)。
據(jù)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歸來后,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jīng)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jīng)、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jīng)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xiàn)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里,卻無人知曉。
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只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fā)掘而已。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里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內(nèi)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jīng)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 [7] 

大雁塔文物遺存

編輯

大雁塔塔座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lián)。底層南門洞兩側(cè)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人稱“二圣三絕碑”。
大雁塔 大雁塔
兩碑規(guī)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jīng),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圣教》。
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畫家吳道子,大詩人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可惜早已湮沒在歷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還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除此之外,南門的券洞兩側(cè)還嵌有“玄奘負笈圖”和“玄奘譯經(jīng)圖” [4]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題名已經(jīng)看不到了,其原因,據(jù)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飲,將“向之題名削除殆盡”。 [8] 
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nèi)題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F(xiàn)存大量歷代題記,僅明、清朝時期鄉(xiāng)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塔身

一層:大雁塔南門 一層:大雁塔南門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cè)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此外,還有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jīng)圖碑》。在塔內(nèi)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lián),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
一層塔內(nèi),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fā)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cè)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jīng)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jīng)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奮斗精神。 [9-11] 
二層:釋迦牟尼佛像 二層:釋迦牟尼佛像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nèi),供奉著一尊銅質(zhì)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游覽的游客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cè)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xiàn)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fā)的詩句。 [10-11] 
三層:舍利子 三層:舍利子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
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10-11] 
四層:貝葉經(jīng) 四層:貝葉經(jīng)
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今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其珍貴神秘可見一斑。 [10-11] 
五層:釋迦如來足跡碑 五層:釋迦如來足跡碑
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jù)唐代玄奘法師晚年于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復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nèi)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nèi),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shù)首詩詞??筛Q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造詣。 [10-11] 
六層:唐詩橫幅 六層:唐詩橫幅
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天寶十一年(752年)晚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10-11] 
七層:蓮花藻井 七層:蓮花藻井
七層是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圣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huán)為詩句,可有數(shù)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游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10-11] 

大雁塔舍利

舍利 舍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存放經(jīng)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師究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shù)量未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jié)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余粒?!焙箝L安年間改建大雁塔,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也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
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為友人所贈。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陜西咸陽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面印著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內(nèi)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將佛寶陳列于大雁塔上。 [12] 

大雁塔貝葉經(jīng)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shù)貝葉經(jīng),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jīng)卷。由于古印度沒有紙張,書寫常以貝葉代之,玄奘沿著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jīng)均為貝葉經(jīng)。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就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8] 
雁塔夜景

大雁塔文物保護

編輯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64年大雁塔經(jīng)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13] 
大雁塔文保碑 大雁塔文保碑
大雁塔由于屢遭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1719年就發(fā)現(xiàn)塔身傾斜。后經(jīng)有關部門長達20多年的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于緩和和穩(wěn)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
從2009年起,政府為保護大雁塔古文化實施通過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處地下水回灌示范點。希望以此盡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漸“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約1200噸,大雁塔已逐漸回正。 [14] 
2011年,西安市政府批準實施《西安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要求嚴格地下水開發(fā)利用管理。已封停各類自備井2215眼,同時嚴格限定新開采井井深、開采量及開采時段,并在全市地下水超采區(qū)開展地下水回灌,加快修復地下水環(huán)境。各監(jiān)測井數(shù)據(jù)顯示,回灌區(qū)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傾斜的大雁塔已經(jīng)得到抑制,“改斜歸正”不再繼續(xù)傾斜。 [15] 
2013年4月1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大雁塔申遺工程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3]20號),原則同意所報第二方案。 [16] 
雁塔夕照 雁塔夕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 
2015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成立50周年,將本年度“4·18”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定為“紀念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成立50周年”,號召各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宣傳ICOMOS在國際文化遺產(chǎn)場所保護工作中的理念和貢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IICC-X)作為ICOMOS設立在西安的業(yè)務中心,積極響應ICOMOS的號召,圍繞“紀念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成立50周年”這一主題,分別在大雁塔、小雁塔大華紗廠開展了內(nèi)容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宣傳的系列活動。 [17] 

大雁塔價值意義

編輯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jīng)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xiàn)了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nèi)收藏的貝葉經(jīng)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18] 

大雁塔雁塔文化

編輯

大雁塔雁塔詩會

“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
雁塔題名碑 雁塔題名碑
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shù)百人,留下諸多詩作?!把闼姇敝栽谖幕飞狭粝铝藵庵氐钠拢紫扔谢实酆统⒐賳T的參與和推動。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后,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jié),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層懸掛有這些詩會佳作。 [19] 

大雁塔雁塔題名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傳誦千古。
大雁塔俯瞰 大雁塔俯瞰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凡新科進士及第,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之外,還要一起曲江流飲作詩品評(皇帝也必于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探花參加國宴,然后登臨大雁塔,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墻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當屬白居易。他27歲一舉中第,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shù)氐奈娜藢W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xiāng)試(相當于省級考試)結束后,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xiàn)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4] 
大雁塔噴泉廣場

大雁塔軼事典故

編輯

大雁塔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洞筇莆饔蛴洝肪砭泡d: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楊鴻勛繪大雁塔初創(chuàng)形制 楊鴻勛繪大雁塔初創(chuàng)形制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貒?,在慈恩寺譯經(jīng)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書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xù)至今未變。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4] 

大雁塔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guī)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jīng)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于達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戒賢長老為師。后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jīng)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于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jīng)卷,并專心致力于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 [20] 

大雁塔反清據(jù)點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陜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
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lián)合”即形成反清聯(lián)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shù)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xié)商和取得共識。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lián)盟進一步鞏固。
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qū)的反清聯(lián)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zhí)行。 [21] 

大雁塔旅游信息

編輯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大慈恩寺內(nèi)
開放時間:09:00~17:00(每日)
門票:大雁塔25元/人,淡季20元/人 [22] 
交通:公交5、21、22、23、27、30、41、224、320、401、500、501、527、601、606、609、715路等
大雁塔北廣場: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墻,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mào)設施等組成,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cè)分置“唐詩園林區(qū)”、“法相花壇區(qū)”、“禪修林樹區(qū)”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景觀。 [9] 
大雁塔北廣場 大雁塔北廣場
大雁塔北廣場創(chuàng)造的新紀錄: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水面面積達2萬平方米;它是亞洲雕塑規(guī)模最大的廣場,廣場內(nèi)有2個百米長的群雕,8組大型人物雕塑,40塊地景浮雕;擁有全世界最豪華的綠化無接觸式衛(wèi)生間,保持最清潔、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長的光帶、世界首家直引水、規(guī)模最大的音響組合等多項紀錄。 [9]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