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 jù]  

戲劇

(舞臺表演藝術(shù))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shù)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chuàng)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shù)。
戲劇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巫術(shù)儀式,比如上古中文,“”、“”、“”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zhàn)斗勝利的巫術(shù)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tài)。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jù)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shù)。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臺(表演場地)”和“觀眾”?!把輪T”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它藝術(shù)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于扮演了,通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中文名
戲劇
外文名
drama
手    段
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
性    質(zhì)
表演藝術(shù)
分    類
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
元    素
演員、情境、舞臺、觀眾
基    礎(chǔ)
劇本
三要素
戲劇沖突,舞臺說明,臺詞

戲劇種類

編輯

戲劇古代希臘戲劇

世界戲劇藝術(shù)最早是出現(xiàn)在距今約2400年前的愛琴海邊的古希
戲曲組圖(粉墨春秋) 戲曲組圖(粉墨春秋)
臘。當時劇團內(nèi)除了主要演員以外,還有一支合唱隊,隨時評論劇中發(fā)生的事情。有趣的是,伯利克里時期,為了鼓勵人們?nèi)タ磻颍踔習o觀眾發(fā)放“戲劇津貼”。這在弘揚和保護文化方面是很值得借鑒的。
演員
古代希臘戲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的,這些演員都是專業(yè)的,社會地位很高。在同一部戲中,一個演員可以扮演幾個角色,一個角色也可由幾個演員扮演。由于演員和觀眾的距離非常之遠,因此演員必須頻繁更換服裝和面具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員們利用厚底的靴子以使自己顯得高一些,有時還要帶上顏色艷麗的手套以使觀眾能夠辨認自己的手勢。
劇場
最早的古規(guī)范希臘戲劇場十分簡陋:在一片夯實的硬土地上修些臺階,再加一個木板,便是一個“劇場”。公元前四世紀,出現(xiàn)了一種新式劇場:它沒有屋頂,呈半圓形,用石頭建成,觀眾席呈階梯狀,且坡度較大。希臘人稱其為”圓形劇場

戲劇中國戲曲

臺灣豫劇院《中國公主杜蘭朵》劇照 臺灣豫劇院《中國公主杜蘭朵》劇照
戲曲(traditional opera,歷史上也稱戲?。┦前膶W、音樂、舞蹈、美術(shù)、武術(shù)、雜技以及表演藝術(shù)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傳統(tǒng)古典戲曲藝術(shù)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四大行當;三是凈角有夸張性的化裝藝術(shù)——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guī)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yōu)"、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中國戲曲雖然產(chǎn)生的比希臘、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漢代就有了百戲的記載,在13世紀已進入成熟期,其鼎盛時期是在清代。新中國成立之初,已經(jīng)發(fā)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shù)計。世界上把它和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戲曲始終扎根于中國民間,為人民喜聞樂見。而在其中,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2]  其它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xiāng)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想劇等;
按戲劇沖突的性質(zhì)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悲?。簺_突的實質(zhì):“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簩徝纼r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正?。簩⒈瘎『拖矂 罢{(diào)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戲劇表演形式

編輯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戲曲、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chǎn)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tǒng)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xiàn)代的戲劇觀念強調(diào)舞臺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tǒng)一表現(xiàn)以實現(xiàn)綜合的藝術(shù)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臺上演出與臺下互動的關(guān)系(一般稱為“觀演關(guān)系”)。
在中國臺灣地區(qū),戲劇是一個范圍較廣的詞語,如舞臺劇、電視劇、電影等以劇本為核心進行表演的演劇形式都統(tǒng)稱為戲劇。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chuàng)作的腳本,或稱之為劇本。

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舞臺說明。
人物語言:也叫臺詞(戲曲稱之為“念白”)。臺詞,就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對白是兩個或多個人物交談的話;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fā)個人情感和愿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cè)對觀眾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通過臺詞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性格。因此,臺詞語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要口語化,要適合舞臺表演。
舞臺說明:又叫舞臺提示。它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舞臺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寫得簡練、扼要、明確。這部分內(nèi)容一般出現(xiàn)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jié)尾和對話中間,一般用括號(方括號或圓括號)括起來。

戲劇本質(zhì)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jīng)表述了對戲劇本質(zhì)的認識。他認為:一切藝術(shù)都是模仿,戲劇是對各種生物的行動的模仿。
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后,對戲劇本質(zhì)的研討出現(xiàn)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 ,也是戲劇的本質(zhì)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不管是什么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一切元素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yīng)。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臺乃是人的自覺意志發(fā)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志的發(fā)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斗爭,這就構(gòu)成“意志沖突”,戲劇的本質(zhì)就在于此。美國戲劇理論家J.H.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zhì)歸之為“自覺意志在其中發(fā)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于戲劇是處理社會關(guān)系的,而人的自覺意志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這種觀念可以一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敝袊鴸|漢時期的許慎 [3]  在《說文解字》中提出:“戲,始于斗兵,廣于斗力,而泛濫與斗智,極于斗口?!闭J為戲劇是最富于沖突的生活場景的升華。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shù),而戲劇是“激變”( crisis ,又譯危機)的藝術(shù),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huán)境的一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zhì)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chǔ)。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lián)系在一起,并強調(diào)情境的本體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 、劇作家J.-P.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并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這種觀念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zhì)。

戲劇戲劇特點

編輯
1:始于離者,終于和;
戲曲楊門女將(陳芳) 戲曲楊門女將(陳芳)
2: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戲劇的藝術(shù)特點
戲劇將眾多藝術(shù)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這些形式包括:詩、樂、舞。詩指文學,樂指音樂伴奏,舞指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shù)、服裝、化妝等方面。同時,戲曲以唱、念、做、打為基本手段,幾乎將各類表演藝術(shù)成分集于一臺。戲曲演員必須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口、手、眼、身、步)。

戲劇演出場所

編輯
只要是一個空間,便可以成為戲劇演出的場所,一般稱為“劇場”。歷史上,有許多專門供戲劇活動使用的場所,有的在戶外、有的在室內(nèi)。這些專供戲劇演出的場所包括劇場、戲院、舞臺等。
在中國古代,所謂的舞臺最早是用在歌舞儀式上,舞者進行儀式時所站的一塊以土推成的高臺,隨著戲劇發(fā)展逐漸成熟,而出現(xiàn)了戲棚、戲臺、戲亭、勾欄等演出場所。
西方戲劇的演出從希臘的露天劇場、古羅馬的圓形劇場(即“角斗場”),發(fā)展到近世的“鏡框式舞臺”,適合先鋒實驗戲劇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劇場”(Experimental Theater)

戲劇戲劇起源

編輯

戲劇歌舞說

此說又可析為三種:
(1)宮廷樂舞說,清代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云:“梁時大云之樂,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變化之事,優(yōu)伶實始于此。”劉始培在《原戲》中根據(jù)古代樂舞多有妝扮人物之事實,認為“戲曲者,導源于古代樂舞者也……則固與后世戲曲相近者也?!背H蝹b在《中國原始的音樂舞蹈與戲劇》中,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了原始音樂舞蹈的戲劇因素后認為“原始社會中的簡單的音樂舞蹈,便是后來做成完美戲劇的前軀”。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將中國戲劇的最早源頭溯至“周秦的樂舞”。
(2)上古歌舞說,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開篇首句云:“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蔽覀冎酪磺兴囆g(shù)起源于勞動,中國的歌舞也不例外?!稌?jīng).舜典》上說:“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所謂百獸率舞,并不是像后來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樣,即在圣人當世,連百獸都來朝拜舞蹈了。這種舞是用石相擊或用手擊石來打出節(jié)秦的,那時連鼓也沒有,可見是很原始的。到后來才有了鼓,所謂“鼓之舞之,”這就進一步了。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后的一種慶祝儀式,《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zhì)為樂,質(zhì)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這是戰(zhàn)國時代關(guān)于古代樂舞的一種傳說??梢酝高^這段歌舞的描寫看出一幅原始獵人在山林中打獵的景象:“一面呼嘯,一面打著、各種陶器、石器發(fā)響去恐嚇野獸,于是野獸們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終于落網(wǎng)了,這位原始時代的藝術(shù)家“質(zhì)”(其實并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全體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實際來創(chuàng)造了狩獵舞,這時所謂的“百獸”實際是人披獸皮而“舞”的場景,不過是對于狩獵生活的愉快和興奮的回憶罷了。當然,這時的場景都是已經(jīng)藝術(shù)化了,音樂、舞蹈都是已經(jīng)節(jié)奏化了的,這種舞蹈帶著濃厚的儀式性,它是響氏族的保護神或始祖祈禱,以求這次出去打獵獲得豐收,或者是打獵回來為了酬謝神祇而舉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儀式,也不管它披著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實際意義,乃是一種對于勞動的演習、鍛煉,這不光是鍛煉了獵人們的熟練程度,而且也培養(yǎng)了年輕的獵人,《書經(jīng).舜典》中有命夔“典樂教胄子”的記載。“胄子”的注解是貴族子弟,但原始社會沒有貴族,恐怕就是年輕武士了,用樂舞去教年輕武士,不是鍛煉他們又是什么呢?因為它的內(nèi)容就是原始人狩獵動作的模仿。 [4] 
既然是模仿勞動的動作,這也就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總是和歌相伴的,他們決不是悶聲不響地跳,而是一面
戲曲:淮劇《牙痕記》 戲曲:淮劇《牙痕記》
跳一面歡呼歌唱?!秴问洗呵?古樂》篇中還說:“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闋?!甭钥上胍姰敃r的情形。
在原始社會,歌舞不止狩獵舞一種,還有戰(zhàn)爭舞,它的性質(zhì)和狩獵舞是差不多的,到了進入農(nóng)耕時代,又產(chǎn)生了一系列有關(guān)農(nóng)事的祭典,如“蠟”如“雩”。蠟是在年終時,為了酬謝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的八位神靈而舉行的。在這一天,公社的成員是盡情歡樂、開懷暢飲、唱歌跳舞的。這種風氣一直遺留到春秋時代?!?a target=_blank href="/item/%E5%AD%94%E5%AD%90">孔子家語.觀鄉(xiāng)》說:“子貢觀于蠟??鬃釉唬嘿n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笨梢钥闯鲞@完全是勞動農(nóng)民一年辛苦后的歡樂。
相傳“蠟”是伊耆氏所首創(chuàng),一說伊耆氏就是神農(nóng)氏足見這是與農(nóng)業(yè)發(fā)達時期密切相連的風俗?!蚌А笔翘旌登笥甑募漓搿!吨芏Y.春官》“宗伯”下記載:“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記》的記載雖然是奴隸社會的事,但顯然是原始時代的遺留下來的風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許多節(jié)日也舉行舞蹈。例如男女相愛,也有一個節(jié)日,大家會合在一起來唱歌跳舞。這個節(jié)日在漢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據(jù)說就叫做“萬舞”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所謂“跳月”“搖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這種節(jié)日遺留下來的形態(tài)。
原始歌舞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隸社會,有了階級,在藝術(shù)上的情況也就起了變化,這時祭祀儀式已經(jīng)不復是全民性的節(jié)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隸主貴族所專有的了,第一個把天下傳給自己兒子的禹,當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之后,立刻“命皋陶作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見《呂氏春秋.古樂》這里的樂舞已經(jīng)開始失去全民的意義,而成為夸耀個人功績的手段了,禹的兒子啟也學習他這一手,用歌舞來夸耀,并裝點自己的威嚴。據(jù)傳說他三次上天,從天上偷來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舉行表演。從此以后,奴隸主貴族們便把本是屬于全民的歌舞拿來歌頌自己的功德,《呂氏春秋.古樂》篇中還說:“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而《大武》之舞卻又是歌頌周武王和周公滅商及平定奴隸叛亂的武功的,這是所謂“武舞”它是手執(zhí)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還有歌頌周朝統(tǒng)治者治國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這就是稱為“文舞”。
現(xiàn)從《史記.樂書》中引一段關(guān)于《大武》之舞的記載如下: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子曰:“……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狹。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國也,分夾 而進,事蚤濟也,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志也?!?/div>
從這段對于《大武》之舞的解釋來看,他包涵著一段故事的內(nèi)容,舞雖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內(nèi)容,但演故事的傾向卻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說,陳村、霍旭初《論西域歌舞戲》中指出:漢唐間,隨東西方交通之開拓、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之頻繁,西域文化藝術(shù)的一支——歌舞戲,逐步傳入中原,成為中國戲劇的重要源流之一。無論漢代的百戲,唐代的樂舞,西域成分都占相當比重,尤其在唐代,戲劇的因素滲入樂舞之中,西域歌舞戲與中原傳統(tǒng)戲劇的融合,不僅出現(xiàn)了唐代興盛的歌舞戲品種,并對后世的戲劇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中國學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戲“縱面承接漢晉南北朝之淵源,橫面彩納西域歌舞戲之情調(diào)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許地山先生就闡述了六朝時候西域諸如龜茲,康國等及伊斯蘭或印度樂舞的東來,有“雜戲”也進入中土的見解。
關(guān)于唐代歌舞戲,《舊唐書.音樂志》載:歌舞戲有大面、
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君秋 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君秋
撥頭、踏搖娘、窟壘子等戲。任半塘先生認為凡唐人“俳優(yōu)歌舞雜奏”皆為歌舞戲。他在《唐戲弄》第二章《歌舞戲總》中還指出:“一旦內(nèi)容有故,或技藝涉說白,雖記載簡略,表現(xiàn)模糊。亦非認為歌舞戲不可?!睂傥饔蚋栉钁蛘?,《舊唐書》中僅舉“撥、頭”一戲,曰“撥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之也?!比伟胩量几栉钁?,涉受西域影響的戲劇很多,明確指出為西域歌舞戲“劇錄”者有“西涼伎”、“蘇莫遮”、“舍利弗”等,屬“戲體”者有“缽頭”、“弄婆羅門”等?!疤K莫遮”是西域歌舞戲中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目,對蘇莫遮的記載,以唐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四十一為詳細: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云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以泥水沾瀝行人,或持索搭鉤,捉人為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土俗相傳云:常以此法禳厭,驅(qū)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zāi)也。”蘇莫遮,又稱潑寒胡戲,從文獻上看,蘇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統(tǒng)治者娛樂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開元元看130多年,常列為宮廷內(nèi)玩賞的節(jié)目,這自然要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改造,并隨政治風云而變易。最清楚的例子是唐中宗時中書令張說為投中宗喜歡“潑寒胡戲”所好,作“蘇莫遮”歌辭五首,每首辭后附和聲“億萬歲?!蓖粡堈f, 到了玄宗開元元年卻又上疏曰:“潑寒胡戲未聞典故,裸體跣足,盛德何觀,揮水捉泥,失容斯甚。”求禁此戲,玄宗本愛各族樂舞,因政治需要乃崇信道教,至天寶年間,推行“改佛為道”“改胡為漢”的政策,潑寒胡戲便遭禁止,但蘇莫遮的曲牌被保留下來,唐代宮廷的潑寒胡戲,突出了“獻忠祝壽,永慶萬年”“夷邦歸順”的政治說教和玩耍氣氛,把民俗內(nèi)容,西域生活內(nèi)涵完全抹掉。因此,對蘇莫遮歌舞戲僅從見諸史籍上的記載去研究分析是不足取的,“蘇莫遮"中的潑水沾瀝行人,為波斯民俗供奉不死之神的活動,清水象征著“蘇摩”圣水。張說的蘇莫遮歌辭第三首有油囊取得天上河水,將添上壽萬年杯,億萬歲”之句,豈不正與“蘇摩”不死之酒的含意相印證嗎?由此可見,潑水瀝人是蘇莫遮的最關(guān)鍵情節(jié),為此戲的精華所在,亦為此戲原始形態(tài)的基礎(chǔ),故在傳播中雖經(jīng)增刪變異,但此核心情節(jié)始終保留著。
“蘇莫遮”表演者戴各式面具,是此戲的又一特點?!队详栯s俎》中的“并服狗頭,猴面”都明確記錄了龜茲“蘇莫遮”歌舞戲的面具表演,面具既刻劃了劇中人物性格,又是演繹內(nèi)容的手段,為戲劇化的重要標志,龜茲“蘇莫遮”的面具多樣化,表明戲劇的發(fā)達,亦即“能感人”教化功能的發(fā)展與成熟。據(jù)
《一切經(jīng)音義》所載,龜茲以面具表演的戲劇形式,除蘇莫遮外,還有“大面”“渾脫”“撥頭”,關(guān)于“大面”,唐代劇名有“蘭陵王”,大面是面具之稱,“大面出于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庸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的劇情主要為頌揚“指揮擊刺之容?!奔?div id="kyylmz9" class="lemma-picture text-pic layout-right" style="width:220px; float: right;"> 中國戲曲珍品《恩仇記》 中國戲曲珍品《恩仇記》
以面具之角色裝扮,當然不是單純的舞蹈,而是戲劇性的表演。“蘭陵王”大面是受西域影響又按西域大面之稱為歌舞戲,早有學者論證過。王國維先生曾說過:“如使撥頭與撥豆為同音異譯,而此戲出于撥豆國,或由龜茲等國而入中國,則其時自不應(yīng)在隋唐以后,或北齊時已有此戲,而《蘭陵王》《踏搖娘》等戲,皆模仿而為之者歟?!碧拼?,崔令欽《教坊記》載《踏搖娘》: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于鄰里,時人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迭,旁人齊聲和之云:“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這“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踏搖娘》實為歌舞戲,而非單純的舞蹈。

戲劇巫覡說

中國周代盛行的蠟祭,是祭祀儀式中頗具戲劇性的一種。此說較早見于宋人蘇軾《東坡林志》(卷二)八蠟,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禮儀,亦曰不徒戲而已,祭必有尸,無尸曰“奠”……今蠟謂之“祭”蓋有尸也,貓、虎之尸,誰當為之?置鹿與女,誰當為之?非倡優(yōu)而誰?“葛帶榛杖”,以喪老、物;“黃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戲之道也。
明人楊慎在《升庵集》(卷四十四)中針對楚辭之《九歌》謂“女樂之興,本
越劇《紅樓夢》(單仰萍錢惠麗演唱) 越劇《紅樓夢》(單仰萍錢惠麗演唱)
由巫覡……觀楚辭《九歌》所言巫以悅神,其衣被情態(tài)與今倡優(yōu)何異!”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冻Z》:“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如此,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及少皋之衰,九黎亂德,明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他認為古代的巫覡是以歌舞娛樂鬼神為職業(yè)的,同時,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來裝扮成“靈?!被颉笆弊鳛樯窆硭鶓{依的實體,則裝扮成“靈?!钡囊嗉礊槲?,他斷定'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這一做法就是'后世戲劇之萌芽'.由此王國維認為“后世戲劇,當自巫、優(yōu)二者出”。
聞一多在《什么是九歌》中認為:“嚴格的講,二千年前《楚辭》時代的人們對《九歌》的態(tài)度,并沒有什么差別,同是欣賞藝術(shù),所差的是,他們是在祭壇前觀劇——一種雛形的歌舞劇。我們則只能從紙上欣賞劇中的歌辭罷了?!彼€將《九歌》“懸解”為一部大型歌舞劇。董康《曲??偰刻嵋?序》:“戲曲肇自古代之鄉(xiāng)儺”儺是古代的一種逐鬼趨疫的儀式,特別是在每年除夕時最為盛大,舞蹈者都戴著面具。
“巫覡說”與“宗教儀式說”相類。較早系統(tǒng)論述中國戲劇起源于“宗教儀式”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的《中國戲劇起源于宗教儀式考》一文,他認為:“在中國,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儀式在任何時候,包括現(xiàn)代,都可能發(fā)展為戲劇,決定戲劇發(fā)展的各種因素,不必求諸于遙遠的過去,它們在今天還仍然還活躍著?!?a target=_blank href="/item/%E5%91%A8%E8%82%B2%E5%BE%B7">周育德在〈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中認為:原始宗教開辟了戲曲的源頭,先秦宗教孕育了戲曲的胚胎,秦漢宗教產(chǎn)生了戲曲的雛形,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宗教在戲曲發(fā)生階段的作用。

戲劇俳優(yōu)說

張庚、郭漢城的〈中國戲曲通史〉中說到,在西周末年出現(xiàn)了有貴族篡養(yǎng)起來,專供他們聲色之娛的職業(yè)藝人“優(yōu)”,有時也稱為“倡優(yōu)”或“俳優(yōu)”?!皟?yōu)”都是由男子充任的。據(jù)說,夏桀時代就有了倡優(yōu)。劉向《古列女傳.孽嬖傳.夏桀末喜》中記載:“桀……收倡優(yōu)侏儒狎徒能為奇?zhèn)蛘?,聚之于旁,造爛漫之樂。”關(guān)于優(yōu)的記載,最初見于《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桓公說周幽王“侏儒、戚施實御在側(cè)”韋昭說:“侏儒、戚施皆優(yōu)笑之人,可見就是當時的俳優(yōu)。春秋時代,優(yōu)孟扮為孫孫叔敖而與楚莊王相問答一事,向來被人為是中國戲劇的開端。宋人高承《事物紀原.俳優(yōu)》引《列女傳》說:“夏桀既棄禮儀,求倡優(yōu)侏儒,而為奇?zhèn)ブ畱??!鼻迦?a target=_blank href="/item/%E7%84%A6%E5%BE%AA">焦循亦持此說:“優(yōu)之為伎也,善肖人之形容,動人之歡笑,與今無異耳”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除認為“巫”為戲劇之源頭之外,還認為“巫以樂神,優(yōu)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優(yōu)以調(diào)謔為主,巫以女為之,而優(yōu)以男為之。至若優(yōu)孟之為孫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為相,優(yōu)施一舞,而孔子謂其笑君,則于言語之外,其調(diào)戲亦以動作行之,與后世之優(yōu)頗復相類。”由此推出,“后世之戲劇,當自巫、優(yōu)二者出”的結(jié)論。
春秋戰(zhàn)國之俳優(yōu),如晉之優(yōu)施,楚之優(yōu)孟,既為戲劇之濫觴。顧以歌舞及戲謔為事,尚未演歷史故事。自漢以后,始間演之。降及南北朝,遂合歌舞以演一事,但以事實至簡,僅具戲劇輪廓,謂之為戲,不如謂之為舞也。“(摘自民俗學家黃現(xiàn)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戲劇傀儡說

此說見于孫楷弟《傀儡戲考源》,他將傀儡戲的源頭溯至西周儺禮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黃金四目”面具,因為方相矢是用真人來扮飾,而喪家出殯時每用方相氏先就柩開路,由是聯(lián)系到《舊唐書.音樂志所載“窟壘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等語,乃認定傀儡戲當即由方相氏的驅(qū)疫蛻變而來。但因方相氏系用真人扮飾,于是懸斷“當代傀儡戲有二派:一以真人扮飾,一以假人扮演,二者性質(zhì)不同,而皆謂之傀儡?!睍羞€說“余此文所論,以宋之傀儡戲、影戲為主,以為宋元以來戲文雜劇所從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戲,皆源于此”。

戲劇外來說

許地山的《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從中、印戲劇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共性出發(fā)得出結(jié)論:“中國戲劇變化底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影響,就可以看作是趕巧兩國底情形相符了。”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季羨林的《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均持此說。

戲劇民間說

唐文標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中認為:“我認為中國戲劇的主要起源來自民間,古劇所以晚起,所以摻雜無數(shù)民間雜藝,它的通俗內(nèi)容和大眾化的語調(diào)外形,它的平庸思想,人情世故的主題,它之所以跟世界上希臘悲劇和印度梵劇大異的地方,完全由于它自民間來,以滿足平民階層的娛樂消閑為第一要點,因此它的成熟期也非要等待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演化的結(jié)果。宋代出現(xiàn)一個具體而微的大眾化市民社會不可了?!?/div>

戲劇文學說

這一說法認為,文學才是誘發(fā)中國戲劇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看法:
  1. 講唱文學。中國戲曲藝術(shù)是由多門類的藝術(shù)綜合而成的,它的產(chǎn)生固需要各種因素之成熟,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則在于文學,北宋的大型雜劇產(chǎn)生,來源于講唱文學》”。
  2. 黃天驥在“中國戲劇起源研討會”上的發(fā)言,云:“談中國戲劇離不開敘事因素……敦煌變文是誘發(fā)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細細考察,它實際上是中國戲劇一個很粗的源頭。”
  3. 自小說脫胎說。劉輝在烏魯木齊市“中國戲劇起源研討會”上的發(fā)言云:“中國戲曲的緣起與中國的宗教、民俗、歌舞特別是說唱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中國戲曲與小說區(qū)分后,必然是以第一人稱而不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演出,沒有這個,談不上中國戲曲,必須有角色行為,沒有這個,也不是戲曲”。

戲劇百戲之搖籃說

祝肇年、彭隆興《百戲是形成中國戲曲的搖籃》一書與云:“戲劇是在‘百戲’中間孕育形成的,“角羝戲”又是直接孕育戲劇的母體。吳國欽在《瓦舍文化與中國戲劇的形成》中明確說到:“我認為戲曲形成于漢代,在漢代百戲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戲劇實體,像《東海黃公》、《總會仙唱》這類節(jié)目,就是初期的戲劇,它們都是一種戲劇演出,有演員表演、有故事貫穿、有觀眾參與。張衡《西京賦》是這樣記載的:東海黃公,赤刀粵祝,靠厭(伏)白虎,卒不能救,狹邪作盅,于是不售。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上也有記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shù),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伏)之。術(shù)既不行,乃為虎所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羝之戲焉。東海黃公的演出形式屬角地羝戲,演員通過戴白虎面具進行角力相撲表演故事,它顯然已不是單純的競技比賽,而是“戲”,因為角羝是在戲劇規(guī)定情景中完成的,輸贏早已內(nèi)定了。漢代的百戲也叫散樂,是當時民間演出的歌舞、戲曲、雜技、雜耍節(jié)目的總稱。戲曲就孕育在這種“百戲雜陳”的演出環(huán)境中,它吸取了各種姐妹藝術(shù)的長處,在母體中形成自己的基因。

戲劇綜合而成說

  1. 李剛《試論中國戲曲藝術(shù)綜合性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一文云:“中國戲曲藝術(shù)既然是包括歌唱、念白、舞蹈、樂隊伴奏種種因素的綜合性藝術(shù)……這幾種藝術(shù)各有各的特性,它們綜合在一起之后,其各自的特性又各有變化和發(fā)展……”
  2. 周貽白《中國戲劇的起源和發(fā)展》一文云:“中國戲劇的起源,我個人的看法,認為是用“俳優(yōu)”和“倡優(yōu)”裝扮人物而作故事表演時開始,然后進而結(jié)合其它藝術(shù)構(gòu)成一種綜合的發(fā)展。
  3. 任光偉《北宋目連戲辨析》云:“中國戲曲藝術(shù)是由多門類的藝術(shù)綜合而成的?!?/div>

戲劇戲劇形態(tài)

編輯
在古代希臘 ,藝術(shù)被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 、建筑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范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shù)應(yīng)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shù)成分,因而被稱為綜合藝術(shù)。
每一種藝術(shù)都有特殊的表現(xiàn)手段,從而構(gòu)成形象的外在形態(tài)。作為一種綜合藝術(shù),戲劇融化了多種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段,它們在綜合體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現(xiàn)是:
  1. 文學。主要指劇本。
  2. 造型藝術(shù)。主要指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
  3. 音樂。主要指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配樂等,在戲曲、歌劇中,還包括曲調(diào)、演唱等。
  4. 舞蹈。主要指舞劇、戲曲藝術(shù)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話劇中轉(zhuǎn)化為演員的表演藝術(shù)——動作藝術(shù)。
戲劇中的多種藝術(shù)因素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它
京劇電影《白蛇傳》 京劇電影《白蛇傳》
們在綜合整體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在戲劇綜合體中,演員的表演藝術(shù)居于中心、主導地位,它是戲劇藝術(shù)的本體。表演藝術(shù)的手段——形體動作和臺詞,是戲劇藝術(shù)的基本手段。其他藝術(shù)因素,都被本體所融化。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chǔ),直接決定了戲劇的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它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劇本,不是好的戲劇作品。戲劇演出中的音樂成分,無論是插曲、配樂還是音響,其價值主要在于對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協(xié)同作用。戲劇演出中的造型藝術(shù)成分,如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演員塑造舞臺形象起特定輔助作用的。以演員表演藝術(shù)為本體,對多種藝術(shù)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gòu)成了戲劇藝術(shù)的外在形態(tài)。

戲劇戲劇組織

編輯
中國
臺灣現(xiàn)代戲劇表演團體列表
臺灣傳統(tǒng)戲劇表演團體列表
劇場組合
進念二十面圖
亞洲聯(lián)創(chuàng)(上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七幕人生·音樂劇
歐洲、北美
美國百老匯
希臘大宋聯(lián)合會京劇團
藝術(shù)院校

戲劇世界戲劇歷史

編輯

戲劇西方戲劇誕生

話劇《玩偶之家》 話劇《玩偶之家》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于古希臘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于演員存在。關(guān)于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戲劇中國戲劇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tǒng)。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yīng)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fā)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chuàng)作,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xié)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
舞臺精品工程: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舞臺精品工程: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后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昆曲經(jīng)過發(fā)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chuàng)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昆曲的戲劇理論,并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shù),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chǔ)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shù)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shù)特色。
臺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yīng)該要區(qū)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后才發(fā)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shù)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戲劇中國戲曲發(fā)展

二人轉(zhuǎn)表演藝術(shù)家閆淑萍 二人轉(zhuǎn)表演藝術(shù)家閆淑萍
先秦時期→漢魏時期→唐宋金時期→元朝→元末明清時期→近代
元代興盛
元雜劇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曲詞2賓白3科范4宮調(diào)
1曲詞:配曲的唱詞?!?b>2賓白:指古代戲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戲曲程式動作。 4宮調(diào):樂曲曲調(diào)。中國戲劇在元代興盛,形成了一個藝術(shù)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從宋雜劇到金院本,再到元雜劇的誕生,遵循了藝術(shù)的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shù)積累,終于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為特征的戲劇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對雜劇結(jié)構(gòu)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樂而言,元雜劇每一宮調(diào)中選用的曲牌比之諸宮調(diào)要豐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節(jié),符合戲劇沖突從形成到發(fā)展、到高潮、再到解決的結(jié)構(gòu)。
其次,城市空前繁榮,游樂場所增多,特別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瓦舍勾欄。早在宋代,勾欄中就有“書會”的組織,一般由下層讀書人和有經(jīng)驗的老藝人組成,專為勾欄中的各種演出形式提供腳本。元雜劇的成熟,客觀上提高了對書會的要求,急需讀書人為他們競制新篇,以滿足廣大觀眾的欣賞需求。這樣促成了更多的戲劇作品產(chǎn)生。
再次,元代統(tǒng)治者不設(shè)科舉,使讀書人失卻晉身之階,于是他們在瓦舍勾欄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關(guān)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仁甫、鄭德輝等優(yōu)秀雜劇作家,都是在生計沒有著落的情況下,真正深入到社會的下層。那些底層人們特別是倡優(yōu)的遭遇、覺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著他們,所以在他們筆下才敷演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人說,元雜劇是憤怒的藝術(shù),從某種意義上說,并不為過。

戲劇戲劇文本

戲劇文本(即“劇本”)是一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臺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臺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shù)的完成,直到舞臺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shù)的呈現(xiàn)。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chuàng)作過不適合舞臺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詩劇《莎樂美》。)現(xiàn)代戲劇中也出現(xiàn)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tài)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戲劇表演藝術(shù)

隨著西方現(xiàn)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系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本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chǎn)生“場面調(diào)度”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臺,這就是一出戲的全部。”

戲劇戲曲省區(qū)

編輯

戲劇北京市

京劇、北方昆曲、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戲劇河北省

戲劇山西省

戲劇內(nèi)蒙古

內(nèi)蒙大秧歌二人臺、漫瀚劇、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戲劇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diào)戲、二人轉(zhuǎn)
皮影戲《大明宮詞》 皮影戲《大明宮詞》

戲劇吉林省

戲劇黑龍江省

龍江劇。

戲劇陜西省

秦腔、漢調(diào)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腔、眉戶腔、陜西碗碗腔、陜西老腔陜南端公戲、陜西道情弦板腔陜南花鼓戲、安康弦子戲、陜南漢調(diào)。

戲劇甘肅省

戲劇青海省

戲劇河南省

豫劇、河南越調(diào)、南陽梆子、大平調(diào)、懷梆大弦戲、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diào)腔、宛梆、二夾弦、蒲劇。

戲劇新疆

戲劇山東省

戲劇江蘇省

昆曲、淮劇揚劇、通劇錫劇、蘇劇、淮海戲、丹劇、丁丁腔海門山歌劇、淮紅劇、蘇州評彈。

戲劇安徽省

戲劇上海市

越劇、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戲劇浙江省

越劇、婺劇紹劇、紹興蓮花落、新昌高腔、寧海平調(diào)、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昆曲、金華昆腔戲、黃巖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戲劇江西省

戲劇福建省

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平講戲、閩劇、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diào)、小腔戲、三角戲、閩西采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戲劇臺灣省

歌仔戲
戲曲劇目印譜(淮芳印譜) 戲曲劇目印譜(淮芳印譜)
布袋戲。

戲劇廣東省

戲劇廣西

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diào)牛娘劇桂南采茶戲、壯劇、苗戲、侗戲。

戲劇海南省

瓊劇、臨劇。

戲劇湖南省

戲劇湖北省

戲劇四川省

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變臉

戲劇云南省

滇劇、云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guān)索劇、傣劇、白劇、彝劇、云南壯劇。

戲劇貴州省

貴州戲劇種類中首推黔東銅仁的儺戲、黔劇、貴州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這是曲六乙等國內(nèi)外儺戲研究專家的一致看法。
據(jù)專家考證,德江儺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開紅山(頭釘鐵釘)、口含紅鐵、腳踩紅鏵、手下油鍋、上刀山等儺技表演,堪稱中國一絕。
近20年來,德江縣著力發(fā)掘、整理、保護和搶救儺堂戲。其儺堂戲和儺面具先后在貴陽、北京、深圳、重慶等城市以及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展出,并通過《人民日報》、《人民中國》、《中國建設(shè)》、中央電視臺等國內(nèi)外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后,引起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guān)注。
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縣為全世界惟一的“儺戲之鄉(xiāng)”。

戲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寧夏花兒。

戲劇西藏自治區(qū)

藏戲。

戲劇著名戲曲大師

編輯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稱呼戲劇表演者的稱呼,例如戲子、優(yōu)伶、娼優(yōu)、伶人、散樂等,而因為在中國過去戲劇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這些稱呼許多也有著刻意貶損的意味,而以“娼”稱呼戲劇表演者,固然是因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歷史上有長的時期戲劇表演與娼妓之間的確關(guān)系密切。

戲劇梅蘭芳

梅蘭芳
梅蘭芳(《貴妃醉酒》飾楊玉環(huán)) 梅蘭芳(《貴妃醉酒》飾楊玉環(huán))
(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8歲就開始學戲,10歲登臺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就風靡了整個江南。
梅蘭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shù)大師,在50余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鉆研,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了眾多優(yōu)美的藝術(shù)形象,積累了大量優(yōu)秀劇目,發(fā)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shù),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shù)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nèi)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梅蘭芳的藝術(shù)成就,對現(xiàn)代中國戲曲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代表劇目有《宇宙鋒》、《五花洞》、《貴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別姬》、《黛玉葬花》、《太真外傳》、《鳳還巢》、《生死恨》、《游龍戲鳳》等。

戲劇陳素真

陳素真
豫劇大王陳素真(《反長安》飾楊貴妃) 豫劇大王陳素真(《反長安》飾楊貴妃)
(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祖籍:陜西富平,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晚年定居于:天津市。她8歲拜師,10歲登臺,13歲收徒,是豫劇界第一個女演員、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戲曲教育家。被觀眾和戲劇大師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中國豫劇大王”、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1925年八歲的陳素真拜豫劇祥符調(diào)名旦孫延德為師學戲,1928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在古都開封相國寺永樂舞臺貼演《日月圖》,飾女主角胡蓮英,成為豫劇界第一個女演員。1934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由杞縣返回開封,在永樂舞臺演出《反長安》飾楊貴妃,一炮走紅。后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配》、《白蛇傳》及(四大征)等劇目,被媒體報刊譽為“河南梅蘭芳”。1935年10月《三拂袖》等戲贏得“豫劇皇后”桂冠。1938年春,在開封,被觀眾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古都洛陽,參加獅吼劇團募捐義演《凌云志》、《滌恥血》。 秋天,隨獅吼旅行劇團抵達古都西安,在三山戲院演出《滌恥血》《克敵榮歸》《女貞花》三場開炮戲,大獲成功,觀眾多達6000人,一場戲演下來,收入就可掙得六両黃金,轟動整個長安城,并被譽為“豫劇大王”稱號。
代表劇目有《梵王宮》、《烈火旗》、《宇宙鋒》、《霄壤恨》、《龍鳳令》、《三上轎》、《春秋配》、《天國盛會》、《拾玉鐲》、《金囍記》、《三拂袖》、《冥夢淚》、《女貞花》、《滌恥血》、《黃金嬋》、《義烈風》等。

戲劇袁雪芬

袁雪芬,
越劇大師袁雪芬 越劇大師袁雪芬
(1922.3.26~2011.2.19)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人。中國越劇泰斗,越劇袁派創(chuàng)始人,工正旦。1933年開始學藝。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她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不唱堂會,不屈服于社會上惡勢力的威逼利誘,保持了作為藝人的尊嚴。她主張戲曲應(yīng)當對社會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積極演出針砭時弊的劇目。
她積極倡導越劇改革,不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眾長,真實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和內(nèi)心活動;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運用燈光、布景以及在服裝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驅(qū)。她的改革,為越劇演員和其他劇種爭先仿效,并為后學者所師承。
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祥林嫂》、《王昭君》、《紅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絕代艷后》、《一縷麻》、《忠魂鵑血》、《凄涼遼宮月》、《相思樹》、《山河戀》、《梅花魂》、《白蛇傳》、《秋瑾》、《火椰村》等等。

戲劇新鳳霞

評劇大師新鳳霞 評劇大師新鳳霞
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一1998年4月12日),女,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是天津人。十三歲學評劇,十五、六歲開始任主演。在十年動亂中,楊淑敏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離開評劇舞臺后的楊淑敏,在丈夫吳祖光的鼓勵下,開始堅持寫作和繪畫。她寫的一篇作品《萬年牢》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課,描寫了父親的正直品格。
藝名“新鳳霞”,作為齊白石先生的徒弟和義女,楊淑敏深得老人真?zhèn)?。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筆端莊、古拙、厚樸,內(nèi)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楊淑敏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楊淑敏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
代表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愿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

戲劇嚴鳳英

嚴鳳英
黃梅戲大師嚴鳳英 黃梅戲大師嚴鳳英
(1930~1968),女,今安慶市宜秀區(qū)羅嶺鎮(zhèn)黃梅村人。原名嚴鴻六,中共黨員,黃梅戲杰出的表演藝術(shù)家,中國黃梅戲的發(fā)展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fā)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diào),為族人所不容,后跟隨嚴云高學戲,取藝名鳳英。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tǒng)小戲《打豬草》和折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贊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歷任安徽安慶市黃梅戲?qū)W院名譽院長、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文革遭迫害致死,現(xiàn)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nèi)黃梅閣中,安慶羅嶺建有嚴鳳英故居紀念館,毛澤東為其題寫“黨的好兒女”。
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戲劇戲劇現(xiàn)狀

編輯
中國古典戲曲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劇壇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稱為世界三大古劇。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并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昆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歷史與經(jīng)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范圍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結(jié)論,戲劇在中國社會中應(yīng)該是輝煌繁榮的。事實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戲劇在中國卻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獎”評選,兩年一度的“文華獎”、中國戲劇節(jié),國際戲劇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機卻隱含于浮華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觀眾群體數(shù)量的銳減。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是陳舊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毫無新意可言。
客觀原因,國家的大門逐步向世界開放,在經(jīng)濟建設(shè)迅速騰飛的同時,也受到了許多外國文化的沖擊。大片、美劇、日劇、韓劇充斥著我們的眼球。相比之下,中國傳統(tǒng)戲劇對于演員的要求就高了,劇本文學性、藝術(shù)性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從經(jīng)濟角度來說,雖然一部戲的初期投入不可能超過那些一般程度的電影,但是投入產(chǎn)出比卻是遠遠不及的。還有一點,就是劇場戲劇對于劇場的依賴性,也正是由于他是在這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演出,觀眾覆蓋面也不能夠和上述的兩種藝術(shù)形式相比。
主觀因素
戲劇演員大部分是在十年“浩劫”中培養(yǎng)起來的,那時全國只有八出戲,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多樣性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自然學習的演員學到的劇目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從質(zhì)量上來說都不是最好的。戲劇演員大都是歸屬于一個劇院,也就是一個單位。大制作、大場面成了得獎的必要條件,地方劇院寧可在本地不演出,也要到北京去參賽,梅花獎、文華獎、金獅獎成為了他們的唯一目標,這明顯脫離了戲劇的意義和戲劇人的初衷。還有一點就是劇院運轉(zhuǎn)依賴于國家撥款。

戲劇戲劇教學

編輯
中國表演教學體制中存在的"三教"(教材、教師、教法)問題,表演專業(yè)招生中的人文素質(zhì)考察、教學計劃的調(diào)整以及表演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受到重視。表演教學應(yīng)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表演元素教學應(yīng)貫穿始終,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jié)合以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5]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文學 , 文化用品 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