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山地理環(huán)境
編輯藥王山地質(zhì)地貌
藥王山,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城東1.5公里處。屬于子午嶺南支脈寶鑒山的尾閭,山體座落于海相地層,是古生代早期加里東運動形崴的奧陶紀(jì)灰?guī)r山體。據(jù)舊志記載,藥王山“東至駱駝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溝沿,北至伊師澗”,四至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3]
藥王山有五臺(峰),東曰瑞應(yīng),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顯化,中曰齊天。五峰環(huán)峙,高下錯落。顯化臺(北洞)與其他諸臺之間為大壑中斷,由通元、遇仙二橋相連。山間古柏蔭郁,遍地藥香,澗壑幽深,殿宇軒昂。遠(yuǎn)望云樹郁蒼,層閣縹渺,若遠(yuǎn)若近,似斷似連。五峰分布狀如手指,頂呈渾圓形,相對高度132米,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峽谷地貌特色。
[4]
藥王山自然資源
藥王山,巖石多為優(yōu)質(zhì)石灰?guī)r,并有海生動物腹足類、腕足類化石。其中被稱作磬玉的青石,是高級石雕和建筑材料,亦是制造高標(biāo)號水泥的理想原料。今藥王大殿《飲中八仙歌》碑,捫之似玉,扣之如磬,即為磬玉雕制?!额惥庨L安志·土產(chǎn)》云:“華原產(chǎn)芍藥、赤石脂、瓷器、華原石?!比A原石即磬玉。
[3]
山上現(xiàn)有林地面積800余畝,古柏萬余株,為耀縣最大側(cè)柏林基地。野生中藥材也很豐富,計有104科、229種,占全縣藥材種類70%以上。如今,藥王山林海蒼茫,遍地藥香,幽谷寂靜,風(fēng)光怡人。
解放后,因水泥和采石工業(yè)不斷發(fā)展,總面積已縮小到東至孫塬鄉(xiāng)石料廠前洞,西至耀縣水泥廠粘土礦二采區(qū),南至新耀水泥廠溝底南沿,北至農(nóng)耕路畔,總面積為1.23平方公里。
[3]
藥王山人文景觀
編輯《華原風(fēng)土詞》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東佳氣若浮來。非關(guān)黃白飛升事,勝概無如北五臺”。田漢詩云:“崖上宮墻下戲場,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藥王山五峰環(huán)拱,高下錯落,除顯化臺在北外,其余諸峰均在南端。南北之間,大壑中斷,有通元橋及遇仙橋相連,顯示山形之完整與優(yōu)美。“登是山也,或升或降,或回或直,或細(xì)而幾絕,或平而復(fù)緩,怪石崚嶒,松檜密云。及其至也,老木參天,枯枝屈地,門庭蕭灑,殿宇崢嶸,就高而為危閣,依龕而為洞房,下瞰城隅,影浸碧水。其次北也,循而行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上則山勢聳然而峙立,嶄巖險阻,徑幾不通,回環(huán)數(shù)曲,有洞邃然,真人舊隱之所也”。(《五臺山孫真人祠記》)?!吧舷缕溟g,心曠神怡,飄飄乎若遺世而獨立”。(《重修玉皇殿記》)。
[5]
藥王山宮觀
齊天臺,翹楚卓立,高出諸峰。唐之寶云寺,宋之崇福觀,明之玉皇殿,均在其上。瑞應(yīng)臺,明有玄帝廟,清建真武殿。起云臺,俗稱孫真人曬藥場,舊有元代名道伏魯子祠,了然子冠履墓及民國靖國軍滇軍殉難將士公葬墓、國殤碑。今三臺古跡盡毀,除國殤碑移存北洞外,僅留起云臺《了然子同尊師冠履墓志銘》碑一通。
南庵升仙臺,是紀(jì)念孫真人最早的祠廟所在。庵前有清初創(chuàng)建的文昌閣(一稱魁星樓、百子樓),宏麗軒敞,高約15米。登臨其上,可見嵯峨,漆沮城郭,歷歷在目。閣內(nèi)舊有“魁星點斗”及“百子菩薩”塑像。閣下為靜明宮山門,門前即相傳唐太宗登山之御道。山門內(nèi)舊有紫云老人楣書“唐敕賜靜明觀”,清順治時邑人左佩玹改題“唐敕修靜明宮”。文昌閣后為戲樓,舊有儀門二楹,中為過庭。戲樓兩側(cè),原亦有廟,東為馬王廟,西為龍王廟。今除戲樓外,余均無存。自戲樓而北為玄元殿及四帝二后祠。據(jù)《耀州志·五臺山志》記載,玄元殿前有拜真臺,為唐時封拜真人之臺。臺八面,砌以文石,上種枳殼。又有梅塢及轉(zhuǎn)紋古柏五株,皆傳為真人手植。明弘治時,又于殿前創(chuàng)建鐘樓一座。民國十四年(1925)改建時,將兩處殿宇并為一殿,俗稱七間殿。鐘樓、梅塢無存,僅留大鐘及藥王手植柏一株;拜真臺僅留八角石一塊。
玄元殿后為妙應(yīng)真人殿,西為座宮,東為寢宮。寢宮內(nèi)有元代金飾彩繪《帝后行佛圖》大型壁畫,雖已殘缺不全,但色彩依然艷麗,人物栩栩如生。真人殿后及東西兩廡,舊有三清宮、真人父母殿和五祖殿、楊四將軍廟、伏畚子廟、三義殿、長眉殿、伏虎祠等。其東院又有崇真祠及呂真人殿,前者祀?yún)沃械?,后者祀李素舟、韓愚勉、焦德潤。又,靜明宮下院舊有唐昭陽公主出家庵堂,公主死后亦葬于此,人稱“老姑墳”。除妙應(yīng)真人座宮、寢宮外,余均無存。
顯化臺(北洞),與升仙臺(南庵)隔澗相望。出靜明宮北山門循級而下,蹬道紆折,回環(huán)數(shù)曲,始至山麓。崖前有戲樓。戲樓前即通元橋,與北洞相通。過橋后入“清虛之天”石坊門,拾級而上,便至藥王大殿一天門,匾書“龍蟠虎踞”四大字。門前矗立一對獅座龍蟠鐵旗桿,“各重一萬五千斤”,高約十丈。門以巨石砌成卷洞,倚峭壁拔地而起,氣勢巍峨,莫可仰視。頂上建有凌虛閣,可憑欄遠(yuǎn)眺,三面山色,盡收眼底。
藥王大殿,在一天門內(nèi),為一亭式獻(xiàn)殿,亦稱獻(xiàn)亭,雕梁畫棟,金縷朱漆,玲瓏壯麗。亭后為藥王祀殿,正中有明代所塑藥王孫思邈坐像,高約三米,儒冠袍巾,溫厚端祥,令人肅然起敬。坐像右后方為太玄洞。相傳“龍有疾,真人治之。既愈,龍穿此洞,以達(dá)同官(今銅川市黃堡后洞),可四五十里”。以故,民間至今尚有“前洞燒香,后洞冒煙”的說法。
藥王祀殿頂樓,原稱玉皇樓。樓東為鐘亭,又東為三法師殿;南為三官殿。與藥王祀殿斜對之廡殿為十大名醫(yī)殿,中塑岐伯、雷公、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皇甫謐、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坐像。大殿東院舊有孫真人父母祀殿,已毀于“文革”。1989年,新立藥王醫(yī)德碑11通于此。
文昌閣、土地祠、火神廟和洗藥池,在大殿西側(cè)出西玄門。二池摩崖鑿就,左圓右方,一題“石盆仙跡”,一題“天下第一山”?!段迮_山志》云:“相傳真人洗藥于此。每雨池輒滿,柏子柏葉浸其中,水綠沉甘洌,人言可已疾,又可明目,今游山者人人掬飲之”。明代邑人左思忠《洗藥池歌》有句云:“太元洞西雙石盆,靈根深蟠壓厚坤”,“野老相傳仙翁鑿,斬茅結(jié)屋煮丹藥?!鼻蹇滴鯐r,知州李銓曾于池中植蓮,池上修亭,名曰:“荷亭”。荷與亭早毀,池周卯眼猶存。
紫氣宮(東道院)、白云宮(西道院)、棲真宮(北道院)、崇慶宮(南道院),在洗藥池西。舊日主神均祀孫真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白云官主持成惠真于宮前空地創(chuàng)建呂祖殿,因之白云宮又稱呂祖廟。
碑林。在后山醉翁石畔。1987年于其舊址新建,珍藏原耀縣碑林珍貴碑石。醉翁石巨石如屋,斜倚道旁,下臨深澗,人莫能攀。石旁有亭翼然,匾曰“醉翁亭”,為解放后所新建。石之北,舊有集禖宮,俗稱娘娘婆廟。廟依山勢,分三層而建,殿宇集中,規(guī)模宏麗。民國時廟宇已毀,只廟前石坊獨存,時有乞嗣婦女投石其上。
關(guān)帝廟,在集禖宮附近,因系縣城南街雷姓所修,故又稱雷家廟。廟內(nèi)原有邑人秦綏、文述凱所繪西洋油畫及三國故事壁畫,構(gòu)圖精美,筆法嫻熟,堪稱佳品。惜廟與壁畫均被耀縣水泥廠空中料斗砸毀,存石基與赤兔馬摩崖石刻,猶可想見當(dāng)年勝概。此處舊有廟宇多處,如韋陀殿、救苦天尊廟、王母宮、三大士廟、中天爺廟、關(guān)帝廟等,皆已不存。
石佛洞摩崖造像,在關(guān)帝廟東,屬藥王山石刻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有隋唐至明大小佛像四十余尊,造型生動,風(fēng)格各異,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其東側(cè)崖下,有一尖頂小石洞,祀彌勒佛,像無存。
齊天崖大圣洞及長眉彌勒洞(俗稱大肚子彌勒佛),三大士廟東。山畔舊有仙姑洞,祀孫思邈之妹孫仙姑。又東為準(zhǔn)提崖,祀千手佛,明末邑人左佩玹隱居于此。又東為老天爺廟及三光廟,均在“文革”中被毀。
遇仙橋,橋跨深澗,巨石筑成,為勾通南北諸峰之第二座橋梁?!段迮_山記》云:“大壑中斷,連以石橋凡二,東者尤勝”,即指這座橋梁。橋下全石為底,兩岸壁立,老柏盤錯,遮天蔽日,幽靜怡人。橋東有巨石蹲踞澗底,上鐫雙勾“臥石”二字,猶如中流砥柱,氣勢巋然。原稱太玄橋,清改今名。究竟所遇何仙,舊志及碑記無載。傳說藥王山下河?xùn)|堡民雷明道,于長安城內(nèi)藥王洞前遇一老翁托其帶一封書信,送至北洞后山小石橋,敲響橋邊大石,即有人出接信。雷某返回后尊囑擊石,眼前忽見巨宅,隨有一老人出迎,請入家中,盛情款待。三日后辭別回家,半路忽逢家人掃墓,驚問緣由,告以自己離家三年,杳無音信,家人以為客死他鄉(xiāng),今日恰逢三年之祭。此時雷某如夢初醒,方知遇仙。又傳明末清初,邑人左佩玹隱北洞時,偶見男女二丐摟抱親嘴于橋上,瞬間即逝,遂悟雙口為呂,以為呂仙云游到此,云云。
[6]
藥王山石窟造像
藥王山石佛洞摩崖造像。位于北洞東南隅。舊有洞窟7個,1988年拆除洞壁,改建成現(xiàn)代化平面保護(hù)大廳。
石佛洞,存佛龕23個,佛像45尊。根據(jù)石窟題記,造像分屬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其中東側(cè)一尊彌勒佛像,被文物專家鑒定為北周作品,已如上述。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圓雕三種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細(xì)膩,線條流暢,形神兼?zhèn)?。其中唐?1尊,完成于盛唐之際。東端正中之觀音菩薩像,高1.8米。赤足站立蓮臺之上,頭束高髻,胸掛瓔珞,肩披長巾,腰系錦裙,娥眉鳳眼,面含靦腆,身軀修長,略向右傾,上身稍袒,乳房微聳,衣紋線條流暢飄逸,衣下肌膚隱約可見,充分表現(xiàn)了菩薩女性的特征。
宋代造像僅有彌勒菩薩一尊。頭戴花蔓冠,一腿盤膝,一腿下垂,足踩蓮臺。從其造型及藝術(shù)風(fēng)格看,顯然不及唐代的水平。
明代造像數(shù)量較多,且多高大。其中西側(cè)坐佛,高4.06米,為山上最大的摩崖造像。這些晚期造像,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失掉了以前古樸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赤兔馬浮雕,位于石佛洞西舊關(guān)帝廟前崖下,故又稱關(guān)帝廟石刻,俗稱“關(guān)平拉馬”。清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雷九皋鳩工鏨成??淌瘜偕罡〉瘢瑯?gòu)圖為一少年將軍牽赤兔馬石雕群。將軍側(cè)立,甲胄在身,英姿風(fēng)發(fā),氣慨威武。赤兔馬豐骨崢嶸,足踏“中原”,蹄下生風(fēng),大有破壁騰空之勢。馬后為松、竹浮雕。松下麋鹿臥地,松上猿猴攀登,一鶴離枝欲飛,刀工細(xì)致,神態(tài)如生。
醉翁石題字最上端題“拂云”,其下為“悟石”、“醉翁石”(明萬歷乙未仲冬),又下為“二水在望”。石中心有清咸豐侯振家行草“眠醉石”三大字,字各二米見方。其中“醉”字草書,近處不易辨認(rèn),因有“眠仙石”一說。
石佛洞題記,依原洞順序計有:后梁龍德三年華原縣觀相鄉(xiāng)吏部常隨王小小造像題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打造石碑”及政和三年杜機(jī)等“游洞題記”;金大定九年“重修石佛殿并塑觀音像,又開藥王、藥上記”;明正德八年,“重修殿宇記”;唐開元十一年盧渙造像題記;金大定元年“補修古佛記”;明萬歷四十年富平縣流曲里指揮僉事孫丕振“補修古佛”題記;唐京兆府華原縣令等造像題詞,貞元十九年李叔夜題名。
遇仙橋題記,橋西側(cè)北崖有清咸豐時胡星垣楷書題詩七絕一首。又北為楷書“龍盤”二字。橋東側(cè)北崖有明嘉靖十九年石壘草書《春日游太玄橋雪中聯(lián)韻》詩;南崖有成童楷書“星灘”、“柏崖”,嘉靖十九年知州溫秀及辛珍、左思敬、石壘、李宗樞題記,吳恩行書“飛云渡”,“大清戊午楊正午彈琴處”、“周風(fēng)鳴授學(xué)處”題記。又,“柏崖”之上有行書“聚龍巖”,楷書雙勾“太玄橋”題字。橋東澗底又有巨石中臥,上有雙勾“臥石”二大字。
準(zhǔn)提崖題記,刻于舊千手佛殿后石崖上。一為清順治十四年邑人左重耀隸書“準(zhǔn)提崖”三大字,橫刻于石崖頂部,字各二米見方。一為康熙五年楷書“侍御艮齋左公修真之處”,刻于石洞內(nèi)壁。一為“順治十八年丁丑仲春州人左重耀創(chuàng)辟孫仙姑石徑并山谷云墟兩間以為逃世之所”題記,刻于西側(cè)原仙姑洞北崖下。
藥王山碑碣
藥王山存世歷代碑碣250余通,其中北魏21,西魏25,北周21,隋34,唐13,宋4,金6,元19,明44,大順1,清67,民國3。這批碑石,原存藥王山的有140余通,“碑林”70余通,其余均為解放后從各地遷來。碑碣內(nèi)容豐富,大體可分造像、祠廟、敕牒、告示、贊述、詩文、題記、醫(yī)方、圖畫、經(jīng)幢、符篆、墓志、塔銘等類。其中造像碑100余通,大多是民國時期“耀縣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經(jīng)聞名中外。茲選其有代表性者簡述如下:
魏文郎造像碑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龕,有佛道混合像14尊,人物36眾,銘文88字,并有獅、虎、鹿、車騎等浮雕或線刻。造型生動,布局得體,刀法粗獷,銘文完整,為造像碑中精品。此碑造像時間要比始建于和平元年(460)的云崗造像還早30余年。
姚伯多造像碑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陜西金石志》有錄。四面三龕,有佛像9尊及供養(yǎng)人線刻像10。銘文四面刻制,計1200余字,葦法古樸,楷中存隸,是研究我國書法由隸變楷的珍貴資料。此碑拓片曾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書法、雕刻被譽為“三絕”。日本友人關(guān)野雄贊其造像有“龍騰虎躍的真實感”,書法“蕭灑雅致,是一種罕見的楷書”(見《西安碑林書道藝術(shù)》第237頁)。
三縣邑子造像碑,北魏正光四年(523)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門三縣邑子250人合造。碑高2.2米,寬0.95米,厚0.3米,首身座齊全,雕工精細(xì),為藥王山現(xiàn)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致的一通。
仇臣生遺像碑北魏正光五年(524)造,《西京金石書畫錄》有錄。銘文書法秀美,向為國內(nèi)學(xué)者重視,堪稱魏書典范。民國二十六年(1937),縣長李書亭離任時盜走此碑,幸被邑人劉景三發(fā)覺,告知官府,終于追回。
吳洪標(biāo)兄弟造像碑,四面兩龕,佛6尊,有銘文,北地郡泥陽縣道民吳洪標(biāo)兄弟等71人造。時代不明。就其泥陽縣名及銘文中“圣皇圣母”稱謂,當(dāng)為北魏所造。碑身正面繪有《天界圖》,日作圓形,中有黑核,可能是古時對太陽黑子的描繪。碑陰繪頂竿、高蹺、疊羅漢、相撲、假面戲、竹馬戲等《百戲圖》,也是難得的古代雜技藝術(shù)實物史料。
千佛造像碑,四面,有跌坐大小佛像1017尊。雕工細(xì)致,眉目清晰。因底座已佚,未見文字記載。按其龕式風(fēng)格,似屬魏碑。
劉洛仁造像碑,唐總章元年(668)造。四面,計大小佛像30尊,銘文550字。碑上并有天王、浮圖、佛像、飛天、侏儒、圓爐、坐獅及供養(yǎng)人站像浮雕,規(guī)模十分宏大。
魏洪達(dá)造像塔,四面十級,塔頂呈方錐形,通高2.6米,上小下大,雕造佛像及菩薩像404尊。造型典雅,小巧玲瓏。塔座一米見方,高約半米,素面。塔基有魏宏達(dá)等題名。此塔原出延昌寺,無紀(jì)年。經(jīng)初步鑒定,塔為北周或隋代所造。
張僧妙法師碑,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清光緒三十一年出土于文家堡崇慶寺遺址。蟠首方座,上有圭額,高2.05米,寬0.75米,厚0.25米。碑文楷書,共1038字,以書法健美而著稱于世。本縣舊高等小學(xué)堂曾以此碑移置講堂,作為學(xué)生習(xí)字范本。《陜西金石志》錄有全文,《魯迅日記》、《魯迅書帳》均有買此碑拓片的記載。
耀州華原縣五臺山孫真人祠記碑,宋元豐四年(1081)刻,金大定九年重刻。碑額有金大定時畫家杜穆所繪《孫真人新堂圖》。以真人洞門為背影,近處怪石林立,古柏蒼翠,遠(yuǎn)處修竹搖曳,河水奔流。真人凝神端坐于洞前石上,左侍童而右伏虎。前有老人雙手捧書,作呈進(jìn)狀,當(dāng)為龍王獻(xiàn)方故事。碑文計2500余字,鄉(xiāng)貢進(jìn)士王撰,是研究藥王山沿革、地貌、形勝及孫真人隱居舊址、生平事跡、傳說等的寶貴資料。
感德軍五臺山靜應(yīng)廟額敕并加號妙應(yīng)真人告祠碑,宋崇寧三年(1104)刻立。碑文記載崇寧二年徽宗敕賜孫真人祠“靜應(yīng)廟”額,三年“特封妙應(yīng)真人”事。此即孫思邈“真人”之正式封號。
宋徽宗題楮慧龍章云篆詩文碑,宣和元年(1119)刻立。碑記徽宗趙佶見“天神”降于坤寧殿,幾案上又得龍章云篆詩28字,下有西臺長吏楮慧(按即道士林靈素)書押,并與楮慧問答等情。內(nèi)容雖屬荒誕無稽,但趙佶的“瘦金體”書法卻自成一家,為世所稱。趙佶書碑存世甚少,且多殘剝,獨本縣此碑保存完好,筆畫如新。
龜蛇碑,存兩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金代著名道士譚真君書,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刻立。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賜真人頌》碑之陰。碑高2.04米,寬0.7米,蟠首龜座。碑身正中陰刻“龜蛇”二大字,各半米見方。二字若象形,“龜”如烏龜爬動,“蛇”則蜿蜒盤曲,活靈活現(xiàn),一揮而就,堪稱神來之筆。右上角題詞“譚真君書”;右下角雙行分署“耀州五臺山靜明宮立石”及“志心崇奉鎮(zhèn)宅辟惡”。左上角押有“崇正除邪”方形印章一枚,及雙署“大明正統(tǒng)十三年歲次戊辰朔日”、“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純”字樣。在北洞者原存官署,解放后移置今址。與上碑相較,除形刊較小外,尚有兩處有異:一為押章無字,僅有邊框,顯然是為拓后加蓋官印之便。另一處即左下角有雙署文字:“為因年久損壞一角重刊庠生劉良雷清刻”。
按二碑的從屬關(guān)系,歷來眾說不一:一說南碑系初刻,北碑為仿刻;一說北碑原在南庵,明代時為了便利群眾拓印而移置官署,后來又在南庵重新補刻。今按二碑異同及解放后南庵出土的“龜蛇”碑殘塊(今存藥王山),證明早在二碑之前,靜明宮已有一通“龜蛇”碑,后來“因年久損壞一角”,遂于明正統(tǒng)十三年同時仿刻了二碑,一仍立于靜明宮,一置官署拓印。至于原碑刻自何時,因出土殘塊過小,未見紀(jì)年,無法確定。謹(jǐn)按譚真君,名處端,字通正,金代著名道士,博學(xué),尤工草隸,著《水云》前后集。據(jù)此,“龜蛇”原碑當(dāng)為金元時代刻立。
歷代名醫(yī)神碑,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立。載三皇至元代名醫(yī)201人。中醫(yī)研究院醫(yī)史研究室李濤、馬堪溫曾著文指出:“碑文本身就是醫(yī)學(xué)史,最有價值,世界各國都不曾見過像這樣的碑。第一,它詳細(xì)記載了歷代名醫(yī)姓名,使后人能對這些名醫(yī)姓名永志不忘。第二,它證明我國醫(yī)學(xué)的悠久歷史,同時也證明我國古老的文化,使人一看便起愛國之心”(見1954年第4期《中華醫(yī)史雜志》)。
海上方碑,明隆慶六年(1572)刻立,秦王朱守中識。碑為兩面刻,各分6欄,欄各3塊,共計35塊,分刻《孫真人枕上記》、《孫真人養(yǎng)生銘》及《海上方》。每塊均有邊框,各標(biāo)序碼,可拓印成冊,便于流傳。其中《海上方》為七言常見病單方詩121首,讀之朗朗上口,容易記憶。
千金寶要碑,明隆慶六年刻,朱守中識。據(jù)碑文稱:《千金寶要》系宋人郭思據(jù)孫思邈《千金方》纂要而成,宣和六年曾刻石于華州公署,明景泰中易刻木版。藥王山此碑即是以景泰木版為藍(lán)本,碑共四通八面,以“元亨利貞”列其序號。
楊鼎瑞題詩碑,無紀(jì)年,兩面同刻。碑陽題“孫真人洞奉和大宗伯姜老師致祝韻”。詩前鈐有“斗酒詩百篇”篆文閑章,后署“耀州牧山人楊鼎瑞”,下押“鼎瑞”、“定同印”印章二枚。碑陰題“太玄洞次韻”,后署“金明楊鼎瑞”,下押“定同印”、“鼎瑞章”。
按碑文題款,耀州牧楊鼎瑞是陜西金明(今安塞)人,字定同?!独m(xù)耀州志》云:“偽官楊鼎瑞……聞國朝定鼎,乘間逸去?!笔份d: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quán)于西安,年號永昌。永昌二年被害。說明楊鼎瑞是大順永昌元年(1644)被李自成委任為耀州知州的,詩碑也是當(dāng)年秋季所刻。
錦陽川圖碑,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長安王孫朱二玉繪圖,知州李銓撰文并書《錦陽川記》,合陽名士康乃心《跋》。另有李銓、康乃心詩各二首。
雷園舊跡碑,年代同上。碑分上下六欄,首欄行書“雷園舊跡”,以下各欄依次為朱二玉《雷園圖》,康乃心《雷園記》,李柏《大樂園記》及羅魁、康乃心、李銓、李鏞(銓弟)《雷園懷古》詩各一首。
五臺山圖記碑,無紀(jì)年,估計與上碑同時刻立。碑陽繪《五臺山圖》,分5層繪制,有界欄,連接可成長卷。精工刻畫,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碑陰為康乃心所撰《五臺山記》,是研究藥王山歷史沿革的珍貴資料。
石鼓文碑,清順治十六年(1659)刻立。石刻共4塊,分為序、文、音釋、歌贊及左重耀集柳公權(quán)書法所撰《石鼓文銘》5個部分?!缎颉窞橹萏坪草o聽撰,略謂石鼓文抄本系左佩玹家藏,“得之于蘇文忠公者”據(jù)專家考證,國內(nèi)保存字?jǐn)?shù)最多的《石鼓文》,即為藥王山之所藏。
[8]
藥王山石聯(lián)
靜明官山門聯(lián),“山峙五臺古柏瑞槐凝翠靄;名傳百代黃梅仙枳播香風(fēng)”,河南馬沂書。
北洞西玄門聯(lián),額題“蓬萊真境”,左思聰書。聯(lián)曰:“鐘聲散落青天外;棲執(zhí)斜盤紫氣中”,左思恭書。
千金寶要碑亭石柱聯(lián),明李朝聘題。聯(lián)曰:“玄洞吞云神圣靈通萬古;丹爐吐霧方技妙重千金”。
藥王山題刻
“唐敕修靜明宮”,靜明宮山門背額,清順治十三年左佩玹書。
“齊天崖”大圣洞門楣,鑒碧子草書。
藥王山石坊
現(xiàn)世12座。自進(jìn)山大道起,依次為:
方授龍宮坊,樹于進(jìn)山路南,明天啟六年(1626)立。額題“義辭鳳詔”。聯(lián)曰:“玄修卻紫詔千年雨洗洞門藥;妙應(yīng)來丹丘萬代云封海上方”。
瀛島仙蹤坊,樹于進(jìn)山路中段南側(cè),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邑人王圖立。聯(lián)曰:“云端雙闕回千載風(fēng)標(biāo)八方香火想當(dāng)年丹就九還白云黃牙凝大藥;天際五峰雄十州名勝三島清幽看今日春回一匕蒼崖翠柏隱高蹤”。
三輔名山坊,樹于停車場門旁,萬歷十九年(1591)邑人袁賢立。躕面題額相同。正聯(lián)曰:“醫(yī)隱山林托跡遠(yuǎn);仁昭今古惠民深”。背聯(lián)曰:“勁節(jié)千年依古洞;高風(fēng)四海重名山”。
洞天福地坊,樹于聚虎坪西南路側(cè),萬歷十七年(1589)立。
忠隱醫(yī)圣坊,樹于通元橋戲樓東側(cè),清順治十四年(1657)邑人左佩玹立。
清虛之天坊,樹于通元橋北端石磴前。明萬歷二年(1574)邑人辛汶立。聯(lián)曰:“貝闕插青霄看丹山競秀碧水爭流那更覓天臺彭蠡;朱宮標(biāo)紫極見蒼龍偃臥白鶴拼飛端堪夸閬苑蓬萊”。
仁術(shù)仙蹤坊,樹于一天門進(jìn)口處,明萬歷二十八年(1660)創(chuàng)立,清順治十七年重修。聯(lián)曰:“碧洞靈蹤久矣玉真之福地應(yīng)知千載神游;清風(fēng)高尚依然宇宙之大名至今萬方景仰”。背聯(lián)曰:“外針五異多解玉真之術(shù);丹守九煉鼎善四明之方”。
物外高風(fēng)坊,樹于上坊西側(cè)石磴中腰,明嘉靖二十年(1541)知州楊煦題。聯(lián)曰:“仁昭今古傍泉石;藥有君臣醫(yī)膏肓”。
萬世圣醫(yī)坊,樹于藥王大殿東殿院,清順治十八年(1661)立。聯(lián)曰:“春回半粒起疲癃殘疾蕓生廣被;書著千金歷唐宋元明萬代流傳”。背額“佑我仲生”。聯(lián)曰:“五點云峰跨蔦島;一灣龍洞勝丹丘”。
禱嗣神應(yīng)坊,樹于藥王大殿東玄門外,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三原信士黃子玉立。
開天钖胤坊,樹于醉翁石東側(cè),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邑人文養(yǎng)浩立。
藥王山其它石刻
石棺,1985年6月出土于南庵靜明宮院內(nèi)。棺體較小,須彌座。造型精巧,雕造華麗?;y以串枝蓮為主,刻有人物、飛禽、走獸等。按其風(fēng)格,經(jīng)初步鑒定為隋棺。
石佛像,與石棺同時出土,計5尊,多殘損。其中1尊較完整,底座刻有“大業(yè)三年”字樣。
墓門,唐代石刻。一合兩扇,上有門楣。門扇之上有線刻門神像,甚精致。
墨竹刻,今存兩塊,賀與文畫。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知州李芳、同知丘純重刻。上有題詩云:“資當(dāng)古口雨淋漓,一夜修竹鳳尾垂。會看明朝天朗霽,拂云高節(jié)盛前時?!睋?jù)《喬志》記載,賀與文系明正統(tǒng)初州同知,善畫。墨竹刻原有四石,嵌于州署儀門墻壁上。
石欄柱,即一天門前石磴欄、柱。創(chuàng)于明代,1984年重修。石柱上端各有人物及獅猴雕像,欄板上刻有花卉及龍虎、禽獸等,造型古樸大方,形態(tài)各異。
四季屏,明刻,共4塊。上刻牡丹、荷花、菊花、竹梅四季花卉,造型美觀,線條流暢,刀工精致。
石獅,兩對。分別高踞于藥主大殿獻(xiàn)亭四角。左為雄獅,足踩繡球;右為母獅,撫玩幼獅?;暇谢厩莴F浮雕。前面一對各高1.45米,后一對各高1.57米。就其風(fēng)格,似為明代雕刻。
石虎,一對,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制。在一天門外鐵旗桿兩側(cè),各高2.2米。
石兔,一對。在西玄門外兩側(cè)。
藥王山藥王遺跡
藥王山收藏孫思邈在醫(yī)學(xué)、藥物學(xué)、針灸、營養(yǎng)學(xué)、醫(yī)德等方面的著作70余種、百余卷,著名的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等。景點有洗藥池、曬藥場、拜真臺、藥王手植柏、藥王故居等數(shù)十處。傳說景點故事,如太玄洞的來歷、聚虎坪、虎守杏林、唐太宗拜藥王的登山御道、龍王獻(xiàn)方、引線診脈、坐虎診龍等。
[4]
藥王山社會經(jīng)濟(jì)
編輯藥王山廟會
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耀縣傳統(tǒng)的藥王廟會,表達(dá)了故鄉(xiāng)人民對孫思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奥荇~龍百戲場,分棚嘯侶各行觴。春人來去紛如織,簫鼓千村賽藥王。”清光緒時知州顧曾烜的詩句,正是藥王山廟會的生動寫照。
二月廟會,是因紀(jì)念孫思邈忌辰而起。清同治十一年孫家原合社弟子所立“唐代敕封妙應(yīng)真人之先塋碑”記載:“(孫真人)退于五臺……二月十五日羽化”。早年廟會先從藥王故里孫家原開始,然后轉(zhuǎn)向藥王山。本世紀(jì)五十年代以后,孫家原廟會一度中斷,八十年代重新恢復(fù)。并從正月初一起,就揭開了序幕,可謂盛況空前。
孫家原廟會從每年正月二十七日起,孫家原群眾即從本村焦、張、李、蔡四大姓中公舉七人為主事,進(jìn)行廟會前的準(zhǔn)備工作。從各家湊面湊油,集中三天時間,為藥王“炸盤”(一種油炸面食供品)。三十日這天,清掃藥王廟,懸掛宮燈,張貼對聯(lián),并擺設(shè)祭器,獻(xiàn)上供盤。下午,鼓樂喧天,香煙繚繞,廟會宣布開始。二月初二為正會,晚上唱“天明戲”。初三廟會結(jié)束,共演戲三天四夜。廟會期間,村里村外,商販云集,親朋不斷,家家有人滿之患。廟會結(jié)束后,油炸供盤即由主事者派人送至各戶,分享藥王遺惠。
藥王山廟會藥王山廟會,北宋時已在南庵靜明宮舉行,明嘉靖時中心道場,開始移向北洞。“于是,向往五臺者,自千里外不絕也。”(見《五臺山志》)舊例是城內(nèi)四街輪流辦會。二月初一開洞門,初二為正會。群眾除上山燒香外,還要帶上孩子請藥王“戴鎖”或“換鎖”,祈求藥王保護(hù),直到十二歲為止。明代會期較長,“秦人男女無遠(yuǎn)近少長,人馬丁攘之聲盡夜,經(jīng)月余不絕。即秦晉藩王、士大夫糜不登臨而拜?!保ㄒ娗屙樦问荒辍妒╋埍洝罚┣迥┲撩駠陂g,會期改為十天,即由初二起會,初六開始演戲,十一日結(jié)束。
二月二廟會期間,四面八方,商賈云集,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南北兩路,途為之塞。山上香煙繚繞,鐘磬喧天,人聲鼎沸,萬頭攢動,大有無地憩足之嘆。最后一天為廟會高潮,往往是萬人空巷,傾城而出。還有“路畔燈”,從縣城東門外開始,沿上山南路兩旁一直栽到一天門前,每燈相距一丈左右。至黃昏時分,隨著東城樓上沖天花火,路畔燈一齊點亮,蜿蜒曲折,望若星燦。少頃,獅子、龍燈開始上山,燈火輝煌,鑼鼓震天,人流如潮,歡聲雷動,好一派熱鬧景象。火龍多從庵坡而下,穿行于古柏叢中,斗折蛇行,時隱時現(xiàn)。又有多處鐵渣花火,傾天而瀉,此起彼落,光輝燦爛,蔚為奇觀。晚上唱通宵戲,午后開鑼,黎明收臺,好事者竟徹夜不眠。藥王大殿又有自樂班獻(xiàn)唱助興,管弦悠揚,別有一番情趣。
藥王山知名人物
自北宋以來,藥王山多屬道士天下,茲記其有名號者如下:
呂真人,名中道,后唐汴京(今開封)人。自終南山來游華原,于遜思邈棲隱地升仙臺下鑿崖為洞,洞內(nèi)設(shè)三清像,以為棲真之所。人問其年歲,笑而不答。金大定五年,召赴京師,賜號延壽真人。大定十三年死于昌平縣。同年冬,耀州遣使牛安入都貢瓷器,又于滹沱河南見中道與一和尚敘話,中道欲游天壇,托牛安入都告知張監(jiān)使。既至都,方知中道已經(jīng)羽化。中道在耀時,邑人李道濟(jì)為其高足弟子(見金大定二十三年《耀州呂公先生之記》)。此后,耀人尊中道為呂祖,并于南庵立祠紀(jì)念。
韓真人,名愚勉,金代富城人。往來于美原月山與華原鑒山,持鐵罐乞食。泰和初,關(guān)中大饑,韓集道眾出粟賑濟(jì),大行方便,門徒至三千人。后歸故里,作偈曰:“辭世如何說,到頭秋夜月。平生事若何,一片紅爐雪?!庇衷唬骸翱v馬浮世色蒼蒼,回首春風(fēng)入醉鄉(xiāng)。人道落花隨水去,洞天深處謁重陽”。卒后,家人遵囑返葬于耀州五臺山起云臺(見元至大二年《月山伏魯子祠堂記》)。
馮真人,名素提。早年好佛,后從韓真入學(xué)仙術(shù)。著有《洞淵集》五卷。
井真人,名德用,字容輔,號鑒峰,雍州右族。早年辭二親,拜耀州五臺山韓真人之孫冉尊師為師。元至治間,贈洞陽真人之號。金太宗多次師請輔教,堅辭不出。曾于靜明宮手植槐樹一株,四月長數(shù)寸,閏五月高七尺,樹冠呈鳳形,身若龍鱗,一時稱異。鄉(xiāng)進(jìn)士廉維芳為作《瑞槐記》。至正八年卒,葬升仙臺(見至正四年《五臺山靜明宮瑞槐記》)碑及至正八年《皇元井真人道行》碑)。
[14]
于右任,字伯循。原籍陜西涇陽,后移居三原縣。為中國近代著名革命家、書法家及詩人。民國靖國軍失敗后,民國九年(1920)寓居耀縣藥王山崇慶宮,有《山居》詩曰:“北去將何去,南還不忍還。迎春王翦廟,臥病藥王山。柏老添新葉,碑殘長蘚斑。南軍叢葬處,新月似弓彎。”原碑今存。
[15]
藥王山經(jīng)濟(jì)概貌
藥王山地處耀州區(qū)孫塬鎮(zhèn)河?xùn)|村東側(cè)。該鎮(zhèn)位于漆水東岸原面,俗稱東原。同時也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孫思邈故居就在鎮(zhèn)政府孫原村。孫思邈舊居老堡子遺址尚存,舊有藥王祠廟及祖塋近年擴(kuò)建、翻修一新。孫原鎮(zhèn)地區(qū)農(nóng)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土特產(chǎn)以紅梨、柿子為主,梨、柿產(chǎn)量均居全縣首位。孫原村東風(fēng)水泥廠生產(chǎn)的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被評為全省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水泥質(zhì)量第一名。以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水泥聞名全國的陜西省耀縣水泥廠在藥王山山麓。西北耐火材料廠駐孝北村。旅游名勝地藥王山位于本鄉(xiāng)。
[16]
藥王山歷史事件
唐開元二十一年(723),在五臺山(今藥王山)齊天臺建寶云寺。
明隆慶元年(1567),耀縣人左思聰創(chuàng)修一天門重閣。
隆慶六年(1572),秦王朱守中在藥王山北洞刻立《千金寶要》石碑四通八面。
清順治八年(1651),吳三桂率師北上,駐兵漆水河畔,乘間登藥王山攬勝,捐金修葺藥王祠殿。
宣統(tǒng)三年(1911) 二月初七,耀州知州孫壽朋在藥王山殺害同盟會會員任師竹。九月初三,胡景翼、胡定伯等革命黨人,在藥王山舉旗“反正”。
民國七年(1918)9月(農(nóng)歷八月十五),本縣名醫(yī)、畫家馬效常被盧軍殺害于藥王山。
民國8年(1919) 春,辛亥革命黨人宋向辰、樊靈山遷葬于耀縣藥王山。孫中山題寫挽聯(lián)“國而忘家,為國捐軀”。
民國8年(1919)5月,滇軍葉荃率部來耀,駐兵藥王山。
民國八年(1919)5月,農(nóng)民起義軍“硬肚團(tuán)”遭盧軍鎮(zhèn)壓死傷慘重。封贊化隱姓埋名,流亡邠縣。
民國九年(1920)4月,藥王山南庵創(chuàng)立“四月八”騾馬大會,會期十天。
民國十五年(1926)于右仁寓居藥王山崇慶宮。
民國二十六年(1937)3月紅二方面軍所轄?wèi)?zhàn)斗劇社在藥王山廟會演出抗日節(jié)目,向游客宣傳抗日救國和減租減息政策。
民國二十六年(1937)7月,駐耀國民軍一七七師在藥王山進(jìn)行三天實彈射擊,加緊軍事訓(xùn)練。
民國 32年(1943) 2月8日,藥王山廟會期間,日本飛機(jī)兩次轟炸耀縣縣城,投彈兩枚,無傷亡。
民國32年(1943)8月,胡宗南在耀縣藥王山建立“陜北青年招待所”,專事捕押共產(chǎn)黨員、進(jìn)步人士及北上延安的革命青年。
民國35年(1946) 清明前夕,由12人組成的“臺灣光復(fù)致敬團(tuán)”,千里迢迢往祭黃帝陵途經(jīng)耀縣,被國民黨當(dāng)局阻攔北上,只好于藥王山舉行遙祭。
民國37年(1948)4月,共產(chǎn)黨員和進(jìn)步青年32人,被省政府主席祝紹周交由省保安三團(tuán)由西安秘密押解到耀縣,21日凌晨活埋于藥王山。
1950年5月15日,耀縣烈士陵園在藥王山南庵下立碑建園。
1956年6月,陜西省耀縣水泥廠(原稱西安水泥廠)在藥王山麓動工興建(1959年竣工投產(chǎn))。
1956年8月,藥王山石刻被列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61年3月1日,國務(wù)院宣布藥王山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61年 11月,耀縣博物館在藥王山成立。
1962年2月,全國戲曲家協(xié)會主席田漢參觀藥王山,并題詩留念。
1972年,藥王山石刻被拍成新聞影片在全國放映。
1982年11月5日,中華醫(yī)學(xué)會紀(jì)念孫思邈逝世1300周年大會全體代表自西安專程來耀縣藥王山參觀旅游。
1983年3月,藥王山旅游線路動工修建(當(dāng)年完成路基,翌年10月完成柏油路面)。
1984年2月7日,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物理學(xué)家李政道博士及其夫人一行游覽耀縣藥王山,并揮筆題詞:“醫(yī)治百病真藥王,消除污染名勝地”。
1984年10月,辛亥革命先烈宋向辰、樊靈山墓遷建藥王山起云臺側(cè)。
1984年10月,藥王山南庵院內(nèi)發(fā)掘隋墓一座。出土文物有石棺、石佛像、骨灰等。石棺造型美觀,雕工精細(xì),為陜西省出土石棺中的佳品。
1986年3月,“二月二”廟會期間,西安、咸陽等地30多位名老中醫(yī)首次應(yīng)邀來藥王山義診,接待患者1400余人。
1987年9月15日,耀縣碑林在藥王山集禖宮舊址動工興建(1989年10月1日落成)。
1989年7月8日,11座孫思邈醫(yī)德紀(jì)念碑立于藥王山北洞大殿東院。
1991年11月3日,荷蘭王國駐華大使范登博格夫婦一行來耀參觀藥王山。
藥王山發(fā)展歷史
編輯據(jù)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藥王山古稱風(fēng)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五臺山記》云:“山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喬世寧《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其后郊廟樂遂廢泗濱磬?!北彼螘r,以山有五峰,頂平如臺,又更名五臺山。五臺各有專名:東曰瑞應(yīng),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清代為別于長安之南五臺,亦稱此山為北五臺。乾隆時,耀州學(xué)正吳鎮(zhèn)撰有《北五臺山賦》,載《續(xù)耀州志·藝文志》。
耀縣自古相傳:“先有南庵,后有北洞”。這一傳說,既指藥王山宗教活動的歷史,亦指紀(jì)念孫思邈中心場所的演變。據(jù)南庵出土唐開元十一年《寶云寺僧思謙墓碣銘》及其它碑刻記載,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即為佛教叢林,唐代寶云寺、昭陽庵,均在今齊天臺及升仙臺附近。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孫思邈“稱疾還山”,即隱棲于齊天臺寶云寺中。后經(jīng)武宗滅佛及五代之亂,寺院荒毀,佛教中落。北宋時道教中興,于寶云寺故址創(chuàng)建崇福觀,從此奠定道教在藥王山的絕對優(yōu)勢。仁宗嘉祐四年(1059),邑人萬俟景“每游真人故宅,觀其遺跡舊基,慨然有感。乃備私錢,基構(gòu)堂宇”,于南庵創(chuàng)建孫真人祠,名曰“新堂”(見金大定九年雯刻北宋元豐四年《耀州華原縣五臺山孫真人祠記》)?;兆诔鐚幎?1103),敕賜孫真人祠額為靜應(yīng)廟。翌年二月,敕封孫思邈為妙應(yīng)真人。知州玉允中命華原縣令張魴重修廟宇(見崇寧三年《感德軍五臺山靜應(yīng)廟額敕并加號妙應(yīng)真人告詞》、崇寧三年《耀州五臺山靜應(yīng)廟記》)。此后,金改靜明觀,元改靜明宮,道教諸神殿宇漸次增多,香火日益隆盛。
北洞最早的寺廟,除石佛窟外僅有一石洞(即今太玄洞),舊稱“空居”。金大定十七年(1177),“信士張林創(chuàng)建覽勝亭”于洞前(見清康熙二年《重修五臺山太玄洞一天門記》)。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修廟洞,“又作碑樓于廟前”(見《重修孫真人廟洞之記》)。嘉靖十六年(1537),“伐石甃階,懸如白虹”,修筑了通往太玄洞的石磴(見《修太玄洞碑文》。石磴共141級,恰合孫真人年歲。嘉靖三十七年(1558),道士趙演斌等,以“洞前地狹隘,歲時享祀,莫蔽風(fēng)雨”,遂建“祀殿一大楹”,“于是四方輻輳,不遠(yuǎn)千里,每歲二月二悉集焉”(見《孫真人祀殿記》。從此,紀(jì)念孫思邈的二月二廟會中心,便由南庵轉(zhuǎn)向北洞。此后,歷代修建重點也移向北洞,藥王大殿更加宏麗,其它廟宇櫛次鱗比,金碧輝煌,駕于南庵之上。
解放后,國家重視文物保護(hù),多次撥出專款,使藥王山得到全面擴(kuò)修或改建,并將城內(nèi)文化館原存80余通珍貴碑石遷至北洞,妥善保護(hù)。古時朝山道路僅有去南庵一條羊腸小道。明代增開北路,由河?xùn)|堡北側(cè)祋祤廟前上山;清代又辟中路,由河?xùn)|堡南側(cè)上山。后因南路崎嶇難行,游人多選中北兩路,因而中路亦稱南路。1984年,以中北路為基礎(chǔ),新筑環(huán)山柏油馬路一條,交通方便,風(fēng)雨無阻。
[20]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給力!寧夏這17個景區(qū)入圍“神奇西北100景”,名單在此! .新浪網(wǎng)[引用日期2018-04-15]
- 2. 銅川|藥王山碑林 .人民網(wǎng)[引用日期2019-02-05]
- 3.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歷 史 沿 革 環(huán)境
- 4. 銅川市地方志編纂委員.銅川市志.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第三十三卷 文物勝跡志 第二章 勝跡 第二節(jié) 藥王山
- 5.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五 臺 勝 概
- 6.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五 臺 勝 概 宮觀
- 7.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摩崖
- 8.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碑碣
- 9.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石聯(lián)
- 10. 耀 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題刻
- 11.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石坊
- 12.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石 刻 藝 術(shù) 其它
- 13.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五 臺 勝 概 廟會
- 14.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五 臺 勝 概 名道
- 15.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五 臺 勝 概 名人
- 16. 耀縣志 卷二 建置志 縣城鄉(xiāng)鎮(zhèn) 鄉(xiāng)鎮(zhèn)
- 17. 銅川市志 大事記
- 18. 耀縣志 大事記
- 19.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歷 史 沿 革 釋名
- 20. 耀縣志 卷二十三 藥王山志 歷 史 沿 革 沿革
- 收起
詞條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