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英語: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簡稱”埃塞俄比亞“, 臺譯“衣索比亞”,是一個位于非洲東北的國家。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同蘇丹、南蘇丹交界,南與肯尼亞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亞。高原占全國面積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首都是亞的斯亞貝巴。 [1] 
埃塞俄比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5月24日,埃塞俄比亞的厄立特里亞省舉行“公投”,宣布獨立。埃塞俄比亞成為內陸國,是非洲聯(lián)盟成員國之一,非盟總部就設在其首都。 [2]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牧業(yè)為主,工業(yè)基礎薄弱。
2018年2月16日,埃塞俄比亞部長會議發(fā)布消息,該國從16日開始進入全國緊急狀態(tài)。實行緊急狀態(tài)是為應對國家存在的不穩(wěn)定局勢并維護國家秩序,但并未透露緊急狀態(tài)具體期限。 [3] 
中文名稱
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 [1] 
英文名稱
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1] 
簡    稱
埃塞俄比亞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亞的斯亞貝巴 [1] 
主要城市
德雷達瓦、季馬哈勒爾
國慶日
9月11日 [1] 
國    歌
前進,我的母親埃塞俄比亞
國家代碼
ETH
官方語言
阿姆哈拉語
貨    幣
埃塞俄比亞比爾、輔幣分
時    區(qū)
UTC+3至UTC+4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tǒng):薩赫勒-沃克·祖德,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
人口數(shù)量
1.024億(2016年) [4] 
人口密度
102.4人/km2(2016年) [4] 
主要民族
古拉格族、索馬里族、錫達莫族、沃萊塔族
主要宗教
埃塞俄比亞正教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104,300km2
水域率
0.7%
GDP總計
805.62億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4] 
人均GDP
768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qū)號
+251
國際域名縮寫
.et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最大城市
亞的斯亞貝巴
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
0.363
氣    候
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
最大湖泊
塔納湖
國土面積排名
世界第26名
航空運輸
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ET
海上運輸
埃塞俄比亞航運ESLSC
主要學府
亞的斯亞貝巴大學

埃塞俄比亞歷史沿革

編輯

埃塞俄比亞古代時期

埃塞俄比亞是個有著3,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從阿拉伯半島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975年孟利尼克一世稱王。
公元前8世紀,建立努比亞王國。
公元1世紀至976年,在北方的阿克蘇姆建立埃塞俄比亞帝國,又稱阿克蘇姆王國,4~5世紀基督教傳入埃塞俄比亞。
12世紀~1270年,建立了札格維王朝
1270年,建立阿比西尼亞帝國。

埃塞俄比亞西方殖民主義早期入侵時期

16世紀葡萄牙奧斯曼帝國相繼入侵,基督教和伊斯蘭勢力各引一方為奧援。在維納達加戰(zhàn)役中,埃塞俄比亞皇帝加拉維德沃斯于葡萄牙人的幫助下,重創(chuàng)了伊斯蘭的阿達爾蘇丹國。
1867年英國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
1887年蘇丹人馬赫迪軍隊入侵。
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稱帝,統(tǒng)一全國,建都亞的斯亞貝巴,奠定現(xiàn)代埃塞俄比亞疆域。
1890年,意大利入侵,排擠英國勢力,宣布埃塞俄比亞為意“保護地”。
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敗意軍,意被迫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 [1] 

埃塞俄比亞塞拉西皇帝統(tǒng)治時期

1916年海爾·塞拉西被封為攝政王,1928年登基為國王。
1930年11月2日加冕為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
1936年,意大利再次入侵,占領亞的斯亞貝巴,征服埃塞俄比亞全國,塞拉西流亡英國倫敦。
1941年盟軍擊敗意大利,同年5月5日塞拉西一世歸國復位。
1974年國內政變后下臺。

埃塞俄比亞軍政府統(tǒng)治時期

1974年9月,由于一批少壯軍官組成“軍隊、警察和地方軍協(xié)調委員會”(即DERGUE,英文SHADOW之意,后泛指軍政府和門格斯圖政權)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海爾·塞拉西政府,宣布結束帝制,成立“臨時軍政府”。11月,“臨時軍政府”又改為“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12月,“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宣布埃塞俄比亞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金融財政機構和工業(yè)國有化。

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獨裁時期

1977年2月,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MENGISTU HAILE MARIAM)中校發(fā)動軍事政變,擔任“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主席和國家元首。
1979年,成立以軍人為主的“埃塞俄比亞勞動人民黨組織委員會”,實行一黨制
1984年,按蘇共模式組成“埃塞俄比亞工人黨”。
1987年9月,門格斯圖宣布解散“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結束軍事統(tǒng)治,成立“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并建立新議會,門格斯圖擔任國家總統(tǒng)和政府首腦。
1988年3月,反政府武裝活動的“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EPLF)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向政府軍發(fā)動進攻,大規(guī)模內戰(zhàn)爆發(fā)。
1989年,“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占領厄省大部。
1991年5月28日,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為主的埃革陣軍隊進入亞的斯亞貝巴,門格斯圖政權宣告瓦解。

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時期

1991年7月,埃革陣主持召開全國會議,20多個政治和民族組織參加。會議通過了《過渡期憲章》,選舉產生了87人的代表院,埃革陣主席梅萊斯·澤納維任過渡政府總統(tǒng)和代表院院長。過渡政府成立。
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原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ㄟ^在國際社會監(jiān)督下的全民公決,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政府時期

1994年12月,制訂《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憲法》。憲法規(guī)定,埃塞在大選后將實行聯(lián)邦制和議會內閣制,任期為五年。
1995年5月全國大選,8月22日,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成立,梅萊斯以人民代表院多數(shù)黨主席的身份就任總理。
2000年5月14日,埃塞舉行全國大選,埃革陣以絕對優(yōu)勢擊敗其他反對黨蟬聯(lián)執(zhí)政。10月,新一屆聯(lián)邦議會和政府成立,兩院議長和政府總理梅萊斯均當選連任,經議會批準原內閣也全部留任。
2001年10月,梅調整政府機構,并對內閣進行改組,增設了青年、體育和文化部與稅務部,成立了由18名部長組成的新一屆內閣。
2015年10月28日,當選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5] 
2018年4月2日,阿比就任聯(lián)邦政府總理。 [6] 

埃塞俄比亞國家緊急狀態(tài)

埃塞俄比亞國家通訊社2016年10月9日援引總理海爾馬里亞姆的話說,為應對奧羅米亞地區(qū)民眾示威引發(fā)的緊張局勢,埃塞進入為期6個月的國家緊急狀態(tài)。 [7] 
2018年2月16日,埃塞俄比亞宣布實施國家緊急狀態(tài)。 [8] 
2019年3月11日,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議會人民代表院宣布,將3月11日設為全國哀悼日 [9]  。

埃塞俄比亞自然環(huán)境

編輯

埃塞俄比亞區(qū)域位置

埃塞俄比亞位于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處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內陸國。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亞,南和肯尼亞接壤。

埃塞俄比亞地形地貌

埃塞俄比亞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屬埃塞俄比亞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占全境的2/3,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
北部的達羅爾洼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為全國最低點。
紅海沿岸為狹長的帶狀平原。
北部、南部、東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qū)約占全國面積的25%。
西門山脈的達善峰海拔高度為4,623米,為埃塞俄比亞全國最高峰。 [10] 

埃塞俄比亞氣候特征

埃塞俄比亞由于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由于不同季節(jié)和地區(qū)降雨不均,易出現(xiàn)局部干旱。氣溫范圍為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埃塞俄比亞水系分布

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fā)源于此,但利用率不足5%。 [1] 

埃塞俄比亞自然資源

編輯
已探明的礦藏有黃金、、鎳、銅、鐵、煤、、硅、鉀鹽、磷酸鹽、大理石、石灰石、石油和天然氣。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英國、蘇丹約旦等國公司在埃塞俄比亞進行油氣勘探開發(fā)。水資源豐富,號稱“東非水塔”。 [1] 

埃塞俄比亞行政區(qū)劃

編輯
截至2013年,全國分為包括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和商業(yè)城市迪雷達瓦在內的2個自治行政區(qū),以及9個民族州。 [1] 
埃塞俄比亞行政區(qū)劃 埃塞俄比亞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
州名
英文名
人口
面積(km2)
人口密度(人/km)
首府
Addis Ababa
3,147,000
530.14
5,936.2
N/A
Afar Region
1,389,004
96,707
14.36
艾塞塔
Amhara Region
19,120,005
159,173.66
120.12
Benishangul-Gumuz Region
625,000
49,289.46
12.68
Dire Dawa
398,000
1,213.20
328.06
N/A
甘貝拉州
Gambela Region
247,000
25,802.01
9.57
Harari Region
196,000
311.25
629.72
Oromiya Region
26,553,000
353,006.81
75.22
Somali Region
4,329,001
279,252
15.5
Southern Nations, Nationalities, and People's Region
14,901,990
112,343.19
132.65
Tigray Region
4,334,996
50,078.64
86.56

埃塞俄比亞國家象征

編輯

埃塞俄比亞國旗

埃塞俄比亞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綠、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旗面中間有國徽圖案。從19世紀末期起,埃塞俄比亞就開始采用綠、黃、紅橫紋三色國旗。在現(xiàn)代史上,埃塞俄比亞是第一個躋身于自由民族之林的非洲國家。 [11]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眾多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并紛紛采用綠、黃、紅作為國旗色彩,于是被稱作“泛非洲色彩”。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古國之一,有著3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賦予綠、黃、紅三種色彩在這片大地上更深的淵源。歷史上,它們與科普提克教堂的禮拜儀式息息相關,被供奉成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象征,體現(xiàn)人類自由所崇尚的忠誠、希望、仁慈三種美德。這三種色彩還分別代表埃塞俄比亞的三個地區(qū):提克列(紅)、阿姆哈拉(黃)、西奧亞(綠)。綠色代表肥沃的土地、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植物資源,還象征對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征和平與博愛,也代表人民建設國家的決心;紅色象征人民為保衛(wèi)祖國隨時準備流血犧牲。
原國旗上無國徽圖案。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成 立,新國旗中央增加國徽圖案。 [11] 

埃塞俄比亞國徽

埃塞俄比亞國徽 埃塞俄比亞國徽
埃塞俄比亞國徽呈圓形。藍色圓面上一顆放射光芒的金黃色五角星。藍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樣與統(tǒng)一,光芒象征繁榮、昌盛。整體象征國家的希望和民族性,各宗教族群的平等和團結,和諧相處。 [11] 

埃塞俄比亞國花

馬蹄蓮。在雨量與氣溫適應的地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有旱季
馬蹄蓮
馬蹄蓮(9張)
的地方是落葉植物??砷L到1~2.5米高。地下具有根狀莖,心狀卵形葉子基生;初夏抽肉穗花序,外面有漏斗狀白色或乳色的佛焰苞,形狀似花冠。

埃塞俄比亞人口民族

編輯
截至2012年,埃塞俄比亞共有人口9100萬,是非洲第二大人口國。人口增長率為2.9%。
全國約有80多個民族,主要有奧羅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提格雷族(8%)、索馬里族(6%)、錫達莫族(4%)等。居民中45%信奉埃塞正教,40-45%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4] 
截至2012年,人口最多的3個州依次是奧羅莫、阿姆哈拉和南方州。

埃塞俄比亞政治

編輯

埃塞俄比亞政體

2000年,埃革陣執(zhí)政以來,創(chuàng)建以民族區(qū)域自治為基礎的聯(lián)邦政體,以發(fā)展經濟為重點,注重協(xié)調穩(wěn)定、發(fā)展和民族團結三者間關系。 [1] 

埃塞俄比亞憲法

1994年12月8日,埃塞制憲會議通過第四部憲法——《埃塞俄比亞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憲法》,次年8月22日生效。新憲法共11章106條,規(guī)定埃塞為聯(lián)邦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議會制。
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任期6年。
總理和內閣擁有最高執(zhí)行權,由多數(shù)黨或政治聯(lián)盟聯(lián)合組閣,集體向人民代表院負責。
各民族平等自治,享有民族自決和分離權,任何一個民族的立法機構以2/3多數(shù)通過分離要求后,聯(lián)邦政府應在3年內組織該族進行公決,多數(shù)贊成即可脫離聯(lián)邦。各州可以本族語言為州工作語言。保障私有財產,但國家有權進行有償征用。城鄉(xiāng)土地和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不得買賣或轉讓。組建多民族的國家軍隊和警察部隊,軍隊不得干政。保障公民的民主自由和基本權利。 [1] 

埃塞俄比亞議會

聯(lián)邦議會由人民代表院和聯(lián)邦院組成,系國家最高立法機構。
人民代表院系聯(lián)邦立法和最高權力機構,負責憲法和聯(lián)邦法律的制定與修訂,由全國普選產生,每5年改選一次。一般不超過550個議席。本屆人民代表院有547個議席,現(xiàn)任議長阿卜杜拉·戈梅達(Abadula Gemeda),2015年10月就職。
聯(lián)邦院擁有憲法解釋權,有權決定民族自決與分離,解決民族之間糾紛。任期5年,由各州議會推選或人民直選產生,每個民族至少可有1名代表,每百萬人口可增選1名代表。本屆聯(lián)邦院有163名議員,議長亞盧·阿巴特(Yalew Abate),2015年10月就職。 [1] 

埃塞俄比亞司法

聯(lián)邦最高法院為聯(lián)邦最高司法機構,院長特格納·格塔內(Tegena Getaneh),下轄聯(lián)邦高級法院和初審法院??倷z察長由司法部長格塔丘·安巴耶(Getachew Ambaye)兼任。 [1] 

埃塞俄比亞政府

本屆政府于2015年10月組成。除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外,還有26名內閣成員,主要有:副總理德梅克·梅克嫩(Demeke Mekonnen)、經濟事務副總理級協(xié)調人兼通信和信息技術部長德布雷齊翁·加布雷米卡埃爾(Debretsion Gebremikael)、良政事務副總理級協(xié)調人兼公共服務和人力資源發(fā)展部長阿斯特·馬莫(Aster Mamo)、外交部長特沃德羅斯·阿達諾姆(Tewodros Adhanom)、財政和經濟合作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穆罕默德(Abdulaziz Mohammed)等。 [1] 

埃塞俄比亞政黨

全國現(xiàn)有75個注冊政黨,其中全國性政黨18個,其它均為地方性政黨。主要有:
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The Ethiopian People's 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Front,EPRDF ):簡稱”埃革陣“,執(zhí)政黨。于1989年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提人陣)為核心組建,成員黨包括阿姆哈拉民族民主運動、奧羅莫人民民主組織和南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陣線,代表24個主要民族。決策機構是由36名成員組成的執(zhí)行委員會。對內積極推行多黨議會制民主和市場經濟政策,尊重各民族自決權;對外主張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內政基礎上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推行地區(qū)大國戰(zhàn)略。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多黨選舉中均獲勝。在本屆人民院占501席。現(xiàn)任主席海爾馬里亞姆。
團結民主聯(lián)盟黨(Coalition for Unity and Democracy Party):主要反對黨。由原反對黨聯(lián)盟團結民主聯(lián)盟的4個成員黨于2005年9月合并而成,在本屆人民院中沒有席位。反對現(xiàn)行聯(lián)邦制度,主張土地私有化,反對政府在埃厄邊界問題上的立場。 [1] 

埃塞俄比亞政要

總統(tǒng):薩赫勒-沃克·祖德
2018年10月25日,當選為埃塞俄比亞總統(tǒng)。 [12] 
1965年生,沃萊塔族。
歷任南方州州議員、聯(lián)邦院議員、南方州副州長、州長、埃革陣議會黨團領袖、總理公共組織和動員事務顧問、鐵路局董事長等職。
2010年9月當選埃革陣副主席,10月任副總理兼外長。
梅萊斯總理去世后于2012年9月接任埃革陣主席和總理職務。 [1] 

埃塞俄比亞經濟

編輯

埃塞俄比亞概況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以農牧業(yè)為主,工業(yè)基礎薄弱
埃塞俄比亞貨幣—比爾 埃塞俄比亞貨幣—比爾
。
門格斯圖執(zhí)政時期因內亂不斷、政策失當及天災頻繁,經濟幾近崩潰。 [1] 
埃革陣執(zhí)政后,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恢復較快,1992~1997年經濟年均增長7%。
1998年埃厄邊界沖突爆發(fā)后,經濟發(fā)展受挫。
2001年,以埃厄和平進程取得進展為契機,埃塞政府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 [1] 
2002年,政府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減貧計劃,先后采取修改投資和移民政策,降低出口稅和銀行利率、加強能力建設、推廣職業(yè)技術培訓等措施,獲國際金融機構肯定。但2002年因旱災嚴重,經濟增長率放緩,翌年有所恢復。
2005年以來,政府實施“以農業(yè)為先導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戰(zhàn)略”,加大農業(yè)投入,大力發(fā)展新興產業(yè)、出口創(chuàng)匯型產業(yè)、旅游業(yè)和航空業(yè),吸引外資參與埃塞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fā),經濟保持8%以上高速增長。聯(lián)合國視埃塞為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目標的典范。
2010年,埃革陣在多黨議會選舉中獲勝后,著手制訂并實施新的5年“經濟增長與轉型計劃”,加強水電站、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1] 
2013年主要經濟數(shù)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88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26美元
經濟增長率9.7%
匯率1美元=17.5比爾
通貨膨脹率8.1%
外債總額132.4億美元
外匯儲備36.8億美元

埃塞俄比亞工業(yè)

工業(yè)門類不齊全,結構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進口,2013年工業(yè)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制造業(yè)以食品、飲料、紡織、皮革加工為主,集中于首都等二三個城市。皮革是第二大出口產品,每年出口收入約5100萬美元。 [1] 

埃塞俄比亞農業(yè)

農業(yè)系國民經濟和出口創(chuàng)匯的支柱,2013年占GDP約
埃塞俄比亞卡法山區(qū)的紅色咖啡果 埃塞俄比亞卡法山區(qū)的紅色咖啡果
50%。農牧民占總人口85%以上,主要從事種植和畜牧業(yè),另有少量漁業(yè)和林業(yè)。
2013年,有農業(yè)用地1240萬公頃。以小農耕作為主,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常年缺糧。苔麩、小麥等谷類作物占糧食作物產量的84.15%。 [1] 
2013年,經濟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鮮花、油料等。其中咖啡產量居非洲前列,年均產量33萬噸左右??Х瘸隹趧?chuàng)匯占埃塞出口的60%,其產量占世界產量的15%
埃塞俄比亞是畜牧業(yè)大國,適牧地占國土一半多。以家庭放牧為主,抗災力低,2013年,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吸收約30%的農業(yè)人口。牲畜存欄總數(shù)居非洲之首、世界第十。其中牛3500萬頭、綿羊2100萬只、山羊1680萬只、駱駝100萬頭。 [1] 

埃塞俄比亞旅游業(yè)

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及野生動物公園較多。2013年,全國有25家星級旅館,3000多間客房。除國營旅游公司外,私營企業(yè)45家,旅行社60余個。
2013年共接待外國游客18.1萬,增長16%,外匯收入9000萬美元。政府已采取擴建機場、簡化簽證手續(xù)等措施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 [1] 

埃塞俄比亞財政金融

截止至2013年,外匯儲備36.8億美元。埃塞屬重債窮國減債倡議和多邊債務減免倡議受益國。
埃塞有商業(yè)銀行開發(fā)銀行、商業(yè)建設銀行等3家國有銀行和1家國有保險公司。另有12家私營銀行,8家私營保險公司。其中私營銀行在全國共設有363家分支機構,總資產達423億比爾。 [1] 

埃塞俄比亞對外貿易

2013年,埃塞進口平均稅率為50%。
出口商品主要有咖啡、油籽、恰特草、皮革和黃金,進口機械、汽車、石油產品、化肥、化學品等。
主要貿易伙伴是中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美國、印度、沙特阿拉伯等。 [1] 

埃塞俄比亞外國資本

埃塞于1992年頒布《投資法》,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幾度修訂。近年政府采取放寬投資領域、降低投資最低限額等措施、簡化投資審批程序、免稅等措施加大吸引投資力度,外國直接投資增長較快。
截止至2013年,外商投資主要分布在房地產、制造業(yè)、酒店和旅游業(yè)、建筑業(yè)、教育和服務業(yè)等領域,主要投資來自美國、中國、印度和沙特。 [1] 

埃塞俄比亞外國援助

1998年埃厄邊界沖突爆發(fā)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暫停向埃塞發(fā)放新貸款。
2000年12月埃厄簽署《全面和平協(xié)議》后恢復對其援助。援款主要來自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非洲開發(fā)銀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邊機構及美國、日本、歐盟、意大利和挪威等。 [1] 

埃塞俄比亞文化

編輯

埃塞俄比亞習俗

埃塞人相互問候,在多數(shù)情況下要鞠躬行禮。如身披“沙馬”把頭裹住的,要把它摘下來,甚至撩起,露出肩膀以表誠意。問候的時間可長達一二分鐘,甚至還長。問候的內容無所不有,如問候彼此的健康、家庭成員、家畜、農田收成等。如果有事情要談,也要等相互從容問候之后才能談實質性的問題。在接受禮物時,表示高興接受要伸出雙手接禮。表示勉強接受時伸出一只手。有客人登門,女主人拿出最好的咖啡進行招待??腿私舆^咖啡,首先要有幾句贊美話,否則會被主人視為無禮,不受歡迎。埃塞俄比亞的男女青年,在初次接吻時,如相互把鹽粒吐在對方 [9]  的口中,表示倆人真誠相愛,情投意合。 [1] 

埃塞俄比亞禁忌

埃塞人喜愛鮮艷明亮的顏色,禁忌黑色,也禁忌宗教象征圖案。埃塞人哀悼死者時,穿淡黃色服裝,但出門做客是絕對不能穿黃色服裝的。 [1] 

埃塞俄比亞節(jié)日

阿杜瓦大捷紀念日:1896年3月2日;
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執(zhí)政紀念日:1991年5月28日
埃歷新年:9月11日 [11] 
全國哀悼日:2019年3月11日 [9] 

埃塞俄比亞軍事

編輯
武裝力量由國防軍、安全部隊和民兵組成。聯(lián)邦政府總理為武裝部隊總司令,統(tǒng)帥全國武裝力量。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下轄空軍司令部和陸軍司令部。
國防軍由原埃革陣領導的推翻門格斯圖政權的軍隊組成,1991年革命勝利后成為正規(guī)國防軍,1996年正式實行軍銜制,共分12級,上將是全軍最高軍銜。
埃厄邊界沖突結束后,埃大規(guī)模裁軍,國防開支不斷下降。
2010年,國防軍總兵力約18萬人,其中正規(guī)軍約15萬人,安全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約3萬人,空軍約8000人,有作戰(zhàn)飛機120架。
安全防暴部隊負責重點警務、維持社會秩序。民兵組織屬地方武裝組成部分,配合正規(guī)部隊防衛(wèi)作戰(zhàn)、維持治安。軍隊裝備以蘇制武器為主。 [11] 

埃塞俄比亞交通

編輯
鐵路: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全國惟一的鐵路,全長850公里,其中在埃境內681公里?,F(xiàn)有機車19臺,年客運量70-80萬人次,貨運量20-25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運量的2.6%和3.8%。因設備老化、管理不善、運力不足,21世紀初虧損嚴重,截止2014年已經停運。
輕軌:2015年9月20日上午,由中國中鐵公司承建、深圳地鐵集團提供運營管理服務的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輕軌正式開通運營。亞的斯亞貝巴輕軌工程由東西線和南北線組成,工程規(guī)劃正線長約75km,本次實施輕軌一期工程,正線總長31.048km(其中共軌段長2.662km),雙線設計,最高行車時速70公里。通車后預計日均每天運行16小時,運送旅客7500人。該項工程耗資超過4.75億美元,資金85%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由中國中鐵承建,深圳地鐵提供為期41個月的運營維護管理服務。 [13] 
公路:公路運輸占全國總運量的90%??傞L33856公里(2004年),其中柏油路4362公里,其余為沙礫路。全國登記卡車14萬輛,僅9.7萬輛可使用。21世紀初,埃政府正實施公路部門發(fā)展計劃對公路系統(tǒng)擴建改造。
水運:埃海運公司ESLSC.COM埃塞俄比亞航運Ethiopian Shipping Lines Share Company(ESLSC)有15艘船,總噸位38.58萬噸。曾以厄立特里亞的阿薩布馬薩瓦港為主要港口。埃厄發(fā)生邊界沖突后,進出貨物主要通過吉布提港。
埃塞俄比亞主要的國際海運目的地為:MODJO、SEMERA、ADDIS ABABA、DIRE DAWA。
空運:共有40多個機場,其中亞的斯、迪雷達瓦和巴赫達爾為國際機場。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有近50架飛機,國際航線49條,國內航線30多條,安全系數(shù)、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均佳。從全球經濟環(huán)境看,亞的斯亞貝巴處于經濟落后的國家。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政府允許埃塞俄比亞政府開設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航線,這對一個經濟尚不發(fā)達的國家無疑起到了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埃塞航空公司迅速簽署ESLSC.COM作為貨運代理企業(yè),從此中國、埃塞俄比亞之間的貨運量與日聚增。 [1] 

埃塞俄比亞社會

編輯

埃塞俄比亞教育

埃革陣執(zhí)政后,將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培養(yǎng)技術人才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全國實行10年義務教育制,包括小學8年、初中2年。截止至2004年,共有小學2.1萬所,在校生超過1400萬人,教師約21.6萬人。綜合性大學數(shù)量已從2所增至2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中學和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8%和17%。成年男性識字率為50%,女性為23%。埃塞公立大學入學人數(shù)已達7.9萬人。 [1] 

埃塞俄比亞衛(wèi)生

截止至2004年,埃塞俄比亞只有28.4%的人口有安全飲水。艾滋病感染者近300萬,居世界第三位。51%的人口能夠享受醫(yī)療服務,每36954人一個醫(yī)生,每5266人一張病床。截至2004年,全國共有醫(yī)院115所,衛(wèi)生中心423個,衛(wèi)生站2167個,衛(wèi)生點1386個。 [1] 

埃塞俄比亞媒體

2013年,全國有121家報紙雜志。官方有阿姆哈拉語日報《亞的斯?jié)砷T》(Addis Zemen,發(fā)行量2萬份)和季刊《澤門》(Zemen,發(fā)行量5000份),奧羅莫語周報《貝瑞薩》(Beresa,發(fā)行量5000份),阿姆哈拉語和英文季刊《當代埃塞俄比亞》(Ethiopia Today,發(fā)行量7000份),英文日報《埃塞俄比亞先驅報》(The Ethiopian Herald,發(fā)行量9000份),阿拉伯文周報《世界》(Alem,發(fā)行量2000份)。
官方埃塞俄比亞通訊社(Ethiopian News Agency)成立于1942年,有490名記者,在國內設有37家分支機構。另有私營的瓦爾塔信息中心(Walta Information Center),1993年成立,主要報道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要聞,向國內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主要報刊供稿。
埃塞俄比亞廣播電臺現(xiàn)有近百名記者,對內用阿姆哈拉等8種民族語言,對外用英、法和阿拉伯語廣播。埃塞俄比亞電視臺為國內惟一的電視臺,1965年開播,全國覆蓋率47%,現(xiàn)有180名記者。用阿姆哈拉、奧羅莫和英語每天播放6小時。為加強廣播電視管理,埃政府于2002年1月通過廣播法,并在新聞部下成立了廣播局(EBA)。

埃塞俄比亞外交

編輯

埃塞俄比亞綜述

埃塞俄比亞對外關系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基礎上與各國發(fā)展關系,強調外交為國內經濟發(fā)展服務。重視加強與周邊鄰國的友好合作,努力發(fā)展與西方和阿拉伯國家關系,爭取經濟援助。注重學習借鑒中國等亞洲國家的發(fā)展經驗。
努力推動非洲政治、經濟轉型,重視在非洲特別是東非發(fā)揮地區(qū)大國用,積極調解蘇丹、索馬里等地區(qū)熱點問題。是非洲聯(lián)盟、(東非)政府間發(fā)展組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等組織成員。 [1] 

埃塞俄比亞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tài)度

國際形勢:認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潮流,國際社會圍繞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合作趨勢有望加強。支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呼吁發(fā)展中國家通過聯(lián)合自強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
聯(lián)合國作用及改革:重視聯(lián)合國作用,認為世界多極化趨勢為聯(lián)合國發(fā)揮更大作用提供了契機。聯(lián)合國21世紀初結構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發(fā)展需要,應促進聯(lián)合國民主化。
民主與人權:民主既有共性,又因國情不同各具特色,不應強行規(guī)定某種民主模式。贊同人權普遍性原則,主張擺脫貧困、言論自由與受教育權利密不可分。國際社會在幫助窮國實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無動于衷,空談人權保護毫無意義。主張在人權領域進行平等對話與合作,反對將援助與人權掛鉤,借口關心人權干涉別國內政。
反恐問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國際社會反恐努力。強調反恐應標本兼治,貧困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對美國打恐表示理解,但主張打恐應以國際法和聯(lián)合國授權為基礎,吸納更多主權國參與。打恐不應與特定的宗教、種族與文明相聯(lián),不應以打恐為名宣揚某一特定文明的優(yōu)越性。軍事打擊會引起伊斯蘭世界的仇恨,導致世界形勢進一步復雜化。
非洲形勢:認為政局動蕩、地區(qū)沖突嚴重阻礙非洲發(fā)展,債務、艾滋病、貧困化等問題加劇非洲的邊緣化趨勢。主張非洲國家走政治經濟一體化道路,支持非洲聯(lián)盟在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推動實施非洲發(fā)展新伙伴計劃 [1] 

埃塞俄比亞同中國的關系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
1970年11月24日兩國建交。海爾·塞拉西皇帝、門格斯圖總統(tǒng)、梅萊斯總理等曾訪華。埃革陣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立場,重視對華關系,愿學習和借鑒我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經驗。兩國簽有貿易、經濟技術合作、文化合作等協(xié)定。
2005年是中埃建交35周年,兩國總理和外長互致賀電,雙方舉行了一系列慶?;顒?,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兩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向前發(fā)展。11月27-30日,埃塞俄比亞外交部長塞尤姆·梅斯芬(Seyoum Mesfin,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曾慶紅副主席予以會見,李肇星外長主持會談。雙方簽署了中埃經濟技術合作協(xié)定。
2007年4月,埃塞俄比亞人劫持16名中國人質,7人遇害,9人獲救,他們于5月都回到國內,盡管如此,兩國的關系仍然是友好的。
此外,外交部部長助理呂國增兩次訪埃。中國政府還應埃政府邀請派遣觀察員對埃議會選舉進行了觀察。南京軍區(qū)司令員朱文泉中將、教育部援非工作組訪埃。中方派出12名青年志愿者赴埃開展支援服務工作。埃議會聯(lián)邦院議長穆拉圖·特肖梅來華參加世界漢語大會。埃教育部長辛塔耶胡·沃爾德·米切爾來華出席首屆中非教育部長論壇。埃最高法院副院長曼比爾·謝哈耶、埃新聞團訪華。 [14] 
據(jù)中國海關總署統(tǒng)計,2005年中國同埃塞俄比亞貿易總額為3.69億美元,同比增長77.4%。其中中方出口額為2.84億美元,進口額為8571萬美元。2006年1-6月雙邊貿易額為2.78億美元,同比增長77.3%,中方出口額為1.73億美元,進口額為1.05億美元。 [1] 

埃塞俄比亞同美國的關系

埃美1903年建交。埃重視對美關系,是接受美援最多的黑非國家之一。美視埃為非洲反恐合作伙伴。2003年2月,美駐吉布提“非洲之角合成反恐部隊”指揮官賽特勒少將訪埃,與埃參謀長薩莫拉中將就軍事培訓、聯(lián)合軍演等問題交換意見。2004年7月,梅萊斯會見來訪的美國務院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紐曼,主要討論了援助、減債等問題。11月,埃副總理兼農業(yè)部長阿迪蘇訪美。12月,美宣布免去埃所欠7300萬美元債務,至此埃對美雙邊債務已全部免除。2003/04財年,美向埃提供發(fā)展援助6000萬美元,糧援1億多美元,另援助4300萬美元用于艾滋病防治。2005年3月,美國會代表團訪埃。11月,美副助理國務卿山本訪埃。 [1] 

埃塞俄比亞同英國的關系

19世紀,英國遠征軍入侵埃塞俄比亞,遭到當?shù)剀娒耦B強抵抗。
1973年,埃英簽署經濟技術合作協(xié)定。門格斯圖執(zhí)政時期,雙方因埃與索馬里領土爭端關系疏遠。埃革陣執(zhí)政后,兩國關系逐步改善。英在埃設有文化中心,是埃第二大援助國。
2003年2月,梅萊斯總理訪英,會見布萊爾首相。英同意向埃提供能力建設、經濟發(fā)展和旱災救濟援助,并以可持續(xù)方式幫助埃控制旱災。
2004年5月,梅赴倫敦出席布萊爾推動建立的非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英宣布將于2005年向埃提供1億美元援助。10月,布萊爾訪埃并出席非委會第二次會議。
2005年2月,梅赴倫敦參加非委會第三次會議。2005年5月埃大選后,兩國關系因英國指責選舉不符合民主標準而受到一定影響。 [1] 

埃塞俄比亞同俄羅斯的關系

冷戰(zhàn)結束后,埃同俄羅斯交往不多,經貿活動較少。
1992年1月,埃宣布承認獨立的所有前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
2001年,梅萊斯總理首次正式訪俄。11月,俄埃友好協(xié)會成立。
2002年9月,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訪埃,與梅萊斯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就修復原蘇聯(lián)經援項目、開發(fā)天然氣等合作達成一致。
2004年3月,俄副外長薩爾塔諾夫訪埃,拜會梅萊斯總理,雙方同意建立直接貿易關系,加強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合作。 [1] 

埃塞俄比亞同厄立特里亞的關系

埃塞與厄特1952年結成聯(lián)邦。1962年埃塞政府宣布將厄特并為一個州,引發(fā)厄特人民武裝獨立斗爭。
1993年厄特宣布獨立,埃塞予以承認并與之建交。
1998年兩國因邊界沖突爆發(fā)戰(zhàn)爭、
2000年簽署和平協(xié)議。因埃塞對邊委會裁決先接受后拒絕,埃厄和平進程陷入僵局。邊委會于2007年11月完成“圖上標界”后宣布解散。
2008年7月30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終止埃厄特派團任期。21世紀初埃厄和平進程仍陷入僵局。 [1] 
2018年9月16日,厄立特里亞總統(tǒng)伊薩亞斯和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在沙特紅海沿岸城市吉達簽署和平協(xié)議。 [15] 

埃塞俄比亞同吉布提的關系

埃塞和吉布提于1995年建立領事級關系,1996年正式建交。兩國鐵路和公路相連,合營埃塞-吉布提鐵路公司,簽有友好合作條約。埃厄交惡后吉布提港成為埃塞第一大出海通道。
21世紀初,埃塞進出口貨物的85%通過該港轉運,每年向吉支付高達7億美元的港口使用費。雙邊關系良好,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并簽署了安全、港口、貿易、投資等多項合作協(xié)議。 [1] 

埃塞俄比亞同肯尼亞的關系

埃塞和肯尼亞于1961年建交(1954年建立領事級關系),埃革陣執(zhí)政后,雙邊關系進一步發(fā)展。
2005年3月,肯總統(tǒng)齊貝吉訪埃。雙方同意在投資、貿易、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地區(qū)和平等領域進行合作,并簽署兩國軍事領域合作協(xié)議。
2007年1月,埃塞總理梅萊斯對肯尼亞進行工作訪問。
2012年3月2日,埃塞總理梅萊斯、肯尼亞總統(tǒng)齊貝吉和南蘇丹總統(tǒng)基爾在肯尼亞拉穆港共同出席拉穆港-南蘇丹-埃塞交通走廊項目奠基儀式,該項目包括港口、道路、鐵路和輸油管道建設,旨在為東部和中部非洲地區(qū)的內陸國家提供貿易通道和出海港口。 [1] 

埃塞俄比亞同蘇丹的關系

埃塞和蘇丹1956年建交。
20世紀80年代,埃塞、蘇丹因相互支持對方反政府武裝交惡。埃革陣執(zhí)政后,兩國關系特別是經貿合作發(fā)展較快。開通了公路和微波通訊,埃塞開始從蘇丹大量進口石油,并使用蘇丹港。埃塞支持蘇政府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立場,認為達問題屬蘇內政。反對國際刑事法院起訴蘇總統(tǒng)巴希爾。
2008年4月,埃塞參與聯(lián)合國/非盟蘇丹達爾富爾混合行動的首批警察共15人啟程赴蘇,此后在達區(qū)部署了1600名步兵和后勤運輸及情報信息機構。兩國高層互訪不斷。
2010年4月,埃塞總理梅萊斯致電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祝賀巴連任。
2011年7月,經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埃塞向阿布耶伊地區(qū)部署聯(lián)合國臨時安全部隊(UNISFA)。 [1] 

埃塞俄比亞同南蘇丹的關系

在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推動下,蘇丹政府于1972年與南部蘇丹當局簽署《亞的斯亞貝巴協(xié)議》,蘇第一次內戰(zhàn)結束。門格斯圖軍政府時期,埃塞與蘇丹關系相對較冷淡。
1983年蘇第二次內戰(zhàn)爆發(fā),埃塞加大了對蘇南部地區(qū)反蘇武裝的支持。蘇政府亦支持埃塞境內的反政府武裝,兩國由此交惡。
1991年埃革陣推翻門格斯圖軍政府上臺執(zhí)政后,注意平衡發(fā)展與兩蘇關系,并通過多渠道參與調解蘇內戰(zhàn)。2005年,兩蘇在肯尼亞簽署《全面和平協(xié)議》(CPA),埃塞為此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此后,埃塞與南蘇丹當局分別在朱巴和亞的斯亞貝巴互設領事館。
2011年7月,埃塞總理梅萊斯出席南蘇丹獨立日慶典活動,當天兩國建交。同年11月,埃塞將駐朱巴領館升格為大使館。建交后,兩國互訪頻繁,雙方成立了部長級聯(lián)合委員會,確立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在交通、運輸、貿易、通訊、教育、能力建設、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 [1] 

埃塞俄比亞同埃及的關系

兩國在尼羅河水資源使用問題上素有分歧。埃革陣執(zhí)政后,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兩國與蘇丹在尼羅河水資源使用問題上保持溝通,成立“東尼羅河流域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和“三方論壇”,協(xié)調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問題。
2007年1月,埃塞外長塞尤姆訪問埃及。
2009年6月,兩國簽署《關于共同開發(fā)利用尼羅河的諒解備忘錄》。
2010年5月,以埃塞為首的尼羅河上游7國單獨簽署《合作框架協(xié)議》,要求尼羅河流域各國享有公平、合理利用尼羅河水資源的權利,埃及對此予以反對。
21世紀初,兩國在尼羅河水資源使用問題上的分歧有所縮小。 [1] 

埃塞俄比亞同索馬里的關系

1964年和1977年,兩國曾因領土爭端兩度交戰(zhàn),并于1977年斷交。1988年兩國簽訂關系正?;瘏f(xié)議,恢復互派大使。埃革陣執(zhí)政后,埃塞積極參與調解索國內沖突,多次在其境內推動索各派召開和會并發(fā)起國際援索會議。
2002年1月,(東非)政府間發(fā)展組織首腦會議授權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等國聯(lián)合調解索問題,并召開索新一輪和會。在埃塞等國推動下,索通過過渡聯(lián)邦憲章并成立過渡聯(lián)邦政府和議會。
2006年10月,索過渡聯(lián)邦政府總統(tǒng)優(yōu)素福訪問埃塞,會見梅萊斯總理,尋求埃塞繼續(xù)支持索和平進程并提供援助。12月,埃塞出兵協(xié)助索過渡聯(lián)邦政府擊敗反政府武裝伊斯蘭法院聯(lián)盟。2009年1月,埃塞軍撤離索馬里。
2010年3月,索過渡政府與重要武裝派別遜尼派聯(lián)盟達成合作協(xié)議,埃塞為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9月和11月,索過渡政府總理和總統(tǒng)分別訪問埃塞。
2011年12月,埃塞出兵越境打擊索反政府武裝沙巴布。
2014年1月,埃塞入索部隊加入非盟駐索馬里特派團。
埃塞同索馬里境內的割據(jù)政權索馬里蘭有較多接觸,雙方互設代表處。 [1] 

埃塞俄比亞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埃積極發(fā)展同阿拉伯特別是海灣國家的關系,爭取經援和投資。
2003年1月,埃塞俄比亞、蘇丹、也門外長會議在喀土穆召開,三方就加強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同意建立地區(qū)反恐聯(lián)盟。
2004年2月,梅萊斯在出席非盟特別首腦會議期間與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舉行會談。自3月起,埃外長塞尤姆先后訪問了阿聯(lián)酋、沙特、卡塔爾科威特等國,推動雙方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
2005年2月,梅萊斯總理訪問卡塔爾,兩國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xié)定。3月,沙特議會代表團訪埃。 [1] 

埃塞俄比亞旅游

編輯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北起西亞的死海約旦河谷地,南出亞喀巴灣經紅海,由東北向西南縱貫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抵達埃塞俄比亞南端的阿巴亞湖后,大裂谷分成東西兩支繼續(xù)向南延伸。東支裂谷為主裂谷,它經肯尼亞北端的圖爾卡納湖向南縱貫肯尼亞高地,過馬尼亞拉湖向西南延伸至坦桑尼亞南端的馬拉維湖。 [16] 
東非裂谷帶地形復雜,千姿百態(tài)。有時高峰矗立,層巒疊嶂;有時峽谷含幽,湖光秀美。裂谷帶火山林立,多姿多彩。在眾多的火山中有數(shù)百年不曾活動的死火山,也有本世紀還曾爆發(fā)過的活火山。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乞力馬扎羅山和位于肯尼亞境內的肯尼亞火山。坦桑尼亞境內的梅魯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953年爆發(fā)過。這里最為壯觀的活火山應數(shù)位于基伍湖以北的尼臘貢戈火山。這座火山海拔只有3700米,但火山上空終年籠罩著濃煙,方圓幾十里都可聞刺鼻的硫磺氣味,火山口里有一個充滿高溫熔巖的巖漿湖,湖中巖漿紅如鋼水,時而熱浪翻滾,火光沖天,時而轟鳴大作,響徹云霄,真可謂為世上少有的奇觀。
東非大裂谷幾乎跨越了東部非洲所有的國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為最長。其實東非大裂谷不只局限于東非范圍之內,它實際上是地跨中東與東非的一條巨大斷裂帶,所以人們將其稱為地球最大的傷疤。 [16] 
拉利貝拉教堂
在埃塞俄比亞的北部,隱藏在綠色橄欖樹林中的11座拉利貝拉教堂突然顯現(xiàn)。人們通常是仰視教堂,而在這里則變成了俯視。這些教堂坐落在巖石的巨大深坑中。精致的教堂像龐大的雕塑,與埃洛拉的廟宇一樣從堅硬的巖石中開鑿而成。它們建于公元12世紀后期拉利貝國王統(tǒng)治時期。由于該城鎮(zhèn)名聲日增,最終以國王拉利貝的名字重新命名(原名為“哈”)。圣喬治教堂是拉利貝惟一被鑿成十字架形的教堂。
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貝拉城成了一個宗教中心。它也許可以與埃塞俄比亞最重要的城市阿克薩姆,或者甚至與耶路撒冷相匹敵。從前人們只能乘坐騾車抵達這里。21世紀初,從公路或空中都很容易到達拉利貝拉。 [16] 
“黃金”溫泉
這座硫磺溫泉位于非洲埃塞俄比亞,溫泉的水面低于海平面,水中鹽分極高。受鹽及其他礦物的影響,溫泉呈現(xiàn)鮮亮的顏色。 [16] 

埃塞俄比亞世界遺產

編輯
至2008年止,埃塞俄比亞共有8處世界遺產,如下 [17] 
名稱
類型
所在地
1
文化遺產
提格雷州
2
瑟門國家公園
3
法西爾蓋比城堡及古建筑
文化遺產
阿姆哈拉州
4
文化遺產
阿姆哈拉州
5
阿瓦什河谷
自然遺產
6
哈勒爾設防城
文化遺產
哈拉里州
7
蒂亞
文化遺產
南方州
8
奧莫河谷
自然遺產
南方州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 查看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二戰(zhàn) , 二戰(zhàn)參戰(zhàn)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