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ū mí zuò]  

須彌座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tái)座。后來代指建筑裝飾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
中文名
須彌座
別    名
金剛座
起    源
印度
用    途
安置佛、菩薩像
構(gòu)    成
多層磚石構(gòu)件疊埋而成
適用場合
宮殿、廟宇等

須彌座須彌座來源

編輯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
其側(cè)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正是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 [1] 

須彌座歷史發(fā)展

編輯
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
唐塔上出現(xiàn)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tái)、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fā)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fēng)之類的底座也經(jīng)常采用這種形式。宋《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了須彌座的詳細(xì)做法,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束腰的角柱改為“巴達(dá)瑪”(蓮花),壺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明清成為定式,上下部基本對稱,且束腰變矮,蓮瓣肥厚。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 [2] 

須彌座須彌座的構(gòu)成

編輯
宋式須彌座 宋式須彌座
宋式須彌座
宋式須彌座一般為磚制,自上而下分別為澀平磚(二份)、罨澀磚(一份)、壺門與柱子(三份)、仰蓮磚(一份)、束腰磚(一份)、合蓮磚(一份)、罨牙磚(一份)、牙腳磚(一份)、單混肚磚(一份)。
清式須彌座 清式須彌座
清式須彌座
清式須彌座一般為石制,自上而下分別為上枋(九份)、皮條線(一份)、上梟(六份)、皮條線(一份)、束腰(八份)、皮條線(一份)、下梟(六份)、皮條線(一份)、下枋(八份)、圭腳(十份),共高五十一份。 [3]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 1.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263
  • 2.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263
  • 3.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263
詞條標(biāo)簽:
科學(xué)百科工程技術(shù)分類 , 建筑 , 字詞 , 地點(diǎn) , 歷史著作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