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鐵路(Tientsin-Pukow Railway),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開工建設(shè),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鐵路干線,在徐州與隴海線交會,在南京浦口與京滬線(今稱滬寧線)隔江相望,是中國近現(xiàn)代鐵路交通南北干線。
[1]
津浦鐵路歷史沿革
編輯津浦鐵路習(xí)稱津浦線,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長的一條鐵路,歷時四年,一氣呵成,也是舊中國鐵路最為華彩的篇章。它北起天津,南至浦口,與滬寧線隔江相望,中經(jīng)滄縣、德州、濟南、泰安、兗州、滕州、臨城、徐州、宿縣、蚌埠、滁縣等城鎮(zhèn),全長1009.48公里,是華北通向華東的主要干線。在徐州與隴海線交會,連接通往中西部的走廊,串起大半個中國。津浦線以山東韓莊運河鐵橋為界,由德英兩國分別承筑,因而人們又習(xí)慣地稱為北津浦和南津浦。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京滬大干線形成,津浦鐵路成為這條黃金通道的中段,北接京津鐵路,南連滬寧鐵路。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月,江蘇補用道容閎曾向總理衙門請示籌辦津鎮(zhèn)鐵路,因為張之洞、盛宣懷等人反對而擱置下來。同年9月10日,英國駐華公使與德國駐華公使分別致函總理衙門,要求按盧漢鐵路同樣條件承辦津鎮(zhèn)鐵路。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月,清政府派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為津鎮(zhèn)鐵路督辦。5月18日,許景澄與英商匯豐銀行、德商德華銀行草簽了《津鎮(zhèn)鐵路借款合同》,借款740萬英鎊,九折實付,年息5厘,期限50年,合同規(guī)定北段由德商承辦,南段由英商承辦。后因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合同被擱置。
津浦線浦口火車站(南京北站)(20張)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德國代理駐華大使照會清政府,要求議定正式合同。清政府改派袁世凱督辦津鎮(zhèn)鐵路。袁世凱委派唐紹儀、張翼等人與英國中英公司及德國德華銀行代表進行談判。清政府與英、德關(guān)于津鎮(zhèn)鐵路借款的談判遭到直隸、山東,江蘇三省京官、地方紳商及留日學(xué)生的反對,認為“津鎮(zhèn)一路,北接畿甸,南貫江淮,扼江海之咽喉,握三省之命脈”,地理位置和戰(zhàn)略意義十分重要,要求將津鎮(zhèn)鐵路收回自辦,事情再次擱置。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3月,清廷加派張之洞會同辦理津鎮(zhèn)鐵路。張、袁幾經(jīng)協(xié)商,認為廢約自辦必不可行,只有借款自辦,才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月13日,外務(wù)部右侍郎梁敦彥與德華銀行、華中鐵路有限公司(1904年由中英銀公司和福公司合并而成的公司)簽訂了《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其主要內(nèi)容有:將津鎮(zhèn)鐵路改為津浦鐵路,借款500萬英鎊,年息5厘,期限30年,第一期300萬英鎊九三折實付,第二期200萬英鎊九四.五折實付,以直隸、山東、江蘇三省厘金380萬兩作擔(dān)保;鐵路建造及管理權(quán)歸中國國家辦理,中國國家選用公司認可之德國、英國總工程師各一人,兩總工程師須聽命于總辦或其代辦,所造鐵路仍分南北兩段。 津浦鐵路的建造,以山東嶧縣為界,分南北兩段進行,分設(shè)南北兩個總局,1908年8月、1909年1月相繼在天津、浦口舉行開工典禮。
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9月南北分段通車。1912年,長達1255米的黃河鐵路大橋建成,全線竣工通車。津浦鐵路全長1009.5公里,另有臨城至棗莊、兗州至濟寧、良王莊至陳塘莊、濼口至黃臺橋四條支線,共96.5公里。 津浦鐵路債券共發(fā)行500萬英鎊,債券票面分為20英鎊、100英鎊兩種。20英鎊券共6萬張,100英鎊券共38000張。20英鎊券6萬張及100英鎊券的1號至19500號由德華銀行蓋章簽發(fā),100英鎊券的19501號至38000號由英商華中鐵路有限公司章蓋簽發(fā)。債券加蓋中國駐德國出使大臣及駐英國出使大臣關(guān)防及簽押。
津浦鐵路全長1009公里。北段自京奉鐵路天津總站以南兩路接軌處起,至山東韓莊,長626公里;南段自韓莊至南京浦口的浦口火車站,長383公里。兩段分別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開工,1911年9月接軌。
津浦鐵路修建過程
編輯清光緒六年(1880),曾任臺灣巡撫、直隸提督的劉銘傳上書清廷,建議“議借洋債”,修建由北京經(jīng)山東到江蘇清江的鐵路。爾后,軍機大臣左宗棠、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也提過類似的建議,但由于頑固派的反對,均未獲批準。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遭受戰(zhàn)敗之苦的清廷宣稱要力行以修鐵路、開礦山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實政, “圖自強而再弭隱患”。在此情況下,江蘇補用道容閎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提出“借力于美(國)修建中國鐵路”的主張,建議修建由天津經(jīng)山東德州至江蘇鎮(zhèn)江府的鐵路,“以為便于興利之旨”??偫硌瞄T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將其建議及所附22條辦路章程一并奏報,隨即得到清廷批準。但由于津鎮(zhèn)鐵路與正在進行借款談判的盧(溝橋)漢(口)鐵路走向大致相同,利益發(fā)生沖突。德國公使也以山東是德國的勢力范圍為由,抗議鐵路經(jīng)過山東。迫于內(nèi)外壓力,總理衙門責(zé)令容閎將津鎮(zhèn)鐵路走向改為“繞山東過黃河經(jīng)河南以達安徽”,并要求在6個月內(nèi)招齊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國資本,不準外資入股。面對上述難題,容閎無法破解,只好作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八月,英國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長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給予補償,提出津鎮(zhèn)等五條鐵路貸款權(quán)的要求,并威脅如不接受,“即視為蓄意對英國的敵視行為”。德國得知此消息后,也提出修建津鎮(zhèn)鐵路的要求。后兩國背著中國進行秘商,劃定津鎮(zhèn)鐵路的各自勢力范圍,所需資金由英德雙方聯(lián)合征集;鐵路建成后,由英德雙方聯(lián)合經(jīng)營。當(dāng)年9月10日,英德兩國駐華使節(jié)同時向總理衙門提出要求,準許英國匯豐銀行和德國德華銀行共同承辦津鎮(zhèn)鐵路。幾經(jīng)周折,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九日(1899年5月18日),津鎮(zhèn)鐵路督辦大臣許景澄、幫辦大臣張翼與匯豐、德華兩銀行簽訂了《津鎮(zhèn)鐵路借款草合同》。草合同簽訂后,爆發(fā)了義和團運動,借款事被擱置。義和團運動結(jié)束后,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英德兩國兩次照會總理衙門,要求迅速商訂正式借款合同。但由于德華銀行橫生枝節(jié),要求增建德州至正定、兗州至開封的兩條支線,超出草合同范圍,中方不允,致使商訂正式借款合同事宜停滯。
光緒三十一年(1905),收回利權(quán)運動和商辦鐵路運動蓬勃發(fā)展。朝廷中的有識之士對列強在華勢力日熾深感憂慮,認為如果津鎮(zhèn)鐵路再落入英德手中,則“直隸、江蘇、山東永為英德勢力范圍。平時則妨我主權(quán)、事事牽制,有事則南北隔絕、聲勢不通,中原全局,關(guān)系甚鉅”,紛紛上書清廷,要求廢除津鎮(zhèn)鐵路借款合同,由直隸、山東、江蘇三省紳商集資自建。于是,清廷特命張之洞、袁世凱“妥商辦理”津鎮(zhèn)鐵路事宜。英德兩國在此形勢下,從其長遠利益著想,稍做讓步,于是清廷正式批準向英德借款修建此路。雙方于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十日(1908年1月13日),簽定了正式借款合同。在簽定正式借款合同時,因滬寧鐵路即將建成通車,為便于將來兩路聯(lián)運并接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建議,將津鎮(zhèn)鐵路由徐州西南行,改經(jīng)安徽省宿縣、蚌埠、滁縣,終點站為浦口。因此,津鎮(zhèn)鐵路改稱為津浦鐵路,借款合同亦為《津浦鐵路借款合同》。合同主要內(nèi)容為:借款總額500萬英鎊,其中德國借款300萬英鎊,占63%;英國借款為200萬英鎊,占37%;借款年利5厘,借款期限30年。施工期間須選用兩國銀行認可的英德兩國的總工程師各一人。通車后,在借款期內(nèi),總工程師須用歐洲人。施工期內(nèi),凡須購?fù)鈬O(shè)備、材料等均由貸款銀行代辦,并按價收取5%的傭金。另外,還須由借款中提取20萬英鎊,作為對銀行的酬金。借款合同中還規(guī)定,以后建造支線如需用外國資本,須先與兩國銀行商辦。宣統(tǒng)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10年9月28日)按原借款條件,續(xù)借480萬英鎊。1912年,再借90萬英鎊,華中鐵路公司墊款30萬英鎊。總計借款為920英鎊,平均每公里造價9萬元。在修建干線的同時,先后建成良王莊至陳塘莊、臨城至棗莊、 濼口至黃臺橋、 兗州至濟寧四條支線,共長96.54公里。
津浦鐵路修造之快
編輯全長1009公里的津浦鐵路僅用了4年多的時間便告建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津浦鐵路修建如此之快的原因首先在于《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中規(guī)定“此鐵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權(quán)全歸中國國家辦理”,這就為中國爭回了一些路權(quán),激發(fā)了工程技術(shù)人員中中國人的工作熱情。其次,津浦鐵路全路段都位于華北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平原,除濟南至泰安段地處魯中丘陵略有起伏外,全路地勢平坦。另外,津浦鐵路分為兩段施工后,誰也不甘落后,形成了南北兩段競賽之勢,效率自然很高。
英德兩大資本主義國家貸款給中國修鐵路,當(dāng)然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不僅要掠奪中國的資源,還要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過程中取得最大的好處。英德兩國派出的總工程師按合同規(guī)定聽命于中國的督辦大臣,他們以嚴謹和敬業(yè)的態(tài)度,帶來了當(dāng)時最先進的鐵路建造技術(shù)和管理制度。
津浦鐵路全線通車之時,津滬客貨輪已經(jīng)開通幾十年,大批煤炭仍由天津從海上南運,所以津浦鐵路北段貨運長期清淡,只有南段較為繁忙。
建國后,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津浦鐵路已不能滿足運量增長的需要。
1957年5月由鐵道部第三設(shè)計院承擔(dān)德州至茅村段的設(shè)計,概算為12701.3萬元。
因“大躍進”形勢所迫,雙線提前于1958年7月施工,三院中止了初步設(shè)計, 1958年在“全黨全民大辦鐵路”的號召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援鐵路建設(shè),山東省成立了津浦復(fù)線修建指揮部,濟南鐵路局先后調(diào)集了8個工程隊及民工20萬人,自德州站外238公里處至蚌埠站外832公里處全面開工。
1958年7月25日開工,重點是德州至徐州間的于官屯至晏城(今齊河縣政府駐地)、北集坡至吳村、薛城至韓莊三個區(qū)段共147公里,是當(dāng)時運輸最緊張地段。至1960年,完成土石方1700萬立方米,正線鋪軌392公里,建橋涵503座。其中大橋13座。
1969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中間站。
津浦鐵路線路站點
編輯津浦鐵路設(shè)計參數(shù)
津浦鐵路線路走向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1949年檔案:第21集 津浦鐵路修復(fù)通車 .中國網(wǎng)[引用日期2017-11-08]
- 2. 濟南鐵路分局史志編審委員會.濟南鐵路分局志.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 3. 濟南鐵路局史志編纂領(lǐng)導(dǎo)小組.濟南鐵路局志.山東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3
- 4. 天津鐵路分局路史編輯委員會.天津鐵路分局志[M]
- 5. 北京鐵路局志.《北京鐵路局志》編纂委員會.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詞條標簽: